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鸦片战争的细节(精读系列第七十五篇)

上周我们分享了鸦片战争的起因和战前虎门销烟以及多次中英小规模军事冲突,本周我们正式走进鸦片战争,体会这段历史在细节处给予我们的启发。为了区分历史上的两次鸦片战争,1840年的鸦片战争我们暂且称之为“中英鸦片战争”,而之后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我们称之为“英法鸦片战争”,本周我们分享中英鸦片战争的始末。

关于鸦片战争的细节(精读系列第七十五篇)(1)

对于中英鸦片战争来说,可能大多数人都认为它一个完整的、从始至终的战争,但历史上这场战争更具戏剧性,前后共发生了两次战争、四次和谈,中英双方军队主帅也多次变化。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历史的深处。

1.中英鸦片战争的第一次战争为什么不足三个月

第一次战争从1840年六月二十八日英军进攻广州北开始,到九月十五日英军离开天津大沽南撤结束,历时近三个月。英军由驻华商监义律率领,他绕开了林则徐镇守并严阵以待的广州,向北攻打舟山海域,仅用四天就拿下了定海,定海守军毫无防备,水师总兵战死,定海知县死战不降、投水殉节。这一战,清军二十一艘战船被毁,两千人的定远海军覆没。

定海的沦陷,为英军北上提供了支撑,让英军长驱直入攻打至天津大沽口。此时的直隶总督是被后世称为头号“卖国贼”的琦善,他看到英军船坚利炮后,深感天津守备薄弱,不可与之为敌。他上书道光帝请求在天津大沽口不要武力对抗,而是先接受英军的投书,看看内容后再作定夺。于是八月初,在道光帝的首肯下,琦善同义律进行了第一次谈判。英国提出三条要求,一是赔偿虎门销烟中英国人的鸦片损失,二是割让一个或数岛给英国,三是严惩林则徐。

琦善深知清朝的官场规则和朝贡逻辑,知道前两项都是道光皇帝所难以容忍的事情,他们谁都不想背上割地赔款背后屈辱求和的骂名。于是对战争影响最小的第三项要求就成了琦善等人大肆渲染的重点。作为主和派的他,大肆传播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中对英国外交的不妥之处,刻画英国人对林则徐个人的仇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割地赔款等事宜对道光帝自尊和“天朝威望的冲击。这导致,当道光帝看到琦善的上书后,错误地认为只要严惩了林则徐就一定会化干戈为玉帛,恢复“岁月静好”。

于是在琦善的两头撮合下,道光帝决心严惩林则徐,并要求琦善做好和谈工作,让英军离开天津。而英军义律则认为,琦善作为大清的代表已经表达了大清被打服了的意思,英国战争诉求的重点在于前两项,在琦善上书道光皇帝的同时,已经开始着手接收割地和赔款了。就这样,在琦善编织的虚假想象中,中英双方都活在了自己的想象中,第二次战争的隐患就此埋下。

关于鸦片战争的细节(精读系列第七十五篇)(2)

八月二十九日,考虑到军事补给、季节变化等不利因素后,义律同意了琦善的请求,向南撤军,将谈判地点改在广州。九月十五日,英军正式南撤,十七日琦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林则徐和邓延桢并负责同英军谈判。

十一月底,琦善抵达广州,开始四处捏造罗列林则徐的“罪证”,并将其下狱,让广州抗击英军将士的心来了个透心儿凉,失去了斗志。为了向英军表达和谈诚意,琦善下令拆除虎门、珠江等处的军事设施,遣散数千名水军。不仅不允许抵抗,还主动给英军送去补给,无条件满足英军进入广州勘测地形的要求,并放任广州的百姓充当英军的向导,因为有银子可以拿,一时间甘愿为英军服务的“汉奸”络绎不绝。

当义律看到琦善一退再退之后,胆子也越来越大了,就在琦善刚到广州不久后,他就向琦善提出要求大清割让香港,赔偿英国两千万两白银。清朝代表坚决不同意割让香港,以英军鸦片走私贸易不正义为名,提出只能赔偿金额四百余万两白银。义律不满,在十二月七日再次发出照会,重申了之前的要求。为了让英国打消占领香港的念头,琦善以个人名义答应赔偿五百万两白银。十二月十五日,义律再次咄咄逼人,琦善为了保住香港,再答应可以提高一百万两,赔偿六百万两白银,分七年付清。义律则不关心赔款多少,一心想要获得香港。看到无法谈拢后,琦善不得不向道光皇帝说明了实情。

得知情况的道光皇帝愤怒不已,严令琦善维护清朝威严,如果英军得寸进尺,要坚决予以军事打击。此时道光又想起了林则徐等人,让琦善释放了他们,并让林则徐等以戴罪之身协同琦善做好对英事务。但协同并没有让琦善腰杆硬起来,一方面他深知清军打不过英军,另一方面清朝此时也断然不会同意割地赔款。当他看到道光帝的思想动摇后,就开始了拖延策略,对义律和道光皇帝提出的要求,全都置若罔闻,既不展现武力威慑,也不答应义律的各项要求。

终于,愤怒的义律在184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和1841年一月五日发出了通牒,见琦善还在拖延,于七日攻占虎门沙角、大角。英军的武力威胁,让琦善不得不表态,他提出只要英军退出定海和沙角,就负责说服皇帝将珠江口外的一个岛屿割让给英军所有。

于是一月十七日,第二次谈判开始了。义律提出了四条要求,一是割让香港,二是向英国赔偿六百万两白银,三是中英两国为平等国家,四是恢复广州通商,英国可自由到黄埔或其以外的地方经商。这就是著名的“穿鼻草约”。

2.第二次战争为什么会打,道光为什么失去了天朝上国的骄傲

“穿鼻草约”协商达成后,琦善口头上同意,并没有签字,因为决策权在道光皇帝。于是在渲染英军如何不可战胜之后,琦善上报了合约的内容。此时道光深感受到了欺骗,认为英军如此得寸进尺,琦善竟然还阳奉阴违,不作出武力示威,道光皇帝愤怒之余,罢免了琦善,派奕山为靖逆将军赴广州处理对英事务。

令人想不到的是,当合约内容传到英国后,英国国内也是反对声此起彼伏。英国女王愤怒不已,认为义律完全不听从训令,对清朝实在太仁慈,赔偿金额低于英国预期。1841年四月,英国内阁召开会议作出三项决议,一是宣布英国不接受“穿鼻草约”,要让清朝付出更多的代价为英国人未来的贸易作出更多保证;二是英国要占领除香港之外的舟山岛屿;三是让璞鼎查爵士代替义律全权负责对华事务。英国女王的命令未到达广州前,义律在得到琦善口头答应后,就强行登陆香港并发布了占领公告。

关于鸦片战争的细节(精读系列第七十五篇)(3)

新任的钦差大臣奕山也并非什么狠角色,他明白道光皇帝内心不想同英国开战,为了贯彻执行道光帝要适当强硬的理念,奕山谋划了一场八千人的突袭,企图对来一个下马威活捉义律。但事情做得并不完美,在广州引起的骚动让义律推测得知了清军的突袭,并做好了应对策略。这一次冲突,奕山的突袭大军损失惨重,大败而归。看到清朝不愿意履行“草约”,五月二十四日,义律率军攻打广州城北,各大军事要点均被攻占,仅仅几天后,仓皇失措的奕山就被迫同义律进行了第三次议和,签订了“广州合约”。

至此,几场大战下来,清军死亡六百一十五人,伤者不计其数,而英军仅仅战死两人,五人受伤。两国军事科技实力差距可见一斑。就连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也都评价此时对战英国:“虽诸葛武侯来,亦只是束手无策”。

1841年七月,义律收到英国的命令退出广州返程,奕山趁机向道光帝谎称广东突然发生飓风,英军损失了三艘军舰和三艘货船,损失白银三十余万两、死伤众多,英军统帅义律只身逃回。如此荒唐的奏报,竟然让道光皇帝深信不疑、喜出望外,他太希望有上天的帮忙了,以致于对信息丝毫不做甄别,就“自信地”认为战争即将结束,下令让沿海督抚将军裁军,直接导致大清应对璞鼎查时,处处陷于被动。

八月十日,璞鼎查一抵达香港就立刻宣布三项政令,一是自己全权代表英国保护英国商人的利益,二是向清朝发出公函宣称自己代表英国同清政府交涉,三是立刻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彻底打服清朝。二十一日,璞鼎查率领一半以上的兵力攻打厦门,清军毫无准备,短短几日,厦门就被攻占了。十月一日,英军第二次攻占定海,定海水师军官葛云臣、郑国鸿、王锡朋先后战死。十月十三日,英军攻占镇海,当天浙江提督余步云临阵脱逃,英军不废一兵一卒就占领了宁波,坚定的主战派、两江总督裕谦在战败后投水自尽。

接连的战败,让道光帝如梦初醒,连忙派遣另一宗室大臣奕经赴浙东阻击英军。但奕经胆小怕事,完全不敢同英军对战,一路上拖拖拉拉,从1842年二月中旬北京出发,经过了一百零三天才率大军缓缓抵达了前线。但还没有同英军怎么交手,他就狼狈地撤退到了杭州。

这一情形,让曾经的主战派官员刘韵珂深感绝望。他意识到此时的大清已经无法对抗英军了。他权衡清朝利弊,向道光皇帝上书了“十可虑”,系统阐述了中英军事力量的差距,点出了清朝财政的捉襟见肘,透彻的看出了国内不法分子趁机作乱的隐患。特别是第九虑中,刘韵珂提出,浙江1841年遭遇雪灾,粮食产量大减,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盗贼丛生,当地非常不稳定。而当时战争周边的各地官员全部都在备战应对英军的入侵,无暇顾及国内的叛贼,叛贼的势力有迅猛发展的势头。他一句“不呈之徒趁机而起”让道光皇帝如坐针毡。

就在此时,噩耗袭来。1842年六月十九日,英军攻占上海,七月十五日,英军攻陷镇江,对镇江居民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英军大肆奸淫掳掠,城内妇女投井、自杀的不计其数,城内血流成河。道光帝仅存的骄傲被打得荡然无存了,他开始思考向英国妥协,并派遣主和派人物耆英同英军交涉。

关于鸦片战争的细节(精读系列第七十五篇)(4)

为了彻底打服道光帝,璞鼎查在中国通马礼逊的建议下,攻打南京,利用漕运的重要性,卡住清朝的喉咙,阻绝南北。这一“蛇打七寸”的策略,让清朝彻底失去了打下去的勇气和资本。1842年八月十二日,耆英在南京静海寺同英军代表璞鼎查等人在开始了中英第四次和谈。这次和谈就达成了著名的《南京条约》。

3.英国为什么赢得这么顺利,清朝为什么败得这么惨烈

回顾战争,清朝的失败有科技、政治体制、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特别是军事科技因素,常常被我们津津乐道。今天我们不妨换一个视角,重点从战前两国动态上“以小见大”,挖掘其他隐藏的因素。

1839年就在义律同广州接连爆发局部战斗的同时,英国国内也在激烈地讨论着对华出兵等事宜。此时英国内阁和上议院多是主战派,他们联合起来利用媒体舆论点燃国内对战争的激情,向女王施加压力。当年九月二十日,维多利亚女王指示海军总部,派出军舰前往广州海域保护英国商人。正是这一指示,让义律同林则徐展开了十一次海战。

与此同时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领导伦敦等六个著名工商城市的三百多名工商业代表上书英国政府,要求武力侵华,维护大英帝国的威严,打通清朝大门,摆脱英国国内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鸦片商人查顿、商会会长颠地甚至谋划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对华作战计划。十一月四日,巴麦尊向义律发布命令,让他做好战争准备。

1840年一月十六日,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上发表演讲,指出清政府禁烟运动是对英国的侵略。四月巴麦尊收买国会和国内报纸大肆营造战争氛围,企图煽动普通民众的热情。终于四月七日,经过三天的激烈辩论,英国下议院通过了对华战争议案,五月十日,上议院几乎全票通过。至此,英国海军正式集结,开赴中国广州海域。

反观清朝道光帝,面对1837年和1839年的中英海战,在获得了局部战斗胜利后,完全忽略了中英军事力量的差距。虽然道光帝和清政府高层知道英国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但始终不相信英国会大规模侵华,所以压根儿也没有做好大规模战争的准备。

关于鸦片战争的细节(精读系列第七十五篇)(5)

道光帝的策略就是全方位闭关,停止中英贸易。时代的局限性让其“天朝上国”的自大和盲目的自信无限膨胀。一时间“英国人离不开中国的茶叶、大黄”、“没有中国的商品,英国人就会因常年吃肉,腹胀而死”等观念流行于清朝官场。清朝上上下下都相信只要全面闭关,不和洋人做生意,就可以维护好国家安全,就可以禁绝鸦片、国泰民安。

这种类似于鸵鸟把头扎进沙子里的行为,让中国既无战略层面上的布局,也无战术层面上的准备,失败在所难免了。

好了,本周的分享就到这里,下周我们详细走进《南京条约》,寻找历史对我们的启示。这是与您分享的第57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我们下周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