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良辅跟昆曲有关吗(明代新建魏良铺为钻研昆曲辞任)

魏良辅跟昆曲有关吗(明代新建魏良铺为钻研昆曲辞任)(1)

去过苏州的人,一定对那座城市浓厚的昆曲氛围印象深刻,但是很少人知道,昆曲的鼻祖诞生于南昌,他就是魏良辅。魏良辅从小聪慧过人,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专门前往南京拜师学艺,也曾因研究南曲“十年不下楼”。而他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对传统昆山腔进行了革新创造,创制出全新的“昆曲”,从而被后人奉为“昆曲鼻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

爱好戏曲

天生好嗓子能唱男高音

魏良辅,字师召,号此斋,晚年号尚泉、上泉,又号玉峰。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魏良辅出生在江西新建区沙田魏村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其祖父、父亲、叔父都当过大官,兄弟及堂兄弟六人中,有四人中过进士,胞弟魏良贵曾在江苏太仓做过兵备道,平定倭寇时立过大功。

魏良辅的青少年时期在南昌度过,那时,南戏、弋阳腔和青阳腔在南昌非常盛行,魏良辅从小耳濡目染,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爱好戏曲,还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能唱男高音。12岁时,魏良辅就读遍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家中旧藏典籍,学问日臻广博,为今后改革戏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放弃北曲

潜心研究南曲“十年不下楼”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魏良辅应新建县学考试,中了秀才。第二年,他开始闭门谢客,在家潜心研究北曲,这一研究就是十年光景。苦钻十年后,魏良辅感觉收效不够理想,研究也似乎到了瓶颈,他认为长此下去不会有什么成就。这时,他想起别人多次说到江西泰和人罗钦顺学问渊博,诗文词曲无不通晓,于是决定前往南京,拜正在南京做官的罗钦顺为师。

魏良辅向罗钦顺学习了五年,果然大有长进。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魏良辅返回家乡应试,考中举人后,又北上京城准备会试。在京城,他偶遇一位研究北曲的专家王友山,相互交谈后,他觉得自己的北曲水平远远不如王友山,便决意放弃北曲,转而研究南曲,为此又“寒窗十年”。明代诗人、戏曲家余怀在《寄畅园闻歌记》中说,魏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三,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可见他当时对研究和改革南曲有着强烈愿望和巨大决心。

辞官南下

一门心思钻研戏曲唱腔

毕竟是读书人,魏良辅在研究戏曲的同时也致力于功名,而他在仕途上也的确创造了一番成绩。据清乾隆版《南昌府志》卷五十二《魏良辅传》记载:“魏良辅……嘉靖进士,授户部主事,转武选郎,备兵广西。是时,简子坪及田州土寇韦继祖跳梁猖獗,屡征不伏,良辅感以诚,结以恩,贼遂归款,事闻,迁山东左布政使。”

由于在广西招抚起义的少数民族首领韦继祖立了功,魏良辅升为山东左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然而就在家乡父老对他的政治前途充满期待之时,魏良辅却突然告别官场,去从事南曲研究了。放着好好的官不做,去搞戏曲研究,很多人对此不解,甚至一度有人认为其实有两个叫魏良辅的人,一个做官的,一个搞戏曲的。

其实,从来都只有一个魏良辅。原来,韦继祖归顺朝廷后又出现反复,导致朝廷对他的招抚工作大为不满,加上他为人处事不够圆滑,又遭奸人排挤,这种状况让他十分沮丧。魏良辅为官时根本没时间研究喜爱的戏曲,加上他性格耿直,不愿在官场里虚伪逢迎,于是他干脆辞官南下,不想官场事,一门心思钻研戏曲和唱腔去了。现代戏曲史家蒋星煜在《关于魏良辅与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也提到:“魏良辅后来到了昆山、太仓去搞戏曲,因此从业余爱好者转为专业人员。”

创制“昆曲”

耳目一新折服众人

在当时的太仓和昆山一带,市镇繁荣,人文萃集,习曲赏曲的风气很浓,一种传统的昆山戏曲唱腔正在这里流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昆山腔的腔调平直缺陷也暴露了出来,这让曲调的韵味和意趣都欠缺了不少。

针对缺陷,魏良辅做了大胆的突破,他联合了苏州洞箫名手张梅谷、昆山著名笛师谢林泉,在南曲专家过云适、北曲戏剧家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特点,对传统昆山腔进行加工整理,把南北曲融为一体,一改以往那种腔调平直的呆板唱腔,创造了一种格调新颖、委婉舒畅的崭新唱腔。

这种唱腔要求“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唱出了“曲情理趣”,故时人称之为“昆曲”、“昆剧”,又因其唱腔细腻得宛如巧匠用木贼草蘸水研磨红木家具一样,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水磨腔”。

传统昆山腔唱法的伴奏乐器只用弦索及鼓板这点,使得很多曲子只能以清唱或说唱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大胆改革。他在原来单调的弦索、彭板伴奏中,加入了笛、箫、笙和琵琶等乐器,丰富了音色,使昆曲音乐更加瑰丽多彩,更富感染力,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昆曲迅速流传开来,并被带入京城,不但赢得了“官腔”之美称,还成为压倒其他戏曲声腔的剧种。从此,魏良辅名振曲坛,被誉为“昆曲鼻祖”、“立昆之宗”,艺坛尊称他为“国工”、“圣曲”。

爱才惜才

将女儿许给流放犯

在革新旧昆腔的过程中,魏良辅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据《江西历代名人传》记载,当时魏良辅居住在太仓南码头(现太仓市南郊镇),在当地驻军中,有很多人通晓音律,魏良辅常与他们切磋技艺和探讨乐理。

其中有一个名叫张野塘的北曲戏剧家,是个流放的犯人,唱得一口好曲。有一次,魏良辅路过南关驻军地,听到张野塘唱歌,顿时就迈不开脚了,一连来听了三天。魏良辅被张野塘的歌声深深吸引,两人成为知音。

魏良辅丝毫不介意张野塘的犯人身份,常常与他一起研究昆腔,甚至将自己美貌善歌的女儿也嫁给了他。据明代宋直方《琐闻录》记载:“野塘既得魏氏,并习南曲,更定弦索音节,使与男音相近,并改三弦式,身稍细而其鼓圆,以文木制之,名曰‘弦子’”。

晚年著书

论述昆曲技术要点

魏良辅的晚年,曾将自己长期以来的实践心得整理成书,著有《南词引正》(又称《曲律》),里面逐条论述了昆曲在字、腔、板眼等方面的技术要点,南曲与北曲的区别等等。对初学昆曲和研究昆曲艺术的人有极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他在书中写道:“初学,先从引发其声响,次辨别其字面,又次理其腔调,不可混杂强记,以乱规格……久久成熟,移宫换吕,自然贯串”。关于南、北曲的不同,他认为南曲属磨调,北曲是弦调,“北曲字多而调促,南曲字少而调缓”。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6年),魏良辅在江苏太仓逝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