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学期语文课文诗经两首(春蚕到死丝方尽)

  (一)课文原句:同上(初中三年级上册第25课),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初二下学期语文课文诗经两首?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初二下学期语文课文诗经两首(春蚕到死丝方尽)

初二下学期语文课文诗经两首

  (一)课文原句:同上(初中三年级上册第25课)

  (二)文化因素:出自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三)文化内涵:引诗的内涵是:

首先说说《无题》。这《无题》一名据说是李商隐最早创造的一个题目,后来许多人学习使用。现在选的这一首,是李商隐近百首《无题》诗中最有名的一首。由于这《无题》本身就把诗的主题思想隐而不现。所以这种题目容易引起不同的理解:

比如这首诗就有一些读者认为是诗人陈述自己“满腹经纶”而不遇,以引起当权者关照之作。不过大多数读者还是认为是爱情诗,是写恋人别离后惆怅伤感之情的。

在诗的开始,诗人即以两个“难”字提领全篇。自己与恋人之间,或聚或离,均冠之以“难”。意在表明,这两个人之相爱太不容易了,没有刻骨铭心的感受是说不出这样的话的。接着诗人又以别离时百花凋零的凄清情景做陪衬,令人联想到既恋春又惜别,怎能不使诗人黯然神伤!

两人的相爱是如此之不易!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对待的呢?“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诗人用“丝”代“思”表明心迹,以“到死”“成灰”起誓,对恋人的爱情绝对是一往情深,至死不渝。

由于这两句诗比喻浅显,恰切生动。所以成为了当时和后世传颂的佳句:有的诗评家甚至于说:“若非李商隐‘毕世人接不出’(若不是让李商隐写,与李同时代的其他人是谁也写不出来的)”(《冯注玉溪生诗》卷二)。

比如这两句诗,通过比喻,运用“丝”与“丝”的谐音,“蜡泪”与“别泪”的联想,表达了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思念和绵绵不绝的别恨,说明了坚贞的爱情是到死方休的!

再比如这两句诗借春蚕的到死丝方吐尽,蜡烛烧成灰烬蜡泪才流干来比喻情思的缠绵,爱心的坚贞,也是很难得的!。

说明:为了帮助中学生家长顺利地为自己的孩子答疑,帮助中学新入职的教师查找资料,帮助高年级学生顺利自读,本《随笔》将对这些含传统文化因素的名言警句做一些讲解。敬请阅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