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参考(说文解字谈文化)

【说明】这是我多年前写的一篇旧文,当时查了不少资料,修订后贴在这里,以飨读友。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叙述了从西周宣王至秦统一六国包括春秋、战国在内约500多年的历史。在描写战争场面时,文中往往会出现“放炮”的描写。据统计,全书涉及“炮”字的有37处,除“放炮”一词外,还有“炮响”“炮声”“号炮”“炮石”等词语,在第七回《公孙阏(è))争车射考叔 公子翚(huī)献谄贼隐公》中还出现了“忽听连珠炮响”的句子。难道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了火炮?

说文解字参考(说文解字谈文化)(1)

(东周列国志)封面

其实,这都是小说家向壁虚构的。《东周列国志》成书分为三个阶段,先有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撰辑了一部《列国志传》。后有明末冯梦龙依据史传对《列国志传》加以修改订正,润色加工,成为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国志》。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又对此书又作了修改,定名为《东周列国志》。

看过《东周列国志》的读者都知道,此书用简易的古白话写成,文字模仿《三国演义》的痕迹很明显,内容上也借鉴了《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时的常见写法。《三国演义》中就常有“一声炮响”的描写,以此作为攻击敌人的信号。《三国演义》代表着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后世文人对它仿效摹写是正常的现象。

那么,是不是说,三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火炮?其实,无论《东周列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其中关于“炮”的描写,只是小说家为了渲染战争场面的激烈,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而臆想出来的。这就不能不涉及到火药产生的历史。

说文解字参考(说文解字谈文化)(2)

古代的黑火药

众所周知,中国有四大发明,其中就有火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火药指的就是黑火药,即以硝酸钾、硫磺、木炭为主要成分混合而成的易燃、易爆物。其中硝酸钾来源于硝石,硝石也是一种矿物,出产在四川、甘肃一带。

在华北各地,许多低温的地方,如墙根上,常常长着硝的细微白色结晶,叫做“墙霜”。在古代,这大概是硝石的主要来源。硝石在古代名称很多,有的人称它烟硝或火硝,因为它能发烟发火;有的人称它为苦硝,因为它有苦味;有的人称它为地霜,因为它出产在地上,颜色如霜。

火药来源于古代的炼丹家。古代社会里,帝王贵族们沉醉于长生不老的梦想,驱使着一些方士术士去提炼丹药(当然也有一些是为了提炼出金银来)。而冶金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炼丹家制造丹药提供了便利。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时的名士们,很不在意礼教,其中的很重要的就是服食五石散,就是一种丹药。吃了后浑身发燥热,得出外走路散步,称为发散。

说文解字参考(说文解字谈文化)(3)

炼丹

炼丹家用的原料是铜、锡、铅、水银、硫磺、硝石等,用的器具是炼丹炉,而用的燃料则是木材做成的木炭。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剧毒的金石之药,在使用前,常把这些东西与其他药品混合后烧灼——“伏”一下,使其毒性失去或减低,达到利于服用的目的。这种手法称之为“伏火”。在“伏火”过程中,硫磺、硝石、木炭偶然混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爆炸,甚至会炸毁丹炉。经过炼丹家的长期实践摸索,就产生了火药的雏形。

说文解字参考(说文解字谈文化)(4)

药王:孙思邈

最早的类似火药的记载出现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孙真人丹经》中,被称为“内伏硫磺法”。火药之所以称为药,是因为硝石和硫磺本身就是重要的药材,在《神农本草经》中有其特征和药性的记述。火药发明后,也被列入药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火药能治疮癣、能杀虫、辟湿气、治瘟疫等。

其实,炼丹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炼丹的产品称之为药,实在是应有之意。由于硫磺和硝石都是医病的药,这两样东西和木炭混合在一起会发火,因此人们就把这三样东西的混合物叫做“火药”。它的意思就是“着火的药”,或者“发火的药”。 “火药”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1044年北宋时期的《武经总要》一书中,这本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古典军事百科全书。明确记载了三种“火药配方”。那火药是什么时候用于战争的呢?

火药并不能解决人的长生不老问题,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了攻城略地的法宝。据说火药的在军事上的应用不迟于晚唐,北宋的路振在《九国志》中记载: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

这里所说的“飞火”可能是火炮、火箭之类的火器。不过也不能确证,也极有可能发射的是沾了油点火的棉麻织品之类,以此灼伤或烧死敌人。如果前说可以肯定,那么,自此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火器的出现催生了热兵器时代的到来。至北宋时期,出现了火药作坊,火箭、火枪、火炮的应用更为普遍。

说文解字参考(说文解字谈文化)(5)

宋代的火箭

据《宋史兵志》记载:火药火箭的发明人叫冯继升。这种火箭是把火药绑在箭头上,用引线点着后射向敌人,引起大火而烧杀敌人或烧毁粮草等。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将发明的固体火药火箭,晋献给宋太祖,太祖观后大喜,冯继升得到了“衣物束帛”的赏赐。在激烈的战争中,火药武器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后又创造出火球、火蒺藜等火器。爆炸威力比较大的火器“霹雳炮”、“震天雷”也在宋末出现了。

而最早的管形火器,一般认为是南宋绍兴三年(1132年)陈规守卫德安时用巨竹制造的“火枪”,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使用管形火器的最早战例。“火枪”用粗而长的竹筒做枪管,须两人抬放,内装火药。交锋时点燃火线,使火药迅速燃烧时产生大量气体,枪管内气压骤然增加,将火焰喷出,灼伤敌兵。

大炮的真正产生是在元朝至顺三年(1332),当时所造的大铜炮是世界上最早的大炮。这种金属制成的管形火器,射程远,威力也特别大。

说文解字参考(说文解字谈文化)(6)

元代铜炮

不过,据新华网哈尔滨2006年8月5日电讯(记者呼涛):经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认定,内蒙古新发现的元代火铳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中国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铜火铳,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这件火铳发现于1987年7月,1998年10月入藏蒙元文化博物馆,并于2004年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历代战争和战略研究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的有关学者共同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火炮。为铜质铸造,铳形为碗口铳,全长34.7厘米。铳身竖刻两行八思巴字铭文表明其制造于“大德二年”,即1298年。

说文解字参考(说文解字谈文化)(7)

古炮台

在以往发现的元代铜铳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实物是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至顺三年(1332年)碗口铳。(《文物》杂志1962年第3期)此次新发现的内蒙古铜口铳,比至顺三年铳早了34年,成为一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那么,火药出现以前的冷兵器时代,如何在战争中远距离杀伤敌人呢?用“礮(音泡)”,“礮”同“抛”,两个字是同源词,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所表示的是同一个事物。什么是“礮”呢?《汉语大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2464页“礮”字条下:古代以机发石的工具。并注明也做“砲”。《康熙字典》“礮”字条下更是明确指出:“礮”,俗作“砲”。说白了,“礮”就是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抛石机。

说文解字参考(说文解字谈文化)(8)

宋朝兵书《武经总要》记载:礮以大木为架,结合部用金属件联接。礮架上方横置可以转动的礮轴。固定在礮轴上的长杆称为“梢”,起杠杆作用。用一根木杆作梢的称为单梢,用多根木杆缚在一起作梢的称为多梢,梢数越多,抛射的石弹越重、越远。礮梢的一端系皮窝,容纳石弹;另一端系礮索,索长数丈。小型礮有索数条,大型礮多达百条以上。每条礮索由1~2人拉拽。抛掷石弹时,由1人瞄准把石弹放在皮窝内,拽礮人同时猛拽礮索,将另一端甩起,皮窝中的石弹靠惯性抛出,射程可达数百步。巨大的石弹可以摧毁敌方的防御工事,也可以杀伤敌人,击溃敌人的阵线。发石的“机”,可以装在车上,成抛石车,又称车炮。

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礮”。春秋末期《范蠡兵法》(已佚)中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意思是说“礮”能将石头发射出二百步之远。《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记载官渡之战中:(袁)绍为高橹(木制高楼),起土山,射(曹操)营中,营中皆蒙楯(盾牌),众大惧。太祖(曹操)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霹雳车’”。“霹雳车”就是“礮”。 “礮”的俗字(简体字)“砲”以“石”为偏旁会意,正说明了其抛石杀伤对方的功用,是古代攻打坚固城墙,破坏战阵的重要武器 。

说文解字参考(说文解字谈文化)(9)

象棋中的炮

中国象棋中就有这个“砲”,正是古代战争中抛石杀伤敌人的生动遗存。《说文解字》中并无“礮”与“砲”字,最早的“礮”见于《文选》所收录的西晋潘安仁的《闲居赋》中描写礮石发射时的情景“礮石雷骇”,唐代李益注:礮石,今之抛石也。”

《说文解字》中有“炮”字,许慎注:毛炙肉也,从火,包声。就是把带毛的肉放在火上烧烤,指的是一种烹调方法。后来又引申为加工中药材的方法,即“炮制”。进入热兵器时代后,假借“炮”字来表示发射用的火炮的意义。

在《说文解字》中有个“旝”字,许慎注曰:建大木置石上发以机,以槌(击打)敌。《新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曾“命护军将军田茂广造云旝三百具,以机发石,为攻城械,号‘将军炮’”, 一度进逼东都,烧上春门。如此“旝”当是“礮”的古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