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数字的奥秘(传统文化中的神秘数字)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五"是一个神秘数字,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流行了数千年,上自哲学的"五行"说,下至"五行八作"的行业划分和"五花八门"的阵式,可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关于数字"五"的起源,郭沫若先生认为"数生于手",他在《释五十》一文中说:"数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字作一二三四(写作四个横线) ,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横书?曰,请以手作数,于无心之间,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为一,次指为二,中指为三,无名指为四,一拳为五。

罗马数字也认为源自于手,"五"在罗马数字中写作"V",十字合掌写作"X",一二三就是三个手指的形象,分别写作为Ⅰ、Ⅱ、Ⅲ,于是组合运用,以"V"(五)中心,做加减法就能得到其他的数字。

但是仅从数字方面来理解"五"这个数字肯定远远不够,因为任何抽象的数字不与实际的事物相联系,都只能是数学问题,而不能成为文化问题,更产生不了神秘感。所以"五"这个数字必须融入到文化的血液当中,但是"五"这个数字并不好编入。

古代数字的奥秘(传统文化中的神秘数字)(1)

三生万物

"一"最好编入,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一切的本源;"二"更好编入,因为中国人最讲究阴阳,凡是对立的事物都可编入数字"二",像日月、天地、黑白等;"三"也好编入,因为"三才者、天地人",人一定要给自己找特殊性的,不然怎么站在生物序列的顶端,由此还要引申出"三纲者,君臣义",因为这是顺应上天意志;"四"也好编入,因为时间上有四季、空间上有四方,这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很能和神秘感产生联系。但是到了数字"五"就有些困难了,因为实际可见的事物没有和"五"对应的,虽然"五"在中国文化中相当流行,有五帝、五行、五岳、五典、五礼、五服、五禽戏等等,但源头在哪里呢?

按照数的发展,"五"肯定是从"四"发展出来的。但用在文化上,具体起源于那个文化意义上的"四",还真不敢确定。如果参照"天地人"三才的模式,也就是天、地加上人这种模式,是否可以套用在"五"身上,用四方再加上中间,组成"五方"来解释呢?这是我早年读书的一个想法,但也仅仅是一个想法。没想到后来还真有人找到了根据,是从殷商的占卜辞中找到的,卜辞上有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商这些字,只有商没有"方位",商和四方放在一起,毫无疑问是代表中间的意思,不知道现在的"中间商"是不是从这来的。(开玩笑的)

这个真不是瞎猜,因为商朝人一直认为商星,也就是新宿星,处在东方苍龙七宿的中心位置,也就是说,商朝人确实认为自己是"中央商"。周朝人在打败商朝人之后,营建成周(今洛阳),也就是占据了商朝人的位置,为了纪念这件事,特意铸造了一尊青铜器,这就是国宝级青铜器何尊铭文,上有"宅兹中国"字样,这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这里的中国就是从方位上所指。也就是说,在周朝人眼中,占据了商人的位置之后,才算占据的中间的位置。当时在人们眼中,殷商占据的地方才叫中心,所以叫"中央"。直到现在,河南人表示肯定的意思,依然是用一个"中"字,可见"中"已经深入到中华的文化血液。

古代数字的奥秘(传统文化中的神秘数字)(2)

五行相生相克

"五"来源于四方位"中"的概念,最重要的证据来自《同文举要》中的一段话:"圣人画卦,由四而五,有君道。故曰:五位,天地之中数也。"这段话揭示出由方位意识进化出来的"由四而五",这无异于发现了"五"这个数神秘蕴含的根本源头。而且甲骨文称:"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这是在占卜东土、南土、西土、北土的年谷成熟,以周边为四方,自身自然是中央。此外,甲骨文言祭四方者屡见,当时四方指四方远处的方国,给四方的方国命名,也是从大邑商为中心而言。后来周朝人完美地继承了这一点,自居为华夏,占据中央位置,而周边分别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来记述。《孟子·梁惠王上》提到"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是从方位和文化上区分周边人群。

经过纷繁复杂的发展,"五"终于有了自己的位置,于是原本的四岳也变成了五岳,相应的"四帝"也要变成"五帝"。《史记·封禅书》记载了汉高祖刘邦继位后,祭祀由"四帝"变"五帝"的过程,当时刘邦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于是又建立了黑帝祠。看来,到了刘邦这里,才算凑足了五帝之数。

后世为了给统治阶级找合理统治的理由,于是把早就有的五行理论改造,并将五行和"五帝"结合,让他们成为"五德"的代表,从此也就相生相克了。《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淮南子·天文训》也有关于"五星"记载,也就是将"五帝"和五个神组合。

《吕氏春秋·应同》中更是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因为重要所以只能原文抄录: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古代数字的奥秘(传统文化中的神秘数字)(3)

《尚书》

这一大段话,也许就是汉朝人改造《尚书·洪范》,利用五行理论,并终于创立了"五德终始"说的理论基础。这也给汉朝能打败秦朝立国,创立了理论基础。也许就是从此之后,数字"五"的地位一路飙升,终于到了九五至尊的地步。由此引申出关于"五"的文化符号就非常多了,甚至其变体"五百"都跟着沾光。古籍中常说的"五百岁"就是指圣人的循环,因为从尧舜至商汤是五百余年、从商汤至文王是五百余年、从文王至孔子还是五百余年,所以《孟子》干脆说"五百岁而圣人出",后人根据孟子的这句话,甚至认为"五百年"就是"天道之常",也就是天的常数,所以古人推出"五百载大变"的天道循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