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北腿和裴擒虎(这个人博览群书)

南拳北腿和裴擒虎(这个人博览群书)(1)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目前品质最高的国学微信公号,贴近生活和时代的原创国学好文章,每天首发推送,欢迎关注。

20世纪初,在西方人中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是何许人也?

南拳北腿和裴擒虎(这个人博览群书)(2)

辜鸿铭

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他曾获13个博士学位。

他是一生留着一根小辫子的怪老头,

是矛盾的混合体,

看了这些,

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这简直

就是大写的荒谬和分裂症患者。

学贯中西却又如此偏执,

是贯穿其一生的关键词。

这也让他

在民国的大环境中那么鹤立鸡群。

博学众长却又固执、狂妄,

这个古怪的小老头,

形式怪诞却秉承原则,

这恰恰是他作为中国人的精神风骨。

想要了解他的人生故事和怪诞作风

故事还要从他的生平开始……

01

深具狂狷气质的天才青年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辜鸿铭的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侨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母亲是葡萄牙人,能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辜鸿铭的语言天赋的确得益于他的家庭构成。

异国他乡摆祭台

和辜鸿铭父亲一起经营橡胶园的英国人布朗非常喜欢他,认做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并在他14岁时,带他去英国求学。在英国留学时,每逢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辜鸿铭一定要在房间里朝东方摆个祭台,敬上酒馔,有板有眼地遥祭祖先。

房东老太揶揄地问:“你的祖先什么时候会来享受你这些大鱼大肉哇?”

他响亮地回敬道:“应该就在贵先人闻到你们孝敬的鲜花花香之前!”

这令对方瞠目结舌。

南拳北腿和裴擒虎(这个人博览群书)(3)

智商爆表名气高

1877年,21岁的辜鸿铭获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布朗对辜鸿铭的呵护是精心的,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又送他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仅一年时间,辜鸿铭便获得土木工程师文凭。课余,他精研德国文学、哲学经典。

此时,辜鸿铭获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会九种语言。他还会用拉丁文作诗。民初上海愚园路廊壁上镶嵌的拉丁文的诗,系辜氏手笔。

三十年后,当蔡元培到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在德国的声名已如日中天。

四十年后,林语堂到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的著作已列为哥廷根等大学哲学系学生的必读书了。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

耕躬晚清办教育

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在担任他的幕僚期间,辜鸿铭帮助张之洞组建新军、兴办实业。按照辜鸿铭的说法,中国是北洋,因此,辜鸿铭称自己“仕在北洋”。

在辜鸿铭鼎力谋划下、辜鸿铭拟稿,再呈张之洞审定,于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1893年11月29日)以《设立自强学堂片》上奏光绪皇帝,筹建由国人自力建设、自主管理的高等学府——自强学堂(武汉大学的前身),得到钦准。自强学堂正式成立后,蔡锡勇受命担任总办(校长),辜鸿铭任方言(英语)教习。辜鸿铭授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全校师生景仰,成为自强学堂一代名师。

南拳北腿和裴擒虎(这个人博览群书)(4)

自强学堂

直到1908年宣统即位,辜鸿铭任外交部侍郎,1910年,他辞去外交部职务,赴上海任南洋公学监督。

02

狂在北大

在清末民初的关键转折点上,中国背负着太多太多……闭关锁国、国力衰弱、民不聊生、如何再度崛起,同时还伴随着帝国复辟的梦魇和弘扬民族精神与西方列强抗争的民族气力……

而辜鸿铭终其一生,就是在不遗余力地捍卫着中华传统文化。也许,西学归来的他,是真得看到了传统文化中,最精华最震撼,能让人心甘情愿为之守护一生的东西,并愿意奉献终身。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个留着辫子的小老头,带着执拗和狂傲,守着他的旧文化,与它们一起,随着滚滚的民国时代洪流,一同湮灭……

死也不剪辫子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彻底结束了清朝的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取而代之。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兴起的大剪辫子的热潮。全国上下,不分男女,纷纷剪发,以这种带有仪式感的方式与过去那个被深深压迫的时代决裂、告别。而辜鸿铭,却在整个民族陷入“失语”的困窘时,拾起脖颈后那凉飕飕、像蛇一样的、沉重的大辫子作为传声工具,向着茫然无所知的时代发出怒吼。

南拳北腿和裴擒虎(这个人博览群书)(5)

他拒绝剪发、他宁愿终生带着这个人们称之为枷锁的东西。1911年,他正式辞去官职。

1915年他出任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和拉丁文。他最著名的作品《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就是在那年出版。他用自己流利、熟练的英语为西方世界构建了一个中国的世界。在书中,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也对西方文明提出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他认为,只有中国文化才能称霸世界、才能拯救世界。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1917年,蔡元培执掌北大,提出了“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用人主张,创中国大学昙花一现的鼎盛时代。也就是在这时,北大和清华组成的“十大国学大师”的称号响彻中国。其中就有辜鸿铭的位置。

南拳北腿和裴擒虎(这个人博览群书)(6)

在北京大学教书的时候,辜鸿铭一向独来独往。因为掌握九种语言、拥有十三个博士学位的他,看得上眼的人几乎没有。一般人见他,基本躲着,怕被他奚落。

我的辫子是有形的

诸君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辜鸿铭拖着一条大辫子,戴一顶红结黑缎平顶的瓜皮帽,意气风发地走上汉花园文学院的红楼。这就是民国初期北大著名一景。

走进课堂,学生们看到辜鸿铭的形象,哈哈大笑。可这位铿锵且儒雅的老师,竟一笑置之:“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我的辫子可以剪掉,诸公的辫子剪不掉。”

在那个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校园学潮此起彼伏的年代,他的这席话,今天听来,无疑意味深远。

一位新聘的英国教授在北大教员休息室,无意中看到这个头戴瓜皮帽的土老头子,不觉发笑。辜鸿铭并不生气,他上前用纯正英语问他大名,教哪科的。英国教授一惊,忙答:“教文学的。”辜鸿铭马上改用拉丁语与他交谈,洋教授语无伦次。辜鸿铭道:“你是教西洋文学的,如何对拉丁文如此隔膜?”洋教授大窘。

“五四运动”之时,蔡元培请辞校长,辜鸿铭也是积极挽留派,但他的理由却是:“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留不可。”

为此,他甚至还有一段幽默的自嘲:“蔡元培和我,是现在中国仅有的两个好人,我不跟他同进退,中国的好人不就要陷入孤掌难鸣的绝境吗?”当别人问他,什么是“好人”的时候,他说:“好人就是有原则!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而跑去革命,到现在还革命。我呢?自从跟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到现在还保皇。这种人什么地方有第三个?”

03

深爱中国文化的骂人高手

在当时的世人眼中,他是是外国人眼中的明星,是中国人中的天才,更是当时东方文化的捍卫者。

在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各国文化人士和政要都对他崇拜至极。俄国的托尔斯泰常与他通信,讨论抵御现代物质主义文明的破坏力量问题,公开支持他的文化保守事业。法国的罗曼·罗兰说他"在西方是很为有名的";英国的毛姆曾专程拜访他,称他是"中国孔子学说的最大权威"和"声高望重的哲学家"。伊藤博文也在早年专门拜访过他,还被他公开“呛声”。瑞典的勃兰兑斯赞扬他是'卓著的中国学者"、"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印度的泰戈尔曾与之交流思想并合影留念,甘地则称他是一个"可敬的中国人"……

南拳北腿和裴擒虎(这个人博览群书)(7)

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辜鸿铭的影响大得不可思议。不仅大学里有人组织"辜鸿铭研究会",成立"辜鸿铭俱乐部",他的名字还广泛流传于普通民众之口。

而他,在国内的言论却常常引发争议,现在都还是街头巷尾的趣闻轶事。

他生平最拥护东方文化而贬低西方文化。在北大上课时,他曾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蛮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

某天,辜鸿铭在他位于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

而他越贬低西方、遍地西方文化,西方却对他越重视、越敬仰。有一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由此可见,一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程度。

在他的《春秋大义》中,他将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对比,凸显出中国人之好: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够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够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够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缺乏的灵敏;所以,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南拳北腿和裴擒虎(这个人博览群书)(8)

他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曾劝西方人:若想研究真正的中国文化,不妨去逛逛八大胡同。因为从那里的歌女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端庄、羞怯和优美。对此,林语堂说:“辜鸿铭并没有大错,因为那些歌女,像日本的艺妓一样,还会脸红,而近代的大学女生已经不会了。

他是民国头号骂人高手。晚清,他敢骂慈禧太后、袁世凯,到了北大后,他还骂胡适、骂严复、骂林纾。他这套骂人的功夫也传出了国门,1920年,英国作家毛姆访华,也竟被他骂了一顿。他之所以骂人,目的还是为了维护中国文化,维护中国人的尊严。

他娶了日本太太后,还纳了小妾,与其日本夫人和中国夫人相处得都很和睦,在家里也不像普遍的中国男人那样喜欢颐指气使,家庭气氛融洽。他主张男人要娶小老婆,认为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他说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肯定要配几个茶杯,总不能一个茶杯配几个茶壶。虽然,有不少女权主义者公然反对他,但是他却说:“纳妾制乃社会和祥的保证,是男人的安乐窝,怨女的绝育所。”

04

毁誉参半的爱国者

1928年3月,辜鸿铭突然发高烧,各种治疗均告无效,身体日渐衰微,4月30日病逝于北京家中,终年72岁。

辜鸿铭,作为一个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侨,用自己的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捍卫着中华文化和文明。是他,促使世界第一个孔子学院的诞生;近代中国的人物,也唯有他,是最受世界各国学者文人尊敬的人物。

然而,在他的祖国中国,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他屡屡被自己的同胞和学生嘲笑唾骂着误解着,我们不能不遗憾那样的时代里,大多数人的幼稚和愚蠢。他是真正的爱国者,是真正的中国人。

他总是以自己的方式试图提高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看着自己的祖国落后于别国先进文明,那种痛苦的无力感可想而知。他们不选择改变而是以更加复古保守的形式寻求对本国文明的认同与回归。他是一位真的、有节气的爱国学者。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刚直不阿、忠贞不屈,这是中国人文人的风骨,是中国人的自尊与傲气。

在他死后,很多作家用自己的作品去纪念这个傲气十足、特立独行的老人。张爱玲在她的短篇小说《花凋》中说:“郑先生是个遗少,因为不承认民国,自从民国纪元起他就没长过岁数。虽然也知道醇酒妇人和鸦片,心还是孩子的心。他是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好多人说,这是在写辜鸿铭。

南拳北腿和裴擒虎(这个人博览群书)(9)

《花凋》插图

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描写辜鸿铭“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成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

毛姆在他的散文中提到他:“他研究西方哲学的唯一目地就是为了佐证他的一贯观点:即儒家学说已经囊括了所有的智慧。他对儒家哲学深信不疑。儒家哲学已经满足了他所有的精神需求,这就使得所有的西方学问变得毫无价值可言……“

面对国家孱弱、背腹受敌的现实,他只好用尽一切机会对外国人逞口舌之利,却无助于国家命运的改变。他对祖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了解西洋的繁华和强大后却依然转身投入旧中国这艘必沉之船,却依然无法实践孔子“其不善者则改之”的格言。为了热爱祖国,他甚至连许多陋习都继承下来,可谓爱屋及乌。即使这种爱妨碍了他的进步,他也在所不惜。这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祖国的强烈自尊。

在这时代的匆匆洪流中,行走在路上,你会依稀看见一个被命运戏弄、被世人误解,踽踽独行、高傲而孤独的,对祖国满腔热血、充满热诚的灵魂。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目前品质最高的国学微信公号,贴近生活和时代的原创国学好文章,每天首发推送,欢迎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