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月入300元(残疾人授残疾人以)

一群智障孩子,在爱心的呵护下,学会了劳动技能,学会了生活自理,学会了社会融合,家庭不再因其穷困,社区不再因其不安青岛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是青岛市残联2014年率先在市区为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成立的辅助性就业机构,也是岛城第一个成立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33名智力、肢体残疾人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培训和教育“这是一个政府兜底的公益性、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通过培训让残疾人在劳动技能、生活技能、脑力康复和活跃精神文化生活、平等参与融入社会四个方面得到提高和获取,为残疾人将来真正实现就业打下基础”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主任杨萍介绍说,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残疾人月入300元?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残疾人月入300元(残疾人授残疾人以)

残疾人月入300元

一群智障孩子,在爱心的呵护下,学会了劳动技能,学会了生活自理,学会了社会融合,家庭不再因其穷困,社区不再因其不安。青岛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是青岛市残联2014年率先在市区为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成立的辅助性就业机构,也是岛城第一个成立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33名智力、肢体残疾人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培训和教育。“这是一个政府兜底的公益性、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通过培训让残疾人在劳动技能、生活技能、脑力康复和活跃精神文化生活、平等参与融入社会四个方面得到提高和获取,为残疾人将来真正实现就业打下基础。”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主任杨萍介绍说。

爱心拉近与学生距离

33岁的周红熟练地将做好的围兜折叠好,然后细心地装到了包装袋里,叠放到一边,这是周红在市北区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正在练习的技能。

“智力残疾人由于自身的劣势,只能学习一些简单的工作,就这也学了一年多。”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的杨萍说,周红刚来的时候不服管,不是上了班后经常外出就是干脆不来上班,“她以前在外面玩惯了,乍一上班,完全不习惯。”杨萍说,有一次周红没来上班,中心的老师去她家和她姑姑家找,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想到她以前经常去海泊河公园打扑克,就去碰运气,没想到她真的在那,好说歹说才把她劝回中心学习。“周红的母亲在她来学习后不久就去世了,我们上门看望她的时候,她抱着我们的老师号啕大哭,后来我们经常去她家帮助打扫卫生,在生活上照顾她,她也逐渐接受了我们,学习也很快,现在已经是我们这33个人的学习班的班长了。”杨萍说,周红对学习的内容上手很快,现在已经能够熟练地工作了。

耐心教导残疾人学习

“智力残疾人的培训很慢,第一年要先培训他们的生活技能、纪律意识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少人连洗澡、穿衣、梳头、系鞋带、洗菜、擦地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会,我们手把手地教,有时一项简单的劳动技能教10遍20遍乃至上百遍,那都是家常便饭。不少人在刚来的时候根本坐不住,在车间里跑来跑去,我们就耐心地把他们拉回来。”杨萍说,第二年就要培训他们的劳动技能,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比如每周五都会带着他们出去玩,现在青岛的大小景点都玩了个遍,在出去玩耍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必须手拉手,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

本来这个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一般都是附近的残疾人来,但是杨萍的名声在外,一名家住崂山的家长专门把孩子送了过来,孩子每天坐公交车上下班,乐在其中。“虽然我也是残疾人,但是与智力残疾人这么密切地接触还是第一次,刚开始也很累,但是看着他们纯真的笑容,累也值。”杨萍感慨地说。

给残疾人建学习娱乐场所

2014年春天,在青岛市残联支持下,青岛市市北区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成立,33名平均智力只有5岁的智障、自闭症孩子来到了同沐阳光。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为他们投五保,开工资,每5人配备一名就业辅导员,签订3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后,他们成了真正的工人。

为了办好这个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杨萍把自己公司车间、门面重新布局,投巨资为残疾人建造工作、学习、健身和娱乐场所,公司边生产、边装修改造,边筹建、边开始对残疾人教学培训。在这里,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变成了家庭-中心-父母-老师加同事的新模式;在这里,他们不会受到歧视而只会感到温暖;在这里,他们在学习各种技能的同时,敞开心扉有尊严地活着;在这里,没有人因为他们智力低下而对他们喝斥;在这里,他们有机会接触和融入社会,变得有自己的追求,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33位残疾人中有12位可参与正规工厂一线的辅助性工作,17位可参与中心的简单工作(十字绣、钻石画、小工艺品、食堂辅助工、保洁等),一人被康辉旅行社招工。

想推出残疾人服装品牌

现在,杨萍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能推出残疾人的服装品牌,做高品质的服装,高级定制,更好地回报社会。

“我一直在琢磨,怎么能够找到一个能够让残疾人长期干的工种,他们在中心学习了3年,学到了很多技能,但是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很快就会把这些技能丢掉。”杨萍说,残疾人应该多出去工作,找个事干,才能融入社会。“后来我想,如果有爱心单位能够提供地方,残疾人就能自己开干洗店、蛋糕店或者烘焙店,这些工作残疾人完全能够掌握,即便不会挣大钱,起码让他们有个工作,有份收入。”

杨萍还想建一个老年公寓,残疾人的父母年龄大了就住进去,护理员就由这些残疾人担任,管理工作则由普通人担任,残疾人不嫌脏不嫌累,父母在身边还能经常看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后,至少能够在解决残疾人父母忧虑的同时,也保障了残疾人自身的生活。”杨萍憧憬地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