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原创散文(原创散文追求)

【原创散文】追求涂阳斌,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个人原创散文?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个人原创散文(原创散文追求)

个人原创散文

【原创散文】追求

涂阳斌

当年,他和他的同学们唱着“为着工农兵,一生革命,奋斗到底”的校歌,走出了抗大式的干部学校——襄南公学。

今天,40年后的今天,他胸佩熠熠闪光的全国劳动模范的金质奖章,坐在雄伟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当领导高度赞扬出席大会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时,他激动万分,耳畔又响起激励过他千百回的校歌:“一生革命,奋斗到底。”

他叫周贤才,湖北省仙桃市针织厂的党总支书记,厂长,全国劳动模范。

周贤才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人生旅程中关键的几步,居然是在他有理由享点清福的50岁以后迈出的:1984年5月,上级党组织决定,由54岁的周贤才出任针织厂厂长。知情人都知道,针织厂可是个亏了个大窟窿的企业。好心人劝他:你在棉纺厂干了5年,是厂里的“元@勋”之一,现在企业红火了,谁不尊重你?

去不去呢?为什么要去呢?图升官吗?平调!图发财吗?亏损企业的待遇,哪能比得上红红火火的棉纺厂。

周贤才去了!背着他的行李卷去了针织厂,一头扎进了车间里。不为别的!就为了那句常在耳畔萦绕的校歌:“一生革命,奋斗到底。”

人的命运往往是和党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的。过去,一顶某某帽子使周贤才的人生几度沉浮。当他结束了牧马人式的生活以后,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温暖了他的心的时候,当党组织要他挑起更重的担子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哪还顾得上地位、名誉、金钱呢?

救活针织厂的关键在哪里?面对困境,周贤才感到,要救活针织厂,关键在于盘活全厂人,引发主人翁的动力;启用人才,开发人的潜能。周贤才在职工大会上明确宣布:“我老周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我要用针织厂的干部搞活针织厂,依靠针织厂的工人办好针织厂!”

厂里有个杨长才,人称“生意精”。周贤才因材施用,请他出任分管经营的副厂长。他如鱼得水,在使针织厂杨帆远航的过程中,立下了战功,成为全省纺织系统的劳动模范,全省经销先进工作者。

凭着胆略和慧眼,周贤才启用了一大批人才:有会跑供销的,有会产品设计的,有精于管理的,有懂纺织机械修理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1984年底,针织厂传出喜讯:上半年的亏损全部填平,并盈利5.6万元,这个一度奄奄一息的企业,开始复苏兴旺。

三年过去了,针织厂三年迈了三大步,企业开始红火兴旺,周贤才也成了仙桃市的“知名人士”。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又一道难题摆在了57岁的周贤才面前:1987年9月,仙桃市人民政府决定把针织厂作为资产经营责任制的试点单位,在社会上公开招聘经营者。

是进?还是退?周贤才又一次陷入了抉择前的沉思中:

相濡以沫的老伴对他说:“60岁喊得应了,到阎王那里去投标吧!”

老周的朋友也劝他:“你已经把个死厂搞活了,见好就收,落个美名。”

就在这时,工人们来了!一个保全工对他说:“有你当家,我们就有饭吃,有钱拿。你投不投标,我们管不了!”

厂里的一班人来了。他们把信赖的目光投向了老周:“老周!我们离不开你这根主心骨。”

老周激动了!有什么比得到工人们、同事们的信赖更珍贵的呢?

面对众多的强手,周贤才一举夺标,成为针织厂的新任厂长。也是那个保全工,领着一班工人,自始至终蹲在夺标会场外面,当广播中响起“周贤才中标”的声音时,他们点燃了自己买来的鞭炮……

周贤才和他的同事们懂得标书的分量,三年内要使产值、利润、职工的收入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除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此外别无选择。

改革的大幕拉开了:

——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把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引入企业干部的产生过程中,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优化群体结构,把优胜劣汰引入劳动组合中,治住了少数狠人、滑人和懒人。

——改革分配制度,推行岗位计件工资制,分配制度改革“一步到位”。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难免要冒风险。只要是认准了的目标,周贤才就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去年,社会上对企业承包改革众说纷纭,针织厂的部分职工思想上也产生了一些疑虑。老周和党总支一班人召开了职工大会,他坚定地说:“党中央已重申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不变,市委、市政府也大力支持我们,我们要沿着改革的路走下去。”

就在这次会上,厂里与12名购销人员进行了承包合同兑现,公开招聘了8名购销员。周贤才还破例在自己家里摆了两桌酒席,慰劳“千辛万苦”的购销人员。就是在这帮购销人员的努力下,市场疲软而针织厂的销售却不疲软。去年一年的销售额达到2285万元。

是的!只要精神不疲软,就能千方百计赢得市场,赢得胜利。

改革不仅需要胆略,也需要奉献。多少次,为了工作,他日夜兼程,走南闯北。困了,在车上打个盹;饿了,吃一点方便面。多少次,为了工作,他把办公室当临时病房,一边打吊针,一边处理日常工作。多少次,为了工作,他迎朝霞出,沐星星归,就是好几年的春节,他也不曾好好地休息过,到这家去拜年,到那家去祭奠逝去的老人。

改革不仅需要胆略,需要奉献,更需要廉洁。不是吗?有人打着改革的幌子,让自己“五子登科”,可周贤才不这样。这几年,市劳动人事局给针织厂下达了83个农转非的指标,好几次,老伴哀求老周:“我和你生活了几十年,从没求你办过事,这一回无论如何也要给大儿子留个指标,解决他的户口。”面对老伴的泪眼,老周动情了。天下哪个父母不疼自己的儿女,谁不希望为儿女办几件好事?可当厂长的怎么能够牺牲职工的利益,来为自己的儿女办好事呢?他含泪说服了老伴。

近几年,厂里先后招收了450名新工人,老周没有安排自己的一个亲属;送了30多名职工上大中专深造,没有一个是老周的子女、亲友。

7年过去了,周贤才凭着矢志不渝的追求,实现了进厂时的初衷:人要有志气,厂要有生气,产品要有名气。

——厂,还是那个厂;人,还是那些人,可人的精神面貌却焕然一新。几年来,厂党总支多次被省、地、市命名为“先进党组织”;单位多次被省、地、市命名为“文明单位”;工会多次被地、市评为“优秀工会机构”,20多名干部职工受到省、地、市表彰。

——短短7年,针织厂固定资产发展到1000万元,一个厂变成了4个厂。1989年全厂实现产值2614万元,比1984年增长5倍;创利润212万元,比1984年增长40倍。小小的针织厂一跃成为中国针织协会的会员厂,老周当选为中国针织协会常务理事。

——短短7年,针织厂“银珠”系列产品行销27个省、地、自治区,8个产品被评为省、地、市优质产品,在全国的5次订货会上,针织厂的“银珠”产品订货额连续5次夺魁。该厂迎亚运系列产品成了北京隆福大厦的俏销货。

周贤才成功了!

凭着他的追求,凭着他的奉献,成功了!

参加全国劳模会归来,正是他迈过60岁门槛的时候,也是他3年承包期到期的日子。他来不及多想,又一头扎进了车间里。他说:“组织上没有决定我退下来,我就要站好最好一班岗,即使离休了,我也要为厂里当好顾问。”

是的,为了“站最后一班岗”,他又和同事们描绘出了今后的蓝图:力争3年内使针织厂的产值过半亿,利润达到500万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周贤才和他的工人们把71万元超产奖金全部投入了企业的再生产。

40年过去了,周贤才始终铭记着那首校歌的主旋律——一生革命,奋斗到底。

一生革命,奋斗到底!

赞美你啊!奋斗不息的追求者。

【本文系为电视专题片《追求》所写的解说词,该片于1990年6月28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载《城乡经营时报》1990年7月19日第四版,获该报“经营之光”杯征文一等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