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移动网络管理中心(高原上筑起公共服务高峰)

惠民事儿,加油干!

几年看不上一场电影,看场电影还得进城——这是10年前青海农牧民的抱怨。

“不用花一分钱,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和城里电影院一样的电影。”这是如今偏远地区农牧民说的心里话。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青海广大农牧民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同时,广播影视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大家在享有公共文化服务上翻开新篇章。

“高”: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到5000米之间。这里高的不仅有海拔,还有广电人为让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而出的“高招”——率先将全省藏传佛教寺院、清真寺、养(敬)老院等纳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范畴;在全国首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成功范例;创造性地开展“收音机进帐篷”活动,让游牧过程中的牧民“两耳可闻窗外事”。

“富”:青海底子薄、起点低、经济相对落后,但广播影视事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20.35亿元,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户户通工程、西新工程、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青海省国标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等重点惠民工程。“仅今年上半年,已落实广播电视台(站)基础设施改造,藏区数字音频广播项目,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等重点项目资金1.57亿元。”青海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申红兴说。

“帅”:青海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8.2%,直播卫星户户通、村村通用户数达到106.8万户,有线电视在线注册用户达到90多万户。在覆盖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传播能力也走出一条特色之路:37个县(市)开办了电视节目,安多藏语卫视频道实现全国落地,青海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一年可为省内外安多藏区群众提供1600余集影视译制作品。

成绩所得,实属不易。山高路远的青海,乡与乡距离上百公里,村与村距离几十公里。

架设基站,难。然而,“全省417座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已经实现12套中央电视节目的无线数字化覆盖。”青海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孙静说。

铺设网络,难。然而,“通过联建、自建、租杆挂缆等形式建成国家光缆干线135公里,省级光缆干线4800公里,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各地的有线电视专用传输网。”青海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鲲说。

就连放场电影,也难。“有时候放映队去较远的山村放一次电影需要几天时间、往返几百公里。即便如此,164支放映队每年放映电影超过5万场。”青海惠民农牧区数字电影院线总经理山高说。

到2020年,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要达到99%以上;到2020年,全省广播、电视节目总时长要达到6万小时和1.5万小时;到2020年,全省广播影视总收入达到27.64亿元,年增长率不低于10%……这是青海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定下的“硬杠杠”,也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提速器”。(牛春颖)

青海移动网络管理中心(高原上筑起公共服务高峰)(1)

青海民族语译制中心工作人员进行配音、合成等后期制作。李淼/摄

青海移动网络管理中心(高原上筑起公共服务高峰)(2)

安多卫视录制藏语新闻节目。牛春颖/摄

青海移动网络管理中心(高原上筑起公共服务高峰)(3)

大通县长宁镇正在放映公益电影。青海惠民院线 供图

青海移动网络管理中心(高原上筑起公共服务高峰)(4)

湟中县广播电视台是县级台里的“新兵”。牛春颖/摄

青海移动网络管理中心(高原上筑起公共服务高峰)(5)

互助县广播电视台自办土语节目。牛春颖/摄

青海民族语译制中心:安多藏语译制“大本营”

本周:电影《大话西游》、电视剧《你好岳父大人》、科普片《基因与转基因》;今日: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19—20集)……在青海省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以下简称“译制中心”)每个业务科室门口,都挂着这样一块“效率牌”,“督促”着译制人员当日和近期的工作。

“目前,我们一年译制电视剧1600集、电影故事片50部、纪录电影10部。”译制中心党支部书记韦延红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将来译制中心每年的译制量可达到3000集以上,因为现在的条件太好了。

韦延红所说的“条件”是指在西新工程的支持下,译制中心刚刚搬入9936平方米的大楼,有8个影视对白录音棚、1个多功能录音棚、1个动效棚、6个合成室、4个编辑室、45个翻译站点和媒资库……“我们的设备,应该和央视新大楼里的差不多了。”说起“新家当”,她的兴奋与喜悦溢于言表。

说起译制中心,可是很有历史的:它的前身是青海电影译制厂,成立于1980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专业译制少数民族语言影视节目的专门机构。

现在的译制中心主任扎西在这一领域也是很有“历史”的:从事译制工作35年,在安多藏语版《西游记》里给孙悟空配音。这些年,扎西见证了青海安多藏语译制的飞跃。“2011年仅完成200小时的节目译制,而2016年影视节目译制量达到了1300小时,短短5年时间译制能力增加了近6倍。”

扎西的办公桌上堆着一大摞给各台的供片目录。最新一批的日期是7月4日,这也是今年译制中心的第二批供片,此次给祁连县、天骏县、同仁县、刚察县、海西州、海晏县等多个安多藏语区的市(州)、县提供的译制节目,包括48集连续剧《无贼》、41集连续剧《美丽的契约》、52集动画片《瓢虫贝贝之乌龙魔法》和85集动画片《西母霸龙家族》在内的7部连续剧、2部动画片,共384集。

“我们每3个月左右要向省内外30多个安多藏区的市(州)、县免费提供节目。”扎西介绍道。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青海省共有藏族人口约114万人,其中约87万人使用藏语安多方言。“译制中心的片子源源不断地送往所需地区,初步解决了市(州)、县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转播机构节目片源不足、来源不正等突出问题。”扎西估算,在安多藏区的县级广播电视台,大约70%的节目来自译制中心。

以量说话,更要以质取胜。在刚刚结束的第33次全国藏语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交换会上,译制中心译制的纪录片《重生》获得二等奖。此前,译制中心译制的电影《红河谷》《西藏往事》《无人区》《非诚勿扰》,电视剧《毛泽东》《水浒传》《父母爱情》《甄嬛传》等都曾获国家级或省内各种奖项。如今,为了更好服务藏区群众,译制中心的“产业链”越来越长,“我们还创作了藏语广播剧、小说演说、格萨尔王说唱等。”扎西介绍,就在不久前,译制中心多了一个新部门——创作部。(牛春颖)

青海惠民院线:追着牧民放电影

这个8月,青海惠民农牧区数字电影院线(以下简称“青海惠民院线”)总经理山高和他的团队格外忙碌——3个多月时间里,164支惠民数字电影放映队的260名放映员,要在全省4169个行政村放映12733场公益数字电影。

这是6月启动的第十四届青海文化旅游节广播影视“万场电影下基层活动”。“作为青海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迎接十九大、广电发展、百姓共享’九大活动之一,我们要把《勇士》《智取威虎山》《百团大战》等一批优秀国产影片送到千家万户。”山高说。

其实,每年夏天都是山高最忙的时候。地广人稀、山大沟深,村与村的距离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百公里,加上寒冷的冬季,数字放映机根本没法工作——这短短的几个月就成了青海惠民院线数字电影放映工作的“黄金季”。

放映员们奔跑在牧区草原上,还利用乡镇召开会议、牧民赛马会等群众较为集中的有利时机,把帐篷扎在牧民的帐篷旁边,扎在赛马会场,总之一句话就是“追着牧民放电影”。“不用花一分钱,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和城里电影院一样的电影!”灵活贴心的放映方式得到了偏远地区牧民群众的好评。

这样令人拍手称道的妙法子还有很多。为了让广大青海人民充分享受到党的文化惠民政策,青海惠民院线在探索公益电影放映机制上没少“动脑子”。

在山高看来,农村牧区流动电影放映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公益电影放映工作,为此,青海惠民院线不断拓宽放映形式,扩大放映覆盖面,逐步建立了多种放映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积极组织开展公益电影放映进学校、进寺院、进高墙、进工地、进社区、进农村牧区的“六进”活动,并进一步探索公益电影的“广场放映”“厂矿放映”“军营放映”等;针对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尝试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由“流动”转向“固定”,由“室外”转向“室内”,2016年,青海惠民院线投资18万元在大通县极乐乡进行了试点,并先后完成了玛多县、兴海县、贵南县、同德县、互助县、久治县、达日县等影剧院公益放映厅0.8k放映设备对接2k放映设备的调试工作,为各县影剧院提供了商业影片240场,使“农村牧区群众一年四季都能在室内观看电影”成为现实……

作为公益电影放映的“大管家”,服务民众要创新,管理队伍也要创新。用山高的话说,“公益电影放映既要规模化,更要规范化、合理化”。

针对农牧区基层电影放映员多是半路出家,文化程度不高、技能掌握不够的实际情况,青海惠民院线每年都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各市(州)、县举办放映员技术培训班;在完善放映管理制度上,建立了从放映地所属单位、当地电影行政主管部门、院线公司到省行政主管部门层层监管、层层负责的“四级监管制度”,并对不能完成放映任务和虚报瞒报放映场次的电影放映队实行末等淘汰。

根据地区实际、紧贴群众需求,把公益电影放映工作“放出”自己的特色,是山高和他的团队总结下来的经验。“截至2016年年底,青海惠民院线覆盖全省6州1市35个县4169个行政村及100多个宗教寺院,覆盖率达100%。青海惠民院线每年通过国家电影节目中心购买电影节目5万多场,放映电影5万余场次,其中,放映安多藏语译制影片1万场,观众达400万人次。”

对青海惠民院线来说,这些数字无疑是最好的“收成”。(李淼)

青海广播电视台: 服务百姓“三合一”

说起青海广播电视台的三个“一”,副台长那巴很是骄傲:安多藏语卫视频道(简称“安多卫视”)是全国省级台中唯一开办藏语安多方言的上星频道;作为全国最早开播的藏语广播,青海藏语广播也是唯一一个用安多方言播音的省级藏语广播;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则是全国第一个纯藏文的广播网站。

说起这三个“一”的故事,个个都不简单。

安多卫视,分量重。从一个地面频道发展成一个卫视频道,从日播出15分钟到日播16小时,从面向青海的少量节目发展成影响国内藏区及境外藏胞的藏族文化传播中心——它的发展解决了260万使用安多方言的藏族群众收看母语电视的大问题,其受众覆盖青海5州2市(除玉树州),甘肃甘南州及武威、张掖、陇南市的部分地区,以及四川阿坝州、甘孜州的部分地区,占到整个藏区60%以上的区域。

那巴介绍,安多卫视自办和译制栏目已达到21个,包括《藏语中央新闻联播》《安多新闻联播》《新闻透析》《雪域足迹》等。其中,《藏语中央新闻联播》自2012年1月起就实现了对央视《新闻联播》的当日全译全播;每日20分钟的《安多新闻联播》紧盯青海及周边藏区新动态,触角延伸至各州县;极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藏历新年晚会已举办27年。

青海藏语广播,生命力强。开播60多年来,它用安多藏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在维护藏区稳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青海藏语广播全天播音17小时10分钟,除了每天转播1小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节目,其余均是自办节目,且60%的节目实现了直播。青海藏语广播还有很多叫得响的品牌:《375直播室》是全国藏语广播谈话类直播节目的“独一份”,2005年起就告别了室内直播走向了田间地头,也是收听率最高的金牌节目;报道安多藏区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的《雪域金桥》,针对学生开辟的娱乐类节目《青春风景线》等广受听众欢迎,还曾获得总局知名品牌栏目(节目)殊荣。

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人气儿高。通过它,广大网民不仅可以同步收听青海藏语广播、收看安多卫视节目,还能第一时间了解安多藏区方方面面的新鲜事。

由于发布及时、内容丰富,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日均点击量达到15万次,并在2017年1月首次突破25万次,吸引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粉丝”,海外同胞网民占比达到20%。值得一提的是,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还与央视网合作搭建了中国网络电视台藏语视频网,每天提供卫藏、康巴、安多3种藏语方言的视频直播、点播节目,成为全球首家拥有藏语广播电视节目直播信号的视频平台。

难能可贵的是,这三个“一”还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融合发展。

“全台所有自办栏目同步网络直播,12小时后全部能在网络点播。”那巴介绍,有专职人员及时拆条发布藏语广播自采自办的18个栏目以及安多卫视的23个电视栏目,每天通过网络发布的藏语音视频节目时长达到33小时。

去年,青海广播电视台又多了一个“一”——藏语网络广播电视台手机移动客户端“金格桑”上线了。“这是我们适应媒体变革,加快融合发展的重要一步,标志着我台由传统媒体跨入了现代信息传播的全媒体平台。”那巴说。(李淼)

责任编辑 | 张明晓

青海移动网络管理中心(高原上筑起公共服务高峰)(6)

独家|专业|原创|深度

微信ID:chinaxwcb长按二维码关注

请勿擅自转载,有意转载的公众号请8067069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