山东泰山皮影戏具体位置 泰山皮影的执着人生

山东泰山皮影戏具体位置 泰山皮影的执着人生(1)

与泰山皮影结缘60余年,范正安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他想让更多人认识和关注这项传统艺术。

山东泰山皮影戏具体位置 泰山皮影的执着人生(2)

表演皮影戏用的影人等道具,都是范正安亲手制作而成。

山东泰山皮影戏具体位置 泰山皮影的执着人生(3)

范正安表演皮影绝活“十不闲”。

范正安 生于1945年,著名皮影艺术表演家、工艺美术大师,泰山皮影第6代传承人,皮影“十不闲”绝技唯一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皮影剧代表作:《泰山石敢当系列》、《西游记》、《东游记》等。

2007年 范正安于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最高奖项《文化遗产日奖》。

2010年 泰山皮影随中国文化部走进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为期一周的展演,弘扬了民族文化。

2012年 范正安获得国家文化部“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和“山东省十大优秀非遗传承人”称号。

2015年 范正安跟随主席赴美国参加文化交流。

2016年 泰山皮影成为国内唯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报工作的重点民营非遗项目。

2017年 泰山皮影北京前门大街传习体验中心试运行,成为泰山皮影首都北京前门打造“中国非遗大街”传承发展之路的里程碑。

匠心阐释

从8岁与皮影戏结缘,范正安见证了泰山皮影这60多年的历史。在2007年,泰山皮影首批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2011年,泰山皮影被收进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皮影”名录。当时的“十不闲”绝技唯一传承人范正安被评为“中国非遗优秀传承人”。泰山皮影被誉为泰山文化的“活化石”,多次在国内外重要活动中进行专场演出。范正安让泰山皮影和“十不闲”绝技这种传统的戏剧表现形式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为更多人熟识。

年逾古稀的范正安,至今仍坚持每月几场演出,他说自己对皮影的热爱已经深入骨血,和生命分不开。作为泰山皮影的传承人,他总觉得,自己多演一场,就能让泰山皮影为更多人认识,尤其是希望年轻人能感兴趣,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一见钟情 皮影定终身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泰山皮影,又叫挑影子、人子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5岁丧父的范正安家境十分贫寒,经常听大人们说“挑影子”,却从没看过,为了能看场皮影戏,8岁那年,范正安割草、拾破烂攒了点钱,终于如愿以偿看到一场皮影戏,从此就对这神奇的声影世界一见钟情。

从那以后,他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看皮影,没钱买票就偷看。钻篱笆墙,清场时躲在板凳下,装作别人家的孩子混进场,自愿打扫卫生、给后来的师傅刘玉峰端茶倒水,软磨硬泡天天耗在剧场不肯走,以至于到后来剧场的工作人员也不赶他走了。回想起童年与皮影结缘,范正安还是很兴奋。

范正安一直觉得自己很“土”、“不聪明”,他说“我就是一个草根儿”,但却是个认准了一件事就一干到底的人。因为不聪明,所以努力好学,对皮影更是执着,这也结下了他与皮影的不解之缘。

在正式拜师之前,范正安已经“偷学”了四年,而且是相当用心的四年。每次看过皮影戏,他就自己琢磨,把戏中的人物都画在一个本子上,捡硬纸盒做影人,吃饭时拿筷子敲,睡觉做梦都在唱戏词。“用现在的话,就是有点走火入魔了”,对于自己“偷师学艺”的这段经历,范正安如此解释。

到了1958年,范正安进入当地曲艺团当学徒,之后拜刘玉峰为师系统地学习皮影戏。在传统的拜师仪式上,范正安谨记师傅教诲,不能有始无终,要好好表演皮影。从影人的制作,到乐器演奏、编剧唱词、操纵技巧等,范正安都一步步夯实基本功。也是从那时起,在范正安心里一直信守着对师傅的承诺。即使遇到困难,依旧没有放弃皮影的念头。

范正安的师傅一共有8个徒弟,上世纪60年代,皮影戏曾因历史原因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迫于生计,其他几个师兄弟都陆续转了行。那段时间,不能演皮影戏的范正安生活也十分艰难。后来范正安参军入伍,他就在部队里自编新剧演皮影。退伍工作后,范正安也没有放下皮影梦想,经常有机会就表演。

直到1994年,范正安退休了,为了圆皮影梦,他干起了“个体户”,买了一辆车,带着泰山皮影的家伙什到处去表演。

绝技“十不闲” 一个人的舞台

相比其他流派的皮影戏五六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的表演团队,泰山皮影最独特的表演方式是一人一台戏,即皮影界的古老绝活“十不闲”。一个人要操作八样乐器,再加上操纵影人和演唱,为“十不闲”。范正安也是当前中国唯一完整保留“十不闲”绝技的人。

皮影界有“七紧、八松、九消停”的说法,意思是表演皮影八个人合作正好,七个人紧张,九个人就有人闲着了。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尚且需要反复配合,而一人“身兼数职”的“十不闲”就更不是件容易事。

“脑中想着词儿,口中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槌儿,调动全身还要协调,一个人当十个人用。”范正安坦言,最难的是一心多用和手脚口的协调性,每项基本功都需要磨炼,熟练掌握“十不闲”,没有深厚的功底很难做到。

虽然师傅没练成“十不闲”,但他说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不能丢”,让范正安一直牢记。范正安不断钻研,在同时操纵影人和乐器上下工夫。他在实践中改良乐器道具,将多件打击乐器的完成转移到脚上,将手腾出来操纵影人和拉琴,并苦练手脚的协调技巧,终将泰山皮影“十不闲”绝活儿完整地展现给观众。

台前,观众领略到的泰山皮影戏是上下翻飞的影人,有条不紊的乐器伴奏,声情并茂的唱腔,千军万马热闹非凡。而影幕后,是只有范正安一个人的舞台。

表演泰山皮影戏,手脚口的灵活配合,不仅是技巧和功力的体现,更是体力的考验。每场演出下来范正安都会满头大汗,但他仍神采奕奕、应对自如,只要拿起皮影人,就瞬间进入角色。

在范正安的家里,有一个自制的小舞台,没有演出的时候,他就在家反复练习。“年纪大了,怕体力跟不上。”皮影表演看似很轻松,但有的影人的重量能超过半斤,手臂举得时间长了也会疲劳,但表演要对得起观众,不能出纰漏,所以用不断练功的方式来保持最佳状态。

融入市场 让传统文化跟上时代

2007年,泰山皮影戏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范正安和儿子范维国看到了皮影的曙光。2009年,年过六十的范正安自筹资金创办了弄影轩小剧场,成立演出团队。2012年,弄影轩扩大规模,迁至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在这里,不仅展演皮影戏,开展公益活动,还瞄准旅游市场,接待游客体验。

“有人认为进入市场以后,有些传统的技艺可能会丢失,我觉得这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将泰山皮影“市场化”,范正安持赞同态度。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泰山皮影走向市场、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既能得到发展,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无论是“个体户”时代,还是如今得到政府支持,范正安始终没有离开市场。范正安说,如果我的票房不好了,我就先从内部找原因,想办法提高演出技能或表现形式。每天考虑市场,在市场里摸索,一步步走到今天,对我和对艺术来说也是一种促进和提高。

皮影戏要想走得长远,不但要融入市场,还跟得上时代。范正安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一方面保留传统,一方面也与时俱进。尝试将经典的卡通剧改编成皮影戏来吸引孩子们的关注,走进校园教皮影,成立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开设皮影主题餐厅,开发一系列皮影的衍生品。范正安让传统的泰山皮影紧跟时代的步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国际间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也逐渐增多,范正安有机会应邀到多个国家去表演,带着泰山皮影走出了国门。

2015年,范正安到美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去之前的两个月,他决定用英文台词表演,于是找人把传统剧目《泰山石敢当》的唱词翻译成英文,然后再用汉字标注的办法记住。当时已经70岁的范正安从没学过英语,就靠着死记硬背,从早到晚背了一个多月,为美国观众带来一场英文版的《泰山石敢当》,赢得现场观众的满堂喝彩。

在国外,每当泰山皮影戏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和赞誉,都让自称“草根”的范正安更多了几分民族自豪感,他将这种荣誉归功于国家的发展与强大。“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国家富强,传统文化才更有自信。”

范正安认为,很多传统艺术濒临失传,是因为有些表现形式或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很难吸引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目光。就像皮影戏,过去以娱乐为主,现在变成艺术展示为主。很多时候如果不转变意识和观念,有的传统艺术将很难让人们记住和关注。

传统和创新“两条腿走路”

“拜师时师傅说,(演皮影)所有的问题你都得自己解决,不找外人”。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大,但几十年来,从影人的选材制作到道具改良,从编剧台词到操作演唱,范正安真正做到了自己全包揽。“这是古训,就得遵守”,范正安很笃定。

范正安表演皮影戏用的所有道具,都是出自他手。在他看来,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是现代的机器生产不能代替的。选择驴皮、搭配色彩、打磨刻刀、制作蜡板,甚至影幕道具的木工活,他都做得一丝不苟。现在表演之余,范正安在家里一直坚持亲手制作影人,“想多给后人留些念想”。

拿制作影人为例,范正安先处理皮子,然后绘画、雕刻、上色等几十道工序,都严格遵循古法。“比如要制作一个古装女将的造型,顶盔挂甲,身上的条纹图案特别多,刻起来就麻烦,需要20来天、一个月都是经常的。”虽然可能会花费很长一段时间,但做出的影人结实耐用,独具泰山皮影粗犷豪爽的形象特点。“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有些技艺你必须坚守。”

对传统手工技艺执着坚守得近乎苛刻的范正安,却从不排斥艺术创新。范正安意识到,面对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果再无新意,终将会被时代遗忘。

传统和创新就像“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但抛开传统谈创新,无异于无本之木。只有很好地继承,才能更好地发扬。范正安和儿子范维国也围绕泰山皮影积极尝试各种创新。

2017年,为了拓展事业,泰山皮影体验馆开到了北京前门大街。在这里,人们除了能了解泰山皮影的发展历史,还能看到《三打白骨精》、《小蝌蚪找妈妈》、《武松打虎》等皮影戏,深受北京市民和全国各地游客的喜爱。父母还可以带着孩子来这里体验亲子皮影DIY制作,和皮影手工艺人零距离互动交流。

对从事皮影行业的子女和徒弟,范正安的态度是既要保留传统,也鼓励学习创新。“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人肯花几年来学皮影戏了,但很多传统技艺在短时间内是掌握不了的。”面对一些很现实的问题,范正安也表示出了无奈和担忧。

文化传承并非“独角戏”

皮影展厅的工作人员说,范正安生活中特别朴素,从不讲究吃穿,一心铺在皮影上。只要有时间,他不是钻研雕刻皮影人,就是在自家的小舞台上操练影人。范正安对皮影戏的孜孜不辍,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为了将泰山皮影戏传下去,他几乎发动了身边所有的亲戚朋友学习皮影。范正安还要求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会皮影。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范正安的女儿、儿子、外甥和几个徒弟,甚至还在上学的孙子,都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以前,都是范正安一个人在舞台上表演,如今,泰山皮影戏不再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

范正安的儿子范维国,泰山皮影的第7代传承人,也熟练掌握了“十不闲”的表演技能,但在要求严格的范正安看来,“达到我这个程度还需要勤练”。

“老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那是过去食不果腹的年代,师傅对自己的技艺都有所保留。现在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特别高兴。”对于想学皮影戏的年轻人,范正安是“来者不拒”,基本都倾囊相授。但学习皮影戏毕竟需要下苦功,不能一蹴而就,甚至每项基本功都要磨炼几年才能扎实。可如今的生活节奏,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花费这么长的时间来学习这项并不赚钱的技艺。

皮影戏从过去的“下九流”行当,到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单单是意识观念的转变,更是国家对民族古老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作为泰山皮影的第6代传承人,范正安觉得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和义务。

演出之余,他和儿子还走进校园参与皮影教学、制作道具,参加各种公益演出,宣传泰山皮影这门古老的艺术。文化传承的任务落到年轻一代身上,范正安更希望能够引起年轻人和孩子们感兴趣,能有更多的孩子热爱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因为在他心中,最好的传承不是在博物馆里,应该为更多人熟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 同题问答

你觉得在完成自己的成就中,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

老玩意儿。一是泰山皮影戏,我表演了几十年,但并不是我个人的积累,是老一辈一代代传下来的,在我心里是无价的。二是我珍藏的一些老物件,有清朝的皮影人,有我师傅、师爷留下来的皮影演出用的扁担、小推车等,以前困难的时候,有人让我卖了,但我一直舍不得。

什么时候是你认为最艰难的时候?

不让我演皮影的时候是最艰难的时候,难以维持生计。

你希望未来还取得怎样的成就,对于未来有怎样的期待?

希望能有更好的政策和环境,把皮影这项传统文化继续发展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人还能看到皮影戏,是我最大的期待。

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守的?

锻炼。以前是跑步,现在年纪大了就游泳,每天走一万步。我在家的时候每天都举着皮影练习,演皮影不光是手、脚、口、脑的协调,还是体力的考验,有时候一场演出一两个小时,没有好身体就坚持不下来。

你还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过去的皮影戏都是口传心授,我想把老一辈传下来的皮影戏都整理成剧本,留下些文字记录,目前也写了一部分,工作量还很大。还有就是趁着现在我还能做,多做些影人,给孩子和后人留点念想。

A特20-A特2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巍

A特20-A特21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