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救人失去了一只眼睛(为救病人他数十次伸手)

“在6.14世界献血者日这天,我想由衷地向无偿献血者说一声谢谢!世间有千百种爱,你们这一种最为纯粹、最为崇高。因为你们将血液献给的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你们的无私让我们重生,谢谢你们。”

——用血者

这段话来自一位

因消化道出血送医先后输血近4000毫升后

痊愈出院的用血者

而这代表的是全市数以万计

因血液而重获新生的患者的心声

血液无法制造,唯一的来源就是健康人群。对于急需输血的病人而言,献血者无偿捐献的血液,是赠送给他们的宝贵生命礼物。在如今医疗事业飞速发展的厦门,平均一天需要近200位市民献血,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要。

为了救人失去了一只眼睛(为救病人他数十次伸手)(1)

今年6月14日

是第19个世界献血者日

今年的口号是:

“献血是一种团结行为。

加入我们,拯救生命。

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力量

当爱心力量汇聚

生命之光才会更加璀璨

2021年,厦门市共6.4万人(次)参与无偿献血,总献血量18.7吨,较上年增长10%,数以万计的患者因此重获新生。其中,单采血小板捐献超6600人次,全年新增首次血小板献血者984人,血小板献血量比增10.81%。

为了救人失去了一只眼睛(为救病人他数十次伸手)(2)

为了救人失去了一只眼睛(为救病人他数十次伸手)(3)

感谢所有的无偿献血者

是你们

一次次无私的卷袖,热血的守护

为生命重新点亮了明灯,照亮了世界

医者林进宗

为救病人 数十次捐献血小板

为了救人失去了一只眼睛(为救病人他数十次伸手)(4)

林进宗是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内科医生。许多患者只见过他穿着白大褂在临床为病人治疗的情景,却鲜少有人知道,下了班后,他是血站的“常客”,用另一种方式,献血救人。

血小板紧缺,自己献血解难

工作在血液内科,林进宗每天都会见到不少白血病患者,这类疾病的治疗,像一场场艰难的持久战,而血液是战役中必不可少的弹药。“血小板供应很紧张,储存期又短,有时看着患者血小板计数已经降很低了,还输不上血,很着急。我是A型血,正好是血小板中比较容易短缺的血型,所以看到患者在等A型血小板,我就去血站献一下。正好血站就在隔壁,很近。”

林进宗说,现在社会上还是有一些“献血对身体不好”的谣言,这也是血液时常紧缺的原因之一。但作为医生,自己再清楚不过了。“适量献血对身体是没有危害的。尤其血小板,半个月就可以捐献一次,身体恢复也非常快。我有时献完血小板,还会去运动一会儿,因为捐献血小板不会影响运输氧气的红细胞,如果捐献了全血,就休息两天先不运动。”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作为医者,应以自己之能,豁尽全力,但也有无能的时候,那种抓不住生命的无力感,我体悟已深”。这是写在林进宗朋友圈的一句话,也是他内心里的一根刺。他回忆说,去年,有一个A型小女孩因白血病准备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血小板,林进宗当时心里就暗暗决定,到时候自己要去献血帮助她。但恰逢疫情,林进宗临时被调配到高风险岗位工作,无法献血。后来那位患者因为病情复发,预后不是很好,这让他非常内疚。虽然患者的病情常常不是医生能控制的,但他总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多一些,也许患者就会更好一些吧。

现在中山医院血液内科中,不少年轻医生在林进宗的带领下,也加入献血的行列。“医者父母心,我们每个医生都希望能尽自己所能,治好患者的病。虽然临床上无法事事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林进宗说道。

献血夫妻档

我献血,我健康

为了救人失去了一只眼睛(为救病人他数十次伸手)(5)

谯勇与爱人杨再霞来自贵州,多年前来到厦门工作生活。这一待就是二十年。厦门已成为两人的第二故乡。如今,谯勇自己经营着一家店铺,妻子在星级酒店工作,工作之余,两人还热心公益,常常一起来血站捐献单采血小板。

听说很多病人等血救命就去献了

“第一次献血是2009年,那时候在中山路看到一辆献血车,听到宣传说很多病人需要血液救命,想到献一点血就能帮得上人,就去试试。然后填表、体检都合格了,很开心,就献了400毫升,没感觉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一年后又去献了一次。”谯勇兴奋地回忆着最初参加无偿献血的情景。“第四次献血时,中心血站的采血人员向我介绍,可以试试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来说恢复更快,半个月就可以捐献一次,而且血小板库存更紧缺,很多患者等着用,我就‘转型’献血小板了。”

”我献血,我健康“,妻子也加入

参加献血后,谯勇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生活也越来越自律。“我原来有190多斤,是个胖子。后来我就开始锻炼,去游泳、爬山、跑步,坚持一周锻炼四次,没想到瘦了40多斤,身体状态越来越好。妻子看到我献血后,身体不但没有受影响,状态还越来越好了,也要跟我一起去献血。”谯勇的妻子杨再霞在酒店工作,时间上相对没那么自由,就利用休息日跟丈夫一起来血站献血,起初因体重不足90斤还无法捐献,近几年终于达到标准,成功献血,去年还“转型”捐献血小板。“最开始看到他献血,还是有点担心的。但看他没啥影响,我也觉得能献血一方面证明身体健康,一方面能帮助人,是很值得做的事。”

献血上瘾,是因为心里惦记

“以前听人说,献血会上瘾,我不相信,现在我自己是真‘上瘾’了。不是身体‘上瘾’,是心里惦记啊!想到自己献的血液会帮助上有需要的人,心里畅快。现在只要献血间隔期到了,我就打电话去预约了。” 截止目前,谯勇已捐献全血1600毫升 , 血小板28个治疗量,妻子杨再霞捐献全血200毫升,血小板4个治疗量。

侯继兴:血液是生命的礼物

希望更多人加入献血队伍

为了救人失去了一只眼睛(为救病人他数十次伸手)(6)

35岁的侯继兴,本职是一名天天和电脑打交道的“程序猿”(网络工程师),工作之余,却是个公益达人:参加民间山地救援队救助受困人员,去流浪猫救助站做义工,定期参加捡垃圾、帮助特需儿童活动等。按他自己的话说,这都是行善积德的事。热爱做公益,自然少不了献血这种能拯救生命的事。18岁成年时,侯继兴在东北老家看到献血的宣传,就登上献血车,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

举手之劳,却是他人生命的礼物

2017年5月,刚来厦门工作一段时间的侯继兴跟着小鱼网“血站开放日”的公益活动,来到厦门市中心血站,在参观、了解血液的采集、检测、制备等全过程后,他决定开启在厦门献血的旅程。“前几年在外地工作时也有献血,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就没有再献了。那次开放日,听血站工作人员介绍到临床血液紧张的情形,身体里想做好事的DNA又蠢蠢欲动了”。几个月后,侯继兴在采血人员的动员下“转型”捐献血小板,现在已在厦门捐献血小板48次。

“其实之前只是单纯觉得献血能帮助人,但后来身边有人需要用血,让我深刻感受到血液的重要性。”侯继兴说,有次小区业主群里有邻居求助,妻子即将分娩,医生说产妇有大出血风险,但当时血液库存紧缺,我听说了就去献血帮助她。后来产妇顺利分娩,小孩满月时,邻居还专程带了礼物前来感谢。“其实我觉得献血对我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这份血液对需要的患者来说,却是性命攸关,非常重要的”。

个人力量有限,动员队友一起献

在这之后,侯继兴更坚定了献血的行为,但很快他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需要用血的人太多了。“我一个朋友的父亲,得了癌症,治疗期间经常需要输血小板,但血小板库存太少了,患者常常需要等很久。如果遇到春节前后,红细胞也常常供不上。”侯继兴想到,可以动员自己所在的北极星志愿救援队、阳光跑团的成员,一起来献血。“我们的队长都觉得这是好事,在群里喊一声,很多人报名”。今年3月底,因疫情影响,血库库存偏少。北极星志愿救援队组织队员来到厦门之心献血屋捐献热血,11位队员成功献血3500毫升。4月,厦门阳光跑团的成员也在侯继兴的动员下前往各个献血点捐献热血。

为了救人失去了一只眼睛(为救病人他数十次伸手)(7)

“其实现在愿意捐献全血的人还是挺多的,但想动员大家捐献血小板就有难度了。希望血站也要多做血小板的宣传啊!现在献血4000毫升不是就有三免荣誉卡吗?血小板一个治疗量就按200毫升累计献血量,半个月就可以献一次。献个一两年就可以享受‘三免政策’了。这对很多人很有吸引力的。”热心的侯继兴还帮血站出谋划策,“一定要多多宣传,希望有更多人来捐献血小板,这样白血病和化疗患者才有血救命啊。”

小小善举

大大能量

献出有限的血

奉上无限的爱

让血液将我们的心连在一起!

来源: 海峡导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