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电气安全检查表(矿井中有害气体该如何监测)

我们知道,根据不同的现场环境,气体检测应该选择相应的气体报警器和气体探测器。

在密闭场所,如下水道、农业密闭粮仓、铁路罐车、隧道等工作场合,空气中含有的有害气体会对人体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在人员进入密闭空间作业之前,要对空间内有害气体进行检测。

01矿井中的有害气体简介

矿井有害气体是指矿内对人体有害的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氨等及爆炸性气体【如沼气(甲烷)、氢气和甲烷同系物(乙烷、丙烷等)】。在煤矿中有害气体主要成分是沼气。

矿井空气中有害气体对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危害极大,因此,《规程》对常见有害气体的安全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矿井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最高容许浓度如下:

矿井电气安全检查表(矿井中有害气体该如何监测)(1)

一氧化碳(CO)最高允许浓度24ppm

二氧化氮 (NO2)最高允许浓度2.5ppm

二氧化硫 (SO2)最高允许浓度5ppm

氨气 (NH3 )最高允许浓度40ppm

硫化氢 (H2S)最高允许浓度6.6ppm

02有毒气体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来源

一氧化碳(CO)

主要危害:一氧化碳与人体血液中血红素的亲合力比氧大250~300倍。(血红素是人体血液中携带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细胞)一旦一氧化碳进入人体,首先就与血液中的血红素相结合,因而减少了血红素与氧结合的机会,使血红素失去输氧的功能,从而造成人体血液“窒息”。

矿井电气安全检查表(矿井中有害气体该如何监测)(2)

主要来源:爆破;矿井火灾;煤炭自燃以及煤尘瓦斯爆炸事故等。

矿井电气安全检查表(矿井中有害气体该如何监测)(3)

ME3-CO一氧化碳传感器

硫化氢(H2S)

主要危害:硫化氢剧毒,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能阻碍生物氧化过程,使人体缺氧。当空气中硫化氢浓度较低时主要以腐蚀刺激作用为主,浓度较高时能引起人体迅速昏迷或死亡。

矿井电气安全检查表(矿井中有害气体该如何监测)(4)

主要来源:有机物腐烂;含硫矿物的水解;矿物氧化和燃烧;从老空区和旧巷积水中放出。

矿井电气安全检查表(矿井中有害气体该如何监测)(5)

ME3-H2S传感器

二氧化氮(NO2)

二氧化氮是一种褐红色的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相对密度为1.59,易溶于水。

主要危害:二氧化氮溶于水后生成腐蚀性很强的硝酸,对眼睛、呼吸道粘膜和肺部有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二氧化氮中毒有潜伏期,中毒者指头出现黄色斑点。

矿井电气安全检查表(矿井中有害气体该如何监测)(6)

主要来源:井下爆破工作。

矿井电气安全检查表(矿井中有害气体该如何监测)(7)

ME3-NO2二氧化氮传感器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无色、有强烈的硫磺气味及酸味,空气中浓度达到0.0005%即可嗅到。其相对密度为2.22,易溶于水。

主要危害:遇水后生成硫酸,对眼睛及呼吸系统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喉炎和肺水肿。当浓度达到 0.002%时,眼及呼吸器官即感到有强烈的刺激;浓度达0.05%时,短时间内即有致命危险。

矿井电气安全检查表(矿井中有害气体该如何监测)(8)

主要来源:含硫矿物的氧化与自燃;在含硫矿物中爆破;以及从含硫矿层中涌出。

矿井电气安全检查表(矿井中有害气体该如何监测)(9)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氨气(NH3)

无色、有浓烈臭味的气体,相对密度为0.596,易溶于水。空气浓度中达30%时有爆炸危险。

主要危害:氨气对皮肤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喉头水肿。

矿井电气安全检查表(矿井中有害气体该如何监测)(10)

主要来源:爆破工作,用水灭火等;部分岩层中也有氨气涌出。

矿井电气安全检查表(矿井中有害气体该如何监测)(11)

ME3-NH3氨气传感器

氢气(H2)

无色、无味、无毒,相对密度为0.07。氢气能自燃,其点燃温度比沼气低100~200℃。

主要危害:当空气中氢气浓度为4~74%时有爆炸危险。

主要来源:井下蓄电池充电时可放出氢气;有些中等变质的煤层中也有氢气涌出。

矿井电气安全检查表(矿井中有害气体该如何监测)(12)

ME3-H2氢气传感器

多种有害气体检测

ZE03电化学模组,搭载不同的气体传感器就可以测量对应的气体。可检测CO、O2、NH3、H2S、NO2、O3、SO2、CL2、HF、H2、PH3、HCL 等

矿井电气安全检查表(矿井中有害气体该如何监测)(13)

ZE03电化学传感器模组

矿井中的气体成分代表了各种各样的危险情况。因此,目前,在很多地下气体检测设备,都会安装不同类型的气体传感器,通过更换不同的气体检测探头,来检测复杂的气体成分及浓度,保障矿井生产安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