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人爱菖蒲 为什么传统画家们独爱菖蒲

2019-12-11 15:26:37

来源:东方网 作者:熊芳雨 选稿:项颖知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2月11日报道:1000年前,北宋的文人把最低贱的涧边小草——菖蒲,演化为高尚的情操寄托和审美象征,与当时主流的“富贵”审美分庭抗礼。近日,《有美一人——与宋代菖蒲的对话》展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一群艺术家以菖蒲为介质,完成一系列独具个人风格的作品,将宋代文人的古老雅趣进行当代解读,也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的“传统文脉当代演绎”系列展览的首个展览。

  水陆草木之花为什么选择菖蒲?

  此次展览以菖蒲为切入口,来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实质。唐代文人崇慕繁花富贵的传统审美观,而宋代反其道而行之,独爱菖蒲清幽雅致的况味,将一株“贱草”成为知识分子高尚的情操寄托和审美象征,成为了文人的高格品味。

为什么文人爱菖蒲 为什么传统画家们独爱菖蒲(1)

大熙《心外无》

  策展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林明杰解释,宋代文人的这种“叛逆”行为,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当代艺术。“目前我们中国接触并效法的所谓当代艺术,诸多样式是在西方这棵大树上长出的一支分杈。有些中国当代艺术的革新,不是从根里长出来的,是不接地气的,是在学别人吵架。是时候翻看自己的历史,探一探自己的根脉,有很多传统艺术可以变革和演绎。”林明杰说。

为什么文人爱菖蒲 为什么传统画家们独爱菖蒲(2)

展览现场

  主办方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当代水墨研究院执行院长石墨表示,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把当代艺术等同于西方艺术思路,但其实,任何一种新锐艺术的出现,都各有其所源自的文脉。“宋代文人的菖蒲审美就是从中国传统文脉中旁逸斜出,隽永高洁,独美一方。”石墨认为,探索从中国传统文脉中萌生的中国当代艺术,并对它们进行当代新解读,传统文脉当代演绎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大课题。“就这个展览以菖蒲为题,借古代的菖蒲文化探索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前行方向,我们绝不是办一个工匠型的园艺苗圃展。”

  借题发挥,中国当代艺术要深耕本土文脉

  据悉,本次参展艺术家们以海派艺术家为主,他们深耕于在自己的艺术领域,有一些艺术家以传统的架上绘画创作为主。此次以菖蒲为主题创作,都将鲜明的个人风格移植进来。宋代文人的古老雅趣,被嫁接到当下情境,有了天马行空的新理解。

为什么文人爱菖蒲 为什么传统画家们独爱菖蒲(3)

何曦作品《僵持》

  如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艺术家何曦具有深厚的传统笔墨底蕴,他的绘画把鱼虫花鸟置放于水缸中,精心构筑出标本化的工笔刻画,隐喻了当代物种的生存状态。“接到策展人的展题后,我将一盆菖蒲关在了透明玻璃钢罩中,试图用影像记录不浇水不晒光后一盘植物从生到死的过程。出乎意料的是从今年9月14日直到展览开幕,这盆菖蒲依然活得坚强,郁郁葱葱,拥有饱满向上的生命力,与我等待死亡的料想僵持住了。于是在二楼展厅的最大一面墙献给了这件作品《僵持》。”何曦讲述了展品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文人爱菖蒲 为什么传统画家们独爱菖蒲(4)

张雷平作品《听草》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家张雷平擅画梯田,展墙上挂着她著名的梯田水墨画,展台上摆放着她手捏的梯田状陶瓷作品,里面栽种菖蒲。作品名为《误种》,艺术家解释为“为了思念,误将菖蒲当粮种”。她曾去西南的一处梯田采风,那里的人文风物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她这次用泥巴做了很小的梯田雕塑,又在这“田”里种下很小的菖蒲,取名“误种——误将菖蒲当粮种”。张雷平另一组作品有个诗意的名字《听草》,是把菖蒲栽种在海螺和贝壳中。这些来自大海的花器,是艺术家孩时的收藏,它们听惯大海的涛声,今时感受涧边菖蒲的呼吸,《听草》一名由此而来。

为什么文人爱菖蒲 为什么传统画家们独爱菖蒲(5)

石墨、朱刚作品《如戏》

  展厅的尾声有个很特别的回廊,艺术家们挑选了一个奇特的空间来演绎他的菖蒲畅想。石墨在墙上激情飞舞的墨线与朱刚的戏曲人物速写相得益彰,就像是京剧舞台上的西皮流水和鼓点,配合着舞步和水袖,时而低缓,时而激昂,神出鬼没,成为了作品《如戏》。

  据悉,展期至2020年1月8日,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