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非遗项目传承(乡音乡韵唱清音)

潮安非遗项目传承(乡音乡韵唱清音)(1)

清音由坐唱发展为站唱,配以小乐队伴奏。

“清早太阳啊出了窝,霞光万道照山坡。积肥的人群出村庄,手推车子咔咔咔咔咔咔咔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前面唱后面合,大家齐唱积肥歌。积肥的人群哪上山坡,歌声笑语飘过河。乌金肥料逗人爱,一车一车往下拖,(咿嘚儿哟呀得儿哟嘚儿妹子嘚儿妹子嘚儿妹子哟)(嘚儿……嘚儿妹子嘚儿妹子嘚儿妹子哟)……”

6月5日,在岳池县文化馆,我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岳池清音的传承人吕景平,以本地方言和清脆的嗓音以及灵巧的舌头,为记者演绎了一曲经典清音曲目《积肥谣》。尽管吕景平已年过七旬,但其唱腔依旧韵味十足,尤其是那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将“哈哈腔”和舌尖弹音展现得淋漓尽致,余音袅袅,深入人心。

民间小调 唱成盛会主打曲目

“清音,是上个世纪川渝两地相当流行的一种民间小调。”吕景平说,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是四川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据了解,清音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至宋元明年间,源自塞北江南的杂曲、调腔和小曲、戏腔,与本土的巴渝蜀川的徒歌俚调交融衍生,才有了清音早期词句及曲调的基本形态。到清朝末期,自长江中下游入渝进川的商船歌伎演唱小曲时调,文商官家等人打词编曲,唱小曲、唱月琴的曲艺形式便逐渐成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清音几乎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成都、重庆还相继成立了清音歌曲演唱会(或称改进会),每逢盛会都是主打曲目。

清音用四川方言演唱,曲牌十分丰富,结构形式有单体、联曲体和板腔体。在润腔方面,运用风格独特、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其中,“哈哈腔”和“舌尖弹音”是其突出的特点。传统曲目有600多个,如根据小说、戏曲改编的《尼姑下山》《小乔哭夫》《断桥》《思凡》,歌颂历史人物的《花木兰》《昭君出塞》,吸收各地民歌的《放风筝》《小丈夫》《金梅花》等。还有反映现实生活及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曲目,如《黄继光》《丁佑君》《江姐上华蓥》《送公粮》《小会计》《赶花会》等。

清音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边,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边。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

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演出方式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月琴、三弦、碗碗琴、二胡、中胡等。伴奏员兼演配角,并参与合唱帮腔。

“以前岳池很流行唱清音,老百姓都喜欢听,我们到处去表演。”如今,吕景平已记不清楚自己演唱过多少支清音曲目,但印象深刻的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放风筝》《积肥谣》《布谷鸟儿咕咕叫》《秋江》《绣荷色》等。

倾心五十载 一专多能技艺精

吕景平是土生土长的岳池人,由于长相甜美,性格开朗,加之从小喜欢表演,15岁时经老师推荐考入岳池曲艺队,成为一名曲剧演员。

“我的母亲是一名教师,很喜欢听京剧,在她的影响下,我家几姊妹都很热爱文艺,不仅会唱歌,还会弹奏乐器。”吕景平说,除了母亲,对她产生较大影响的还有一位。“她是我同学的母亲,是岳池川剧团的演员,上小学时,我经常跟同学一起去川剧团观看她演出,私底下我们也经常模仿她表演,她没事就教我们一点基本功。”

加入岳池县曲艺队后,吕景平一面苦练基本功,一面认真观摩老艺人演出,并系统学习戏曲表演和乐器弹奏。“那个时候年轻,不怕苦,不怕累,很好学,什么都想学。”吕景平说,她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吊嗓,练基本功,指法、站姿、走台……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也不管天晴下雨,每天坚持练习两个小时。

“我学清音是在曲艺队代炳南老师的鼓励下开始的,她说我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很适合唱清音。”吕景平说,清音不是想学就能学的,演员的形象、身段、唱功和表现力都要好才行。

凭借自己先天优势和后天努力,吕景平学习清音如鱼得水,比起其他人轻松许多。在学清音的“哈哈腔”和“打嘚儿”时,她没学几遍就会了,并且比老师唱的还悦耳动听。

在认真学习清音演唱技能的同时,吕景平熟记了很多清音曲目的唱词,并不厌其烦地练习演唱。“我第一次登台是在武胜的一场演出,唱的是当时很流行的《积肥谣》,演出大获成功,掌声如潮。”吕景平说,她自己都没想到反响会那么好,以至于表演结束观众久久不愿离去,她谢幕就谢了四次。

除了清音“学得精”,她还“多能”,川戏、曲牌、车灯、连响、三弦、琵琶样样精通。“艺多不压身,那个年代学好了不仅不愁吃不愁穿,还很受欢迎。”吕景平跟随曲艺队走乡入村表演,成为当地非常有名的曲艺演员,还主演了不少大幕戏剧,如在戏剧《江姐》中扮演江姐,将江姐的人物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深受群众好评,最多时一天要表演三场。

岳池曲艺队撤销后,吕景平被分配到县二轻局下辖的家具厂,但她仍坚持发挥特长,加入宣传队,排练表演小型曲艺节目、歌舞等,将二轻局的文娱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以老带新 不遗余力悉心传承

四川清音善于抒情,兼能叙事,曲牌丰富,唱腔优美,有婉约之美,能唱出慷慨激昂之歌而不燥,谱婉转妩媚之曲而不俗,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极富地域特点又具全国影响的重要曲艺品种。从艺50余年的吕景平,有独特的婉约气质,蹙眉举手间让人很难想象她今年已74岁。

退休后,吕景平有了更多时间钻研和传承清音,凡是岳池曲艺文化活动,她都积极登台献艺,平时经常与岳池曲艺界的老艺人聚在一起表演交流,曾多次为县文化馆举办的曲艺培训班授课,不遗余力传承清音,为岳池曲艺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多方努力,岳池清音已经有了新一代传承人。“罗捷年轻有为,勤奋好学,嗓音条件好,也很有悟性,是一个唱清音的好苗子。”吕景平评价道。

罗捷是岳池县文化馆的职工,2014年凭借曲艺荷叶《秋江》在第七届巴黎中国曲艺节文化交流演出中获得银奖,此后她又学习了四川清音,挑起传承清音的担子。

事实上,罗捷没有任何曲艺表演基础,2010年才从某银行考入岳池县川剧团。然而,她凭借着一股子韧劲儿,学会了唱歌、跳舞及主持,偶尔还能在剧团演出中客串一下。2012年,岳池县川剧团纳入该县文化馆管理,罗捷也获得了更多的演出机会,并熟识了岳池曲艺界的老艺人。

“在学习清音的过程中,我经常向吕景平老师请教,她对我的帮助很大。”罗捷说,由于她底子薄、基础差,为了学会和学好清音,她在向本县曲艺老艺人请教学习后,又经岳池县文化馆推荐,多次到成都参加专业培训,并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四川清音传承人田临平的入门弟子。

经过多方学习和不断努力,罗捷的清音唱功得以提升,并形成了清新秀丽、音色甜美、情真意切的演唱风格。去年,她和县文化馆的同事们专门编排了一个节目《健康岳池吟》,以四川清音与现代舞美相结合的形式,颂扬“白衣天使”,并在岳池县举办的首届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演出,得到广泛好评。

“清音腔调婉转、优美,只有学好学精了,才能把清音更好地传承下去。”在日常工作中,罗捷积极参与该县“传统文化进校园”、惠民演出等活动,以实际行动传播和弘扬岳池清音。

罗捷还告诉记者,为参加全国原创曲艺小品展演活动,今年她们结合岳池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创作了一个新剧目《小姑出嫁》,目前正在积极排练。“作为新一代的清音传承者,我想以更贴近时代、群众更能接受的方式来演绎清音,让更多人了解清音、了解岳池曲艺。”(广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雪莲)

编辑:熊雪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