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香湖南米粉(湘桂交界闻名遐迩的红油米粉)

湘香湖南米粉(湘桂交界闻名遐迩的红油米粉)(1)

1990年代初,我在桂林一家企业搞劳动人事工作。这个行当现在八○后、九〇后的小屁孩估计不懂了,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管工人,“人事”管干部,我们科就简称劳人科,我总有点劳人伤财的感觉。那年头的人,是不允许自己跑来跑去的,只能听由组织调配。当时桂林市的户口,比南宁还要值钱,有钱也难办得很。调进桂林工作,就能得一个桂林户口,相当于发了一笔横财。所以,我常被以外调名义,赶到县里出点小差,看人家档案。遇上这等好事,人家多半要招待一顿,弄得刚毕业的我,时时为此尴尬。

有一次,到湘桂交界的灌阳县外调一个干部。当时,单位刚买了一部带空调的车。单位以前只有一部破吉普,一个快退休的老书记,为本单位贡献了几十年,出门只能坐烂吉普。现在要退休了,接班人买了好车,他不是很高兴,便出面要了新车,说和我一起去,站好最后一班岗。我当然也高兴了,那时候只有单位领导出门才有车坐。

到了灌阳,档案拿到了,酒也喝了,山味也吃了,三点多钟我们就往回赶。路上,老书记突然表示,要拐到全州县接我们劳人科的科长回来。我们科长因私请假回了老家全州,我是知道的。但我实在不乐意去,跑一整天谁不累呀,那时候路又不好。老书记于是许诺,先带我到全州吃红油米粉,吃饱再去接上我们科长。但我没觉得拐那么几个小时,去吃碗米粉有何意思。老书记一五一十地跟我吹起来,把红油米粉的引人之处,逐一渲染,最后把我说动了。后来我常想,要是他老人家年轻十来岁,赶上广告业发展的好时光,没准会发大财。就这样,我一个桂东南刚走出来的学生仔,在那交通非常艰苦的年代,亲自到桂北的全州,吃了一碗正宗的红油米粉。为了这碗米粉,当晚回到桂林已是半夜。

全州始建县于秦始皇二十六年,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江上游,人谓之广西北大门,水陆交通便利。此地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属长江流域湘江水系,其中湘江为主干流。当年的湘江战役,红军八万余人在湘江两岸,与国民党三十余万兵力展开激战。其中,在北距全州县城三十里的觉山铺一役,最为惨烈,这是敌军抢占湘江主要渡口的咽喉要冲。打完这一仗后,红军部队和中央机关人员锐减至三万余人。

彼时我刚熟悉了桂林米粉并逐渐喜欢起来。一见到红油米粉,第一个反应就是,我们桂东南的米粉,已经和桂林米粉相差很远了,怎么全州的米粉也不像桂林米粉——全州红油米粉细如粉丝,而桂林米粉粗如筷子;桂林米粉一般是拌上卤水、卤菜干吃,吃完再舀几口汤过过嘴,红油米粉一定要就汤吃,汤里包含着菜,炖好的黄豆和瘦肉末,汤面荡着一汪红艳艳的辣椒油,漂着翠绿的葱花,造型甚为美观。进嘴的感觉,汤鲜、肉味浓、黄豆软糯。当然,那一口红油也把我教训了一下,我是硬着头皮吃完的。后来,在南宁见到有全州红油米粉,我去了几次,确实是全州人开的,味道也还过得去,但总觉得吃起来不来劲。后来回过神来,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在南宁熬的红油,并不怎么辣,更没那种香味。

后来得知,红油米粉必须有三样汤来张扬特色,最重要的就是红油。红油略似川渝的辣椒油和西北的油泼辣子,辣椒油和油泼辣子皆是用辣椒面制成,而且制作时要将烧滚热后降温的油,分几次倒在辣椒面里,边倒边搅拌,以防辣椒面被热油烧焦。而红油传统的做法,是将稍煮软的干红辣椒切碎,添适量食盐,与煮干辣椒的水混合,用石磨制成辣椒细浆,而后在大铁锅中注入适量花生油,油温达摄氏100度时,倒入辣椒细浆,不断搅拌,熬至辣椒酱不沾锅铲,熬出香味,油和辣椒完全融为一体,遂成红油,冷后起出备用。红油制作不当,火力不到位,熬制时间过长或过短,其香味便不正,辣劲也不足。以前制作红油米粉所用的红油,都要掺酸辣椒。后来,红油米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陈维华,改为用辣椒粉制作,制作时间比以前节约五六小时,听说口味也较以前更好。

其二是肉酱汤,乃是将瘦猪肉剁成肉酱,倒进肉汤盆中,加适量味精,用少量骨头汤冲散肉酱后,再冲入正在沸腾的骨头汤,将肉酱烫熟备用。其三是骨头汤,锅中置清水,加入猪大骨、黄豆、豆豉、罗汉果、生姜、食盐等料同煮,熬煮成米白色,出味后即可备用。

全州红油米粉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其形状或粗或细,食用方法可热可冷,可炒可汤。瓷碗中盛上银丝般的细粉条,浇上清爽的肉酱汤,汤中漂动艳丽的红油、透亮的黄豆、翠绿的葱花。葱是绿的,油是红的,米粉玉白,颜色鲜艳,油重不腻,汤味浓鲜,辣劲十足,既爽口又开胃,透着桂北传统饮食文化的雅致,和地方风味小吃的独特审美观。

前两年,我冒充诗人回桂林参加了一个诗会。会上来了两位全州作家,我一见他们就想起了红油米粉,会后屁颠屁颠的就跟着去了全州,此行终于看到了红油米粉的制作过程。到后次日一大早,全州作家唐女带我去一家老牌米粉店,老板唐世东带着,我们参观了他店里红油米粉的生产流程,并痛痛快快地吃了一碗。

唐世东是家传技艺,1974年就开始做红油米粉了。1990年代,他就自己开了米粉店。说来奇怪,全州人跟外地人都说是红油米粉,外地人也知道全州的红油米粉,但全州人却称作“出榨米粉”,很多米粉店挂的招牌就是某某“出榨米粉店”,却没见有挂“红油米粉店”的。这种土称呼,可能是要表现这种相当复杂的米粉工艺特色。唐世东的店,前面是供人用餐的,和广西各地的米粉店并无多大差别。但是,拐过案台后的过道往后走,还有几间老得有些破败的屋子,那是榨米粉的地方,是这家店真正的生产力所在。

老唐带我观看工人榨粉,大致给我讲了红油米粉制作流程:选优质籼米适量,经筛选、泡水、洗净、磨浆、装袋压干脱水,打散后加入头天留下来的老米粉适量,揉成生坯煮至五成熟,搅和揉成熟坯,才装入榨粉机榨粉。米粉榨出来直接落入大铁锅沸水中,稍煮片刻,迅速用大竹勺捞出,用桶装冷水冲洗冷却,再倒进冷水池清洗,然后快速捞出装入桶中,送往冒粉台,倒入台旁小水池,用流动冷水冲。“冒粉”一词,讲西南官话的地区大多知道,“冒”就是把食物、食材放到滚水中烫热、烫熟,冒粉就是烫米粉。红油米粉是这么冒的——把水中的细米粉捞出,置一笊篱中,放入骨头汤锅中烫软,拎起笊篱将米粉倒入碗中,加入肉酱汤、红油、葱花,一碗颜色鲜艳、味道扑鼻的红油米粉宣告出炉。

我去的时候,磨浆机已停,只有一个工人在榨粉。据说原始的榨粉工具,是有漏孔的大木勺,后改用大型的木榨工具,经不断改良,现在用的已是金属原料特制的压榨机,动力也改用电了,不似以前要靠人力拼了命地压。压榨机底下一口直径一米多的大铁锅,水正沸腾,热气扑人。这工人手脚很快,操着一个如脸盘大的竹笊篱。机器每挤下一团粉,就迅速捞起,在滚水中转几下,就出锅转手丢入锅台上的桶中,拎到冷水池去冲洗好后,交给老唐,自己回到锅边,再榨下一团浆。这边榨出米粉,那边就张嘴饕餮,就叫“出榨米粉”,也就是常说的红油米粉。

全州民风剽悍,人民性格刚烈,是直爽、豪迈、热情的开放型性格,既吃苦耐劳,又坚韧不拔,不知道和这热辣辣的红油有什么关系。我想,如果不说是这火辣的红油催生、助长了他们的刚烈之气,也只能说只有这方猛人,才镇得住那辣劲儿,更可以说这碗红油米粉,就是他们的动力之源。目前,本地人情有独钟的早点,就是红油米粉。离乡在外的全州人,想起家乡就会想到红油米粉。

红油米粉的迭代传承,解放前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家族或家庭代代传承,二是米粉店招收徒弟,个体传承。解放后,全州设立了饮食服务公司和饮食联营社,开展集体业务培训进行授课,或指定老榨粉师傅带徒弟实际操作传承。改革开放后,随着饮食服务公司和饮食联营社的解体,个体营业户大量产生,基本上是靠师傅带徒和家庭式传承技艺。全州红油米粉优秀传承人较多,最为突出的代表性传承人是“陈氏风味米粉店”店主陈维华。1972年,此人就在全州县饮食服务公司跟随榨粉师傅王清玉,担任烹饪技师工作。后来自己开了店,还到天津、北京经营红油米粉专店。目前,他在县城江南经营“陈氏风味”红油米粉专店,是全州最出名的红油米粉店之一。由于一直从事红油米粉经营,他还收集整理了一整套制作红油米粉的器具。

这门民间传统手工艺术,有取材简单容易、投资不高、竞争性强的特点,且能与时俱进,不断改良制作工艺流程,配料制作与中国其他传统饮食文化相结合,在发扬传统中,早已与市场接轨,提升了红油米粉制作技艺的市场价值。可以说,由于市场活力的推动,红油米粉已成为生命力强大、发展前景良好的饮食文化产业,地方特色鲜明,具有营养学价值、药学价值和地方消费习俗和民间制作工艺的研究价值,至今名声已在广西区内外闻名遐迩。不仅本县城乡红油米粉店越开越多,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四川、湖南等地,以及区内桂林、南宁、柳州等地,都有全州人开的红油米粉店,而且家家生意红火。此外,全州目前有干米粉加工厂五十余家,在外省开米粉加工厂的也不少于二十家,其产品销售网,覆盖了全国干米粉市场一半以上。

红油米粉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所用水质和红油的正确制作。水质不好,榨出的米粉没有韧力,容易碎裂,口感也不佳。全州地处湘江上游,万乡河、灌江、湘江绕城而过,水质清悠,周围林木碧翠。所以,全州境内的各家米粉店榨出的米粉都质地好、有韧力,不易碎裂,配上特制红油,就有了独到的风味。但随着工业发展,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全州水质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成为影响全州红油米粉质量的最大不利因素。为此,全州县近年重点把住土地和环保两个闸门,严禁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推广无公害水稻的种植区,保证稻米的质量,争取保持红油米粉的质量,加强对这一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想,这一点是广西各个地方都值得学习的。很多米粉已经在流传中渐渐消失,但这不是一种普通的传统手工业,而是破解广西民族美食文化之谜的钥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