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追孟小冬15年(杜月笙痴爱孟小冬30年)

1951年8月10日下午,香港坚尼台路18号,一个瘦骨嶙峋的七旬老人在枕头底下一阵乱摸后,摸出一个包巾交到侍立在一旁的中年男人手上,并详尽的向他进行了最后的交代:

“这里有7000美金,你替我分一分,妈咪最苦,给她3000,其他的分给三楼和大房。”

老人名叫杜月笙,此时刚从病痛昏迷中醒来。一旁的中年男人叫陆京士,是他的得意门生,他口中的“妈咪”并非是如今的词条含义,而是指他最后一位太太,当年的京剧大师孟小冬。

杜月笙追孟小冬15年(杜月笙痴爱孟小冬30年)(1)

在此之前,杜月笙其实已经将自己的所有财产和后事做了最后的安排,孟小冬获得了杜月笙11万美金遗产中的2万美金。即便如此,杜月笙依然牵挂着这位“妈咪”,从枕头底下最后摸出的7000美金,杜月笙最后的所有,其中也分配了一小半给了这位女人。

这位被杜月笙唤作“妈咪”的孟小冬,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人称“冬皇”,耀眼如同是那个年代的女明星。

难以想象,当年的“一线女星”竟然对旧中国的黑帮头子如此情根深种。即便两人年龄相差二十岁,在杜月笙晚年痛苦的疾病生涯中,孟小冬依旧对他尽心服侍。所以,也难怪一代枭雄垂暮之际,依旧对这位红颜知己念念不忘,一切安排都显得极尽照顾。

擦肩之后又回眸

这位女明星与黑帮大佬的首次交集是在1919年12月13日的上海大世界,当时年仅11岁的孟小冬正在演出的《击鼓骂曹》中扮演祢衡。这样的戏剧题材在当时那个年代非常受人欢迎,加上典故内容与当时时局类似,极易引起共鸣。所以,当孟小冬唱到高潮处时,台下早已喝彩声一片。

杜月笙追孟小冬15年(杜月笙痴爱孟小冬30年)(2)

台下的杜月笙也不例外,本就是一名资深戏迷的他,戏瘾得到了极大满足的同时,也觉得这位小女孩唱戏非常不错,十分具备潜力,未来肯定大有作为,当下吩咐手下准备花篮。演出一结束,杜月笙快步来到舞台后台向这位小女孩送花献礼,迅速地建立好了二人的交际。以后每次只要杜月笙有空,就会去捧场,这么一来二去,两人便逐渐熟悉起来。

遇上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孟小冬并不是头一遭。

出身梨园世家的她还在小的时候,就向周围人展示了她唱戏方面的极高天赋,孟小冬家人也大力培养她的唱功,为她四处寻觅良师大加培育。其中包括被称为“胡琴圣手”的孙佐臣,在后来也曾为孟小冬伴奏并辅导。

到孟小冬11岁时,就已经签约魔都第一戏场上海大世界游乐场乾坤大京班,与李春来、露兰春、粉菊花等著名演员同台搭戏。

此时的两人都没有想到,此后三十年两人之间会发生那么多故事,杜月笙仅仅就是觉得这个女孩唱功很好、很有潜力,而孟小冬也仅仅以为这位中年短发男如其他喜欢她的票友一般平常。

一年后,孟小冬与上海大世界合同期满,杜月笙随即为她运作起来,将她安排到了上海青帮另一位大佬黄金荣的共舞台。有杜月笙的力捧,加上杜黄二人的交情和影响力,孟小冬在共舞台的演出场次更加频繁,场场几乎座无虚席。

杜月笙追孟小冬15年(杜月笙痴爱孟小冬30年)(3)

再后来,也是经杜月笙牵线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为孟小冬灌制发行了包括《击鼓骂曹》、《逍遥津》、《武家坡》、《徐策跑城》、《奇冤报》、《乌盆记》、《捉放曹》等好几张唱片,让年轻的孟小冬在上海滩初建声名。

余派嫡传,如日中天

时间就这样到了1925年,孟小冬已经年方十八,长得亭亭玉立,愈发惹人喜爱。但经历上海滩“大佬力捧”后的孟小冬却觉得,继续留在上海对唱功已经没有什么进步的空间可言,所以逐渐萌生离意。

后经琴师孙佐臣指点建议,孟小冬听闻北平有很多名角儿存在,想要去北平拜师求学。临走前孟小冬与杜月笙道别时,杜月笙对她嘱咐道:“如果在北平有遇到什么难处,一定要及时通知我!”

孟小冬到北平之后,很快就拜师学艺,潜心学习谭派、余派唱腔艺术。

在学习的同时,孟小冬先后在北平的三庆、开明、广德等戏园以及城南游艺园演出,演出剧目包括《南阳关》、《四郎探母》、《连营寨》、《狸猫换太子》、《七擒孟获》等,逐渐享誉平津。

天津《天风报》曾经对孟小冬的唱腔功底做过评论,如是说道:“小冬以学余获盛名,而嗓音气力远超过余氏而上......”

意思是说,以孟小冬当时的实力和条件,已经不必学习余派了。

此时孟小冬的唱功历经提炼,已然更上一层楼,加之20岁出头的她还有着姣好的容貌,配上高挑出众的身材,一颦一笑,令人着迷,在平津地区出道不久便迅速俘获一大批票友。票友们如同现在的粉丝群一样,对其顶礼膜拜之甚,尊称其为梨园女皇,“冬皇”这个称号就是从此时传开。

杜月笙追孟小冬15年(杜月笙痴爱孟小冬30年)(4)

面对万千票友如潮水般喜爱,此时风头正盛、外貌漂亮又富有魅力的孟小冬却早已芳心暗许,那个人就是伶界大王梅兰芳。

人生只若如初见

也就是孟小冬前往北平的那年8月,在一次由当地菊坛大咖联袂举行的义演中,她和梅兰芳相遇了。此时的梅兰芳已经是京剧“四大名旦”,他所献演的《霸王别姬》作为本次义演的大轴,而初至平津的孟小冬仅仅是倒三场戏《上天台》的演角。

这是孟小冬首次同时与京华殿堂级的名家同台演出,她依然没有丝毫怯场,完美的驾驭了演出角色,赢得满堂喝彩。

在演出舞台上,孟小冬通常都是女扮男装满身潇洒风流,而梅兰芳则经常男扮女装尽显千娇百媚,这给了两人对戏的无限可能。如若两人合唱一曲,定会别有一番风味。

于是乎,义演结束后仅仅隔了十天,梅孟二人再度相见。

杜月笙追孟小冬15年(杜月笙痴爱孟小冬30年)(5)

这次两人合作的曲目是《游龙戏凤》,梅兰芳演千娇百媚的李凤姐,孟小冬则演风流潇洒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两人首度合作便技惊四座,风靡北平,让台下的观众看得兴致勃勃,直呼过瘾。

与此同时,两人在台下人们看来,舞台上的那一对默契十足,配合无间,不知不觉间都觉得台上的两人简直就是金童与玉女,天生一对。

于是,在旁人的撮合下,两人之间早已深种的情愫慢慢发芽,绽放开来。很快,梅兰芳的媒人便去孟家提亲了。

1927年,孟小冬与梅兰芳结婚。

杜月笙追孟小冬15年(杜月笙痴爱孟小冬30年)(6)

婚后的两人并未住在梅宅(梅兰芳家),而是住在东单附近的内务部街,作为跨出深墙大院走向社会的第一代女性,孟小冬却为了梅兰芳深居简出,息声梨园,准备静下心来做一个尽职尽责、相夫教子的妻子,因此孟小冬也逐渐很少唱戏了。

两人相依相守,这段日子过得安祥宁静。

但是这份安宁却并未维持多久,婚后不到两年,两人便有了第一次嫌隙。

由于孟小冬是红遍平津的当世名角,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男子不计其数,在平津一带有一定的影响力。当票友们突然得知她已与梅兰芳结婚的消息后,大都感到十分意外,甚至有出格之举。

在孟小冬众多票友当中,有一位年仅24岁的大学生李志强,他对孟小冬的追捧与喜爱已经达到了疯狂的地步。

孟小冬婚前曾有一段时间在前门外大栅栏演戏,李志强得知后,每天都会去看。随着梅孟结合,孟小冬逐渐息唱,让痴迷的李志强十分着急。直到孟梅二人结合的消息爆出后,狂热“追星”的李志强完全冲昏了头脑。

在他看来,两人的结合就是一出错误,而这个错误的根源则在于梅兰芳对女神的羁绊。

于是他带着一把手枪找到了梅、孟的住处。

起先,李志强并未直接碰到梅兰芳本人,而是遇见了正在梅兰芳家作客的张汉举。慌忙之下,冲动的李志强直接将其挟持做人质,而梅兰芳则从后门匆忙溜出,随后紧急报案。

很快就有大批侦缉队军警抵达梅孟的住处,这让失去理智的李志刚更加慌乱,失控开枪打死了张汉举。紧随着枪声响起,门外的军警纷纷开枪击毙了李志刚。此案惊动京华朝野,满城风雨,最终,时任北洋政府最高领导人的张作霖下令将李志刚斩首,并悬首前门外示众。

此案虽已了,但梅孟两人之间的嫌隙却再也难以弥补,梅兰芳甚至觉得两人在一起对自身安全有极大影响。故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两人基本上已是聚少离多,感情也逐渐消淡。

对两人关系产生灾难性影响的,则是梅兰芳的家室背景。梅兰芳在与孟小冬结合前已有家室,而两人的恋情也自此刻起完全浮出梅家水面,掀起了滔天浪花。

1930年,抚养梅兰芳长大的大伯母去世,由于梅兰芳幼时被过继给大伯母了,所以对梅兰芳来说,大伯母与生母无异。孟小冬闻讯,按照当时的规矩削了短发,戴了白花,一身素服,准备亲自去为婆婆守孝。

让她没想到的是,她却连梅家的大门都没法进去。

当时的她,要多狼狈有多狼狈,披麻戴孝,却被早已安排好的梅家下人拦住。孟小冬与梅兰芳的两位原配首次相见居然是在这种情况下。而梅兰芳在此时却选择了两位原配,将不堪留给了梅宅外的孟小冬。

后来,孟小冬在香港的私淑弟子蔡国蘅曾回忆说:

“对于她而言,她穿上孝服就等于进了梅家的门了,算他梅家的人,理应为自己的婆婆守孝,这是她获得梅家人认可的一种方式,但是梅家的人却并不认可,连大门都不让她进。最让她崩溃的,就是连梅先生也不让她进去,让她回去,最后孟小冬只好哭着离开梅家,她俩的关系也基本上无药可救了。”

杜月笙追孟小冬15年(杜月笙痴爱孟小冬30年)(7)

1931年,两人分道扬镳,彻底分手。

梅兰芳到底没有给孟小冬名分,也没有给孟小冬一分钱。

对此,远在上海、一直关注着孟小冬的杜月笙果断出面,打电话向梅兰芳索要了4万元分手赔偿。而后,杜月笙强势做主为梅兰芳垫付了这笔钱,以防赖账。因为在他看来,梅兰芳无论如何也不敢赖这位黑帮大佬的账。

分开后的孟小冬花了好一段时间收拾感情的残局,才从这段人生阴霾中走出来,重新站到了舞台上。

从1933年起,孟小冬开始向京剧头牌余叔岩学艺,悉心钻研余派老生的表演艺术,到了1938年成为其唯一一位关门弟子。

真爱不在乎过往

自从十几年前两人初遇,到几年前孟小冬离开上海,杜月笙一直都关注着孟小冬在北平的生活。其实,杜月笙为孟小冬做这些,很难说他对孟小冬没有其他感觉。只不过那时候孟小冬太小,杜月笙一直克制着自己,却不曾想被梅兰芳捷足先登娶了。

如今面对孟小冬再次恢复自由的情况,让杜月笙心中重新燃起了欲火与追求的希望。

杜月笙追孟小冬15年(杜月笙痴爱孟小冬30年)(8)

1929年,杜月笙在上海强娶了另一位京剧名伶姚玉兰做了第四房太太,也就是文章开头的“三楼”。在孟小冬北上之前,曾与姚玉兰师学同门,两人之间的交情十分深厚,后来更是结拜为异性姐妹。

有了这层关系,在孟小冬学习余派老生表演期间,每逢前往上海进行公开演出时,都下榻于姚玉兰的住处,杜月笙也因此有了与自己朝思暮想的女神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杜月笙追孟小冬15年(杜月笙痴爱孟小冬30年)(9)

后来,抗战爆发,上海沦陷,杜月笙避往香港,而孟小冬则返回北平,继续专注于学艺,二人再次分隔两地。

1946年抗战结束后,杜月笙自香港回到上海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吩咐总账房黄国栋写信催孟小冬南下,孟小冬再次返回上海。

孟小冬并非不知道杜月笙对她的情意,只是伤心过一次的人,很难再有重新拾起感情的这份勇气。在返沪的这段时光里,姚玉兰整日陪伴在侧,嘘寒问暖;杜月笙不露声色的关怀备至,体恤非常,使她感到这些年来从未有过的温暖与关怀,心中那颗孤苦无依而又遍体鳞伤的心再次有了依托,重新活了过来。

最终,在结拜姐妹姚玉兰的撮合下,孟小冬逐渐被杜月笙的真心所感动,完全接纳了他。

1947年,杜月笙已经60岁了。

恰逢当年陕西水灾,为此,他特意举办了一场“杜月笙60华诞南北名伶救灾义演”的活动,一来为自己庆生,同时也借着庆生义演的由头为陕西筹款赈灾。一时之间,南北艺界名流,各地当红名角齐聚上海。

孟小冬为本次义演献演了一场《搜孤救孤》,更是引得万众瞩目,“冬皇”在上海滩的声名影响彻底达到顶峰。只是,这也是她的息唱之作,直到孟小冬离世,余生都再未踏足菊坛。

杜月笙追孟小冬15年(杜月笙痴爱孟小冬30年)(10)

1948年,北平战事再起,杜月笙闻之极其紧张,整日坐立不安,唯恐孟小冬身遭战乱的不幸,连续几日内,先后数次让姚玉兰函电催促孟小冬速来上海,只是此时的北平却已经被团团围困。

最终,杜月笙为了将孟小冬顺利接回上海,竟直接包了一架专机去北平接孟小冬,让孟小冬更加感动非常。虽说安全迎回女神,可是此时的上海,也早已战乱纷纷,动荡不已。杜月笙也不再是从前那个叱咤风云的杜月笙了,年龄渐老,岁月不饶人,随萌生退意。

1949年4月,百万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上海岌岌可危。杜月笙在沪多年的经营也终将烟消云散,遂携姚玉兰、孟小冬以及全家大小20余口逃往香港。

绚烂归于平淡

在孟小冬陪侍杜月笙初到香港的时候,孟小冬在香港杜公馆的生活十分孤寂忧闷。此时的杜月笙也已年老病重,因此病榻看护的重任就落在了孟小冬的肩头。

在表面上,虽然她在杜月笙跟前强颜欢笑,一副自愿的样子,但是这些又怎能逃出杜月笙那精明的眼睛,杜月笙一眼就能看出她眉宇间的忧悒之色。

在杜月笙看来,此时正值韶华的孟小冬,如今却随己离乡,寄人篱下,整日与茶炉药罐为伴,越发觉得自己辜负了孟小冬的一片深情。故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杜月笙总是想方设法缓解她精神和情绪上的压力,对孟小冬谦让有加,极尽宠爱。

称呼上也跟着自己的儿女一样,亲热地喊她“妈咪”,“妈咪”想买什么,要吃什么,只要孟小冬略一透露,他便忙不迭地命人快办,在外人看来,这反倒是是杜月笙在照顾孟小冬了。

杜月笙初到香港不久,在国内局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杜月笙开始筹划远赴国外定居避乱。直到细算护照数量时,杜月笙才考虑起两人之间的名分问题。

1950年,杜月笙吩咐管家在家中摆了十桌酒席,以老态之姿,当着全家人同孟小冬正式举行了婚礼,此时,孟小冬42岁,杜月笙63岁。

1951年8月2日,流落异乡的“上海滩皇帝”病危,即将走到生命之旅的尽头。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杜月笙集中最后的心力进行最后的安排,烧毁了一整箱欠条,并对家里的所有人都进行了逐一交代。

最后是针对遗产进行分配,只是谁也没有想到,曾经坐拥半个上海滩的“土皇帝”,垂暮之时留给家属的遗产居然只有区区11万美金。在这当中,病重时照顾他的女神孟小冬则分到了2万美金。

1952年8月16日,旧中国最大的黑帮头子杜月笙在香港病逝。

杜月笙追孟小冬15年(杜月笙痴爱孟小冬30年)(11)

杜月笙死后,在台湾方面的要求下,四姨太姚玉兰带着她两个儿子及两个女儿,随同杜月笙的骨灰离开了香港,前往台湾,杜月笙生前另一位三太太则去往英国定居。也许是孟小冬不想让自己那颗好不容易有了依托的心再次四处漂泊,她一人无子无女,选择了留在香港,并从坚尼台路杜公馆迁出,一个人单独住在铜锣湾。

独自在港生活的十几年里,孟小冬则谨记杜月笙生前遗言,不再登台演出,一直相伴在杜月笙另外左右。后来,她为了让余派唱腔不至后继无人,遂在此收了几个为徒,精心传授余派唱腔。徒弟们也会经常接济恩师,逢年过节都会前往一聚,日子倒也不显得那么孤苦无趣。

建国后,据说梅兰芳曾经派人找寻过孟小冬,希望孟小冬能够返回大陆定居,但被孟小冬拒绝了。对于曾经的伤,孟小冬显得格外小心谨慎,既不愿再去触碰也不愿为人所知,晚年的她从未在人前提起过梅兰芳的名字。

1967年,独居香港多年的孟小冬,在结拜姐妹姚玉兰的多次邀请下,最终决定迁居台湾。在台南的一个小城市里一人栖居,从此闭门静养,由绚烂归于平淡。

1977年5月27日,在最后给杜月笙上了三炷香后,一代名伶孟小冬凋落,辞别人世。

从1919到1950年,31年无微不至的关心敬恤,细水长流的感情触碰,让孟小冬明白了世间最刻骨铭心的爱,原来如此平淡,却让人一想起就无法割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