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风云35(隋唐风云020我就退了两步)

【前情提要】:隋唐风云019:活宝不能当监军?没事儿,咱们有大隋第一能人

上回说到于仲文从长安来到韦孝宽处,准备一同抗击尉迟迥的反叛。这些人和于仲文关系不差,看他从长安来,一定知道内部消息。宇文忻代表所有人问于仲文:“您从长安来,觉得丞相是个什么态度?”于仲文听完,并不含糊,对杨坚是一通猛夸,各种彩虹屁都出来了。什么宽仁大度,赏罚有方,而且对你们是特别相信,说你们是特别有能耐的一群人,等战争结束了,一个个加官进爵,绝不含糊。

宇文忻等人听完,行了,啥事儿也没有了,不就是尉迟迥吗?揍他!

隋唐风云35(隋唐风云020我就退了两步)(1)

可能不是宇文忻,凑活看吧

核心问题解决了,剩下的事情就比较顺利了。尉迟迥的反叛势力比较大,响应的人比较多,但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他是怎么安排的。我只能从主战场和分战场两个方面,去大致介绍一下这场战争。

先说分战场吧。分战场的主要领兵人是于仲文,于仲文这一路,主要负责平定山东境内的势力。他带领人马从洛阳出发,先往东走,到达汴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一带,遇到了尉迟迥的部将刘子昂、刘浴德等人,没得说,揍他们。

接下来往东南方向走,到了梁郡一带,就是现在的商丘。遇到了尉迟迥的心腹檀让。于仲文是远道而来,檀让是原地驻防。如果平心而论,檀让采用坚壁清野,那能把于仲文给耗死的。于仲文也知道不能在这花太多时间,就选择速战速决。所以刚到梁郡附近,就命人开火做饭,军队吃完饭之后,却并没有马上攻城。而是派出一些老弱病残,先出去打。

后面的故事,就按照正常套路来了,檀让轻敌,中了于仲文的埋伏,大败而回。于仲文趁机攻占梁郡。休整一下之后,选择北上,进入山东境地。这山东算是尉迟迥叛军的第二个窝,檀让被打败后,也跑到了山东,来到城武,就是现在山东菏泽成武县一带。

于仲文进入山东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之势,拿下曹州,就是现在的菏泽一带,接下来也不休息,挑选精兵突袭城武。檀让还在那儿烹羊宰牛犒劳将士呢,没想到神兵天降,这顿饭自己没吃上,全便宜别人了。

隋唐风云35(隋唐风云020我就退了两步)(2)

可能是于仲文

消灭了檀让的势力,下一个目标,就是名不见经传的金乡了。金乡大致位于现在的济宁一带,和离着江苏比较近。金乡是尉迟迥另一个心腹席毗罗的老家,妻子儿女全部在那儿。但这里暂时归檀让管理,所以于仲文先封锁檀让被抓的消息,派人过去送情报,说檀让明天就会过去,让他们做好准备。

金乡守将是徐善净,他啥消息也不知道,听到使者所说,信以为真。第二天远远见到有军队来,以为是檀让来了,屁颠儿屁颠儿地下去迎接,等来的却是阶下囚的待遇。

金乡丢了,席毗罗的家人自然也被抓了,众人觉得该杀就得杀了。于仲文看着他们,想到了自己被杀的妻子儿女,咬了咬牙,留住了他们。这于仲文确实是有大将风范,他知道这里是席毗罗和他的部队起兵的地方,如果杀了他们的家人,那这些人陷入绝望,彻底就反了。打仗的最终目的不是杀人,如果能通过攻心的手段解决问题,何必动刀呢?

席毗罗听到自己的家人被抓了,不禁怒火中烧,连忙带人攻打金乡。这回于仲文也不含糊,设下埋伏后,背城列阵,大败叛军。尉迟迥的心腹,基本都被消灭了,山东境内能掀得起风浪的势力,基本没了。

分战场的连线,咱们暂时告一段落,回来看同时进行的主战场。韦孝宽军队驻扎在离着洛阳不远的河阳,还没等出发,就迎来了尉迟迥的讨伐。他派薛公礼等人围攻怀州。这怀州离着河阳很近很近,这就相当于捅到了韦孝宽的大本营了。不过这薛公礼不是韦孝宽的对手,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并率军进驻怀县东南地区。但这座城处在交通要道,尉迟迥已经重兵防守。

按照正常进程,应该先拔掉这颗钉子。但韦孝宽却选择绕过它,他并不想在这个小城浪费太多时间。大军直接挺近武涉,大致在现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一带,去直面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

尉迟惇比尉迟迥早到了几天,他正带领十万大军隔着沁水列阵。其实这个时候,处于防守一方的尉迟惇占据优势。在《孙子兵法》中,提到过渡河战的最佳战机,就是半渡而击。敌人有一半上岸,另一半没上岸,趁着这个时候发起攻击,往往能有奇效。所以尉迟惇做的,就是等,等着他们过河就行了。

对岸的高颎也懂这个道理,但他们不能等,需要主动出击。所以他让军士在沁水上架桥,尉迟惇就烧桥。他点着小船,顺流而下,防火烧浮桥。这点高颎早就想到了,根据史书记载,他制作土狗抵御小船。这个土狗类似一个土墩子,只不过样子看起来比较像狗。咱也不知道具体土狗是怎么做出来的,反正您知道,这是一个能阻挡火船的防御工具就好了。

眼见烧不了浮桥,那就准备半渡而击了。所以尉迟惇让他的部队稍稍往后撤退一些,想留出冲锋的空间。即便只是一个简单的后退的口令,让数万人一起执行,也得花好长时间。韦孝宽抓住这个机会,命令军士加紧渡河。双方都在抢这个时间差,哪一方先完成部署,胜利的天平就会偏向哪一方。

这回的结果,是偏向了韦孝宽。他们抢在尉迟惇的部队调整完上岸,同时高颎命令最后的部队防火烧毁浮桥。这就是背水一战,所以韦孝宽一方的士气迅速提升,士兵一往无前,大破尉迟惇。

这个设定一定不是尉迟惇想要的,按照之后复盘来看,他还布置了伏兵。但前阵真的被冲击得稀里哗啦的,伏兵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了。韦孝宽一方乘势追击,连尉迟惇的伏兵也一窝端了。部队直接打到了邺城,这里驻守的,就是最终大boss,尉迟迥了。

尉迟迥虽然是老将了,但确实是老当益壮,集结了十三万大军,亲自披挂上阵。除了老将军,阵中还有咱们熟悉的面孔,至于此人是谁,咱们下回再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