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1)

著名的胡同三千六, 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一砖一瓦藏着故事

胡同儿是北京人的胡同儿

“北京胡同里的一砖一瓦都藏着故事”,老北京喜欢这么说,这并非吹牛。

小时候好几家子住一大杂院儿里,各家各户都在院儿里的空地儿上盖有小厨房儿,院儿里总有一两棵枣树或别的什么树;每家门口要是有地儿的话,就在灰瓦花盆、木箱子里种几棵石榴、夹竹桃、指甲草、鸡冠花之类的。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2)

大杂院儿里往往住的都是平民百姓,生活都不富,偶有一两家生活稍好点儿的,不是因为孩子少就是有个帮忙的富亲戚。

大杂院儿里一般都是一块儿住了多年的老邻居,晚么晌儿的院儿里倍儿热闹:水龙头前淘米的、洗菜的,女的聊着家长里短儿,男的侃着一天的见闻,几个小孩儿趴在小饭桌儿上写作业,偶尔还互相插吧着话茬儿,菜没下锅基本上就知道今儿晚谁家吃什么了。谁家要是吃顿饺子,肯定把案板剁的山响!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3)

夏天,吃饭时就在树下摆上小桌小板凳儿,吃得不好的就在屋里速战速决了。要是吃得太好了也不敢在院儿里吃,您说是让不让,让谁不让谁?

饭后大家全在院子里坐着乘凉,老太太怀里抱着孙子,用蒲扇来回扇打轰着蚊子,老头儿坐在小饭桌前,不时地用筷子往那个掏了好几天,几乎被掏空了的咸鸭蛋壳里沾两下放嘴里嗍嗍;邻居大哥把他那辆八成新的"飞鸽"摆在当院儿,上下里外的擦着,他是真喜欢,同时也有点儿臭显摆。胡同儿里还不时传来孩子们追逐嬉笑的声音。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4)

晚上九点多,您就听着,各家各户管事的就开始招呼家人睡觉了。女人到当街喊正在路灯底下"敲三家儿"的孩子,"四儿,赶紧回家洗脸睡觉。你别躲,躲我也看见你了。"大嫂:"快收拾起来吧,天天摆弄你那辆破自行车,哪儿天丢俩零件儿就不摆弄了。"

入夜后,院子里静,胡同儿里也静,有时静得你能听见小猫从房瓦上跑过时发出的"哒哒"声;特别是槐树开花儿的时候,一阵清风,静静的屋里便充溢着香气,让你在梦中都能想到槐花儿饭的味道。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5)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变迁,承载着胡同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了,表现胡同文化的生活方式和建筑也越来越少了。一切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老人们在一起议论更多的是养老、药费、物价、拆迁、补偿、房价…

胡同虽然最终只剩砖瓦,而其中藏着的故事却永埋心底…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6)

「胡同服务糊涂账

胡同儿是北京人的胡同儿

这不又临近夏天了,“老北京胡同儿游”又开始兴盛起来了。可近些年一些人打着“老北京人”的旗号带游客“胡同儿一日游”。

这让第一次来北京的游客们纷纷上当受骗,这些黄包车价格高先不说,他们讲的所谓“北京历史”,不过是一些虚头巴脑儿的传闻罢了!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7)

什刹海风景区是北京城著名的旅游地,每年接待游客上千万,那咱就拿什刹海附近的“胡同儿游”说起:

“上车吧,老北京胡同游,带讲解。”

“一辆车120,不开发票100。”

“就喜欢拉老外,一单200还不用讲解。拉一趟10分钟,还能挣小费。”

这些拉车的师傅虽然胸前佩戴着正规从业者证,却并不是专业的导游人员,很多师傅甚至根本不了解胡同文化。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8)

“官房就是过去当官人住的房子。”一位拉车师傅谈及南官房胡同时饶有兴致的说着。

但《京师坊巷志稿》南、北官房条下记载“官房,或作关防,是昔日一位贝子爷住过的地方。

“这就是和珅的四姨太居住的。她是个青楼女子,住不进王府大院。”

“这个楼,破坏了风水;又因为当初盖得太贵,没拆。”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9)

师傅的讲解,从“细说”越来越像“戏说”。

每到晚间收车,什刹海这一带就会有人来换车夫手中的外汇。据车夫回忆,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好几年了。

北京的胡同儿大多数早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可那些留存在北京人记忆力的“胡同儿文化”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10)

看看下面这些胡同儿之“最”,哪些记载着您的旧时时光呢?

「那些胡同之“最”

胡同儿是北京人的胡同儿

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

位于珠宝市街西侧,临近大栅栏,胡同全长55米,平均宽仅0.7米,最窄处仅0.4米,两个人通过此胡同需要面对面侧身通过,在这条狭窄的胡同上南北共有九组建筑,在清末废两改之前,北京全城的钱庄,粮店和各大商业商号每天早晨都要到钱市参加交易将银两换成制钱,或者反之。

民国建立之后,炉行萧条钱市无市,改建成银号铺房,因而这里可以算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金融交易所。当时钱市胡同两侧的银号利用法律的漏洞,无节制地扩建他们的商号建筑,侵吞公共通道,最终使钱市胡同成为北京最窄的一条胡同。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11)

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

位于北京市西单地区一条东西向的胡同,东起府右街,西至著名的商业街西单北大街,中与枣林大院、西黄城根南街、东斜街、新建胡同、背阴胡同相交,全长664米。因先后扩充现最宽处已达到32.18米。

这条胡同名称源于一座道观,观名洪恩灵济宫。但因道观不怎么红火了,继而灵济宫的名称,在人们的口传中,以讹传讹,把“灵济”变成了“灵清”,后来又转成了“灵境”。道观所在之地也就成了“灵境胡同“。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12)

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

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东交民巷在旧中国时为使馆区。旧时因这里是漕运地,所以原称东江米巷。

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先东交民巷仍有好多保留完好的欧式建筑物,值得一看。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13)

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

坐落于琉璃厂东街东口东南,桐梓胡同东口至樱桃胡同北口。一条胡同、一尺大街、十来米长、只有6家门脸、店铺,是北京胡同的缩影。

它虽是北京最短的胡同,却也并非真的只有一尺长,而是长25.23米 。如今一尺大街名称已经撤销,被并入了杨梅竹斜街。在杨梅竹斜街西段,桐梓胡同北口至樱桃胡同北口之间的那段路,就是旧时的一尺大街。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14)

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

位于宣武区东部,东口与铺陈市胡同相连,西口从校尉营胡同通出,全长约390米,弯曲之处不下于13处,堪称北京城弯道最多的胡同。

您要是真想见识见识它到底是由多弯,我劝您,最好先谷歌一个平面图,以便不时只需。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15)

最古老的胡同——砖塔胡同

位于西四牌楼附近。砖塔胡同——北京胡同之根,胡同之称始于大都,当时出现过29条胡同,但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这条胡同,就是砖塔胡同。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都有文献可考这在北京是唯一的孤例。用业内专家的话说,它就是北京的胡同的“根”。

砖塔胡同因胡同东口(通西四南大街)的砖塔而得名。是北京市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目前北京遭到破坏较少,风貌保存较好的胡同之一。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16)

最“牛”的胡同——史家胡同

有这样一条胡同与众不同,700多米的长度,700多年的历史,此胡同不但住有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还有富可敌国的大财主。这就是位于东城区灯市口附近的——史家胡同。整条胡同道路规矩,绿树成荫,布局规整,宅院相连。大大小小的四合宅院约有80多个,其中两进院、甚至三进院的深宅大院就有30多个。

号称“一条胡同,半个中国”的史家胡同还是大清选录赴美留学生的考场,英国威廉王子专程前来拜访过。号称北京最“贵”的史家小学曾经是史可法祠堂,同时也是清代教育八旗弟子的“左翼宗学”。您说它牛不牛气?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17)

最有名的胡同——南锣鼓巷

与其说它是一条胡同,不如说它是“老外”眼中北京人胡同的标签。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

随着南锣鼓巷改造的完工,一个全新的地标性景区展示在世人面前,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必去的25个地方”之一。(话说小编只记着“北京人都有5套房”这个传言是从这里拆迁改造工程开始的!)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18)

最有文化的胡同——琉璃厂

看过《琉璃厂传奇》《五月槐花香》的观众,就算您没到过这里,一定对这里的印象非常深刻了。自打清朝初年到今天,这里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古玩、字画、文房四宝是应有尽有。

街道两旁,铺面店堂青砖灰瓦,砖雕彩绘古色古香,有浓厚的古代街市风格。老字号“荣宝斋”就是这里的代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一得阁…这些响当当的老店也都位于这条街上!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19)

最易念错的胡同——大栅栏(Dàshílànr)

作为北京城南中轴线的组成部分,大栅栏每天接待的游客不计其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可外人走到大栅栏的铁牌楼下面,都会不自觉的读成 da zha lan,从而引来不少北京人的嘲笑,还一脸懵逼的说:“我没读错啊!”

原来旧社会时候前门外这一带是下层老百姓聚集的地方,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有文化的人少,而“栅”和“删、珊、姗、跚”很像,“栅”还有“山”的读音,“大山栏”读久了也就流传开来,加上北京本土浓重的儿化音,就有了今天的Dàshílànr~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20)

“条”最多的胡同——东四

记得有个相声说一个外地人来北京,跟出租司机说要去东——四十条。出租司机说:“没有东——四十条。”结果俩人扯来扯去,敢情是东四——十条。那么这些地名为什么被称为“条”呢?这还要追溯到明朝。

明朝北京城的面积和规模比元朝大了很多,街道、胡同的数量也随之显著增加。为了更好地区分这些地名,于是采取街道名称的序列化。北京的东四头条到十四条,就是这么来的。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21)

最有“学历”的胡同——国子监街

清代名为"成贤街",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孔庙就不用多说了,是我国文人雅士的圣地;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

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当时的人如果能在国子监上学,那就算是光宗耀祖了。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22)

最“潮”的胡同——三里屯太古里

这条因距内城三里地而得名的胡同儿,自打20年前就是北京年轻人的聚集区:那时候跳舞去Havana、88、藏酷还有the Den;吃饭去爵士屋、阿仙蒂、红玫瑰、老汉字,还有台盛林府、泰金象河为人民服务;喝酒去明大、乡谣、半梦、芥末坊、彩虹…

如今这里依然是北京“潮范儿”十足,成为北京最前沿的时尚地标!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23)

名字最美的胡同——百花深处胡同

在北京的胡同中,很多人最钟情于的莫过于“百花深处”,倒不是因为这条胡同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这条胡同的名字带给人无限的遐想与诗意。

人们念着“百花深处”的胡同名字,感觉仿佛步入了百花环绕的春深处,这就是中国文字具体的独特意境。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24)

最“富贵”的胡同——帽儿胡同

帽儿胡同,熟悉北京的人不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它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北与豆角胡同相通,南与东不压桥胡同相通。清代因有制帽作坊,因此改名。

这里有京城最富代表性的私家园林可园,末代皇后婉容、明代将领洪承畴、北洋军阀冯国璋都曾居住在这里。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25)

世界美食地图的“最终端”——钱粮胡同

这里有鼎香餐厅(新疆馆子)、susu餐厅(越南菜)、然寿司(日本料理)、钱粮美树馆(咖啡厅)、君亭餐厅、禾中春新疆阿达西餐厅、乾龙烤鸭店、贵州茅台啤酒鸭、庄稼汉、大肠包小肠、发小儿翅吧、酷蓝京东餐厅…您能想到的应有尽有!

曾经北京人都不喜欢提起的胡同(北京城的胡同儿是老北京人的根儿)(26)

只有到了胡同,您才能体会到这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味儿,北京的胡同儿,任岁月变迁,依然不急不缓的伸展着,就像是走过多年沧桑的老者,胡同清幽,柳树鸣虫。

这里,是北京的胡同儿,北京人的胡同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