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兴亡多少事唯留青冢向黄昏(燕然未勒归无计)

提起范仲淹,我们都会想起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岳阳楼记》,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但是,其实中学语文课本上还入选有范公的一首词,那就是九年级下册中的《渔家傲 秋思》

千古兴亡多少事唯留青冢向黄昏(燕然未勒归无计)(1)

个人认为,这是范仲淹成就最高的一首词,是词人边塞生活与心境的真实写照,写景奇特瑰丽,抒情深沉又不失慷慨雄浑,无愧为宋代豪放词之先声。

“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全词的灵魂之所在。

一、范仲淹创作此词的背景——临危受命,戍边艰难,思乡心切……矛盾复杂的心绪,催生这一千古佳作。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两年后,西夏大举进军侵宋,攻陷了延州(今延安)周边的大多要塞,西北边境告急。

当时还在贬谪地饶州的范仲淹,被紧急召回京师,临危受命,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一年他已年过五十。

千古兴亡多少事唯留青冢向黄昏(燕然未勒归无计)(2)

范仲淹在走马上任之后,闭门谢绝宾客,日日微服出行考察各级军营,抚恤伤兵,遍访将士和当地乡绅,听取边地军民的意见。

全面考察、衡量后,他认为应该修固边城,加紧训练士卒,采取以防守为主的策略。待西夏军进攻受挫、士气低落、国内经济贫乏以及民愤迭起时,再迫使其讲和。

但范仲淹的方案被认为是“怯懦”,没有得到主帅夏竦和另一副帅韩琦的同意。他们主张集中各路兵力,对西夏大举反击。宋仁宗批准了他们的反击计划,还命范仲淹同时出兵。

范仲淹认为反击时机不成熟,连上三表反对,但都没有下文。他只好请求留下延州一路军队以便将来招纳西夏,宋仁宗勉强同意了。

事情果然不出范仲淹所料——好水川一战,宋军惨败,损失近万人!

城池处处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戍兵伤亡无数,幸存者皆无壁垒,散处城中,饥寒交迫,倍受煎熬——边塞的一切,远比范仲淹想象中的更为残酷!

边患未除,壮志难酬,戍边艰难,思乡心切……矛盾的心理,复杂的情绪,促使范仲淹提笔成文,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边塞词——《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这首词的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爱国激情与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意境开阔苍凉,抒情真切感人。

上阙着重写景。“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为下阕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严峻的军事态势,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得字到了具体的发挥。

千古兴亡多少事唯留青冢向黄昏(燕然未勒归无计)(3)

上阙重在抒情。下阕中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一开头就是这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正在这“思归而不得归”的矛盾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眼前寒霜满地,征夫们都难以入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这首边塞词既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又表现了守边将士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这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三、“燕然未勒归无计”——所用典故中谁人曾勒石记功?

下阕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啊!

而这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生。

“燕然未勒”由《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

“勒石燕然”之所以重要,之所以被后人传颂,在于它是“大汉天声”展示武力功业、”大汉天子“最终扬眉吐气的巅峰记忆,在于它是“外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胜利落幕,更重要的在于它结束了边境战事祸及黎民百姓的刀光剑影,使老百姓盼望已久的“休养生息、安宁度日”成为现实。

四、“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又用何“计” 抵御外患、驻守边防?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残酷的现实迫使宋仁宗放弃进攻策略,而采取范仲淹的防守策略。

千古兴亡多少事唯留青冢向黄昏(燕然未勒归无计)(4)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宋仁宗

范仲淹的战略防御,并非单纯或消极防守,他应时而动,因地制宜,积极推行了一系列措施:

一、改革边防制度,严明赏罚。范仲淹改革不合理的边防旧制,实施新的军队编制方法和作战方案,实行“将兵制”,提高了官兵作战的积极性,减少了不必要的牺牲。而且,范仲淹严肃军纪,严明赏罚作为治军的方略,并坚决贯彻执行。

二,栽培良将,打造精兵。范仲淹在这段时间栽培了一批良将,狄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能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也有范仲淹的一份功劳。同时,范仲淹大胆改革,淘汰军中老弱病残, 杜绝“小弱怯懦之人”发往边关,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

三,修城筑堡,巩固要塞。他组织军民在庆州西北的马铺砦修筑城寨以阻敌、御敌,宋仁宗大加赞扬并特地赐名“大顺”。随后,他又组织军民在庆州、环州境内修筑了28座城寨、以及44个烽火墩,并联络周边各民族共同御敌,形成“城、堡、寨、墩”相呼应的防御体系,成为拱卫环州、庆州的重要屏障。

四,安抚诸羌,共御强敌。庆州有多个羌族部落。长期以来,羌人部落都是委蛇于宋夏之间。范仲淹对各羌族酋长予以安抚、犒赏慰问。同时,他还恩威并用,通过立法来维护当地治安秩序。他继承并完善了蕃官蕃兵制度,上奏朝廷选用有威信的蕃将,推荐羌族中享有威望的名将种世衡知环州,使羌汉两族人民结成了抵御西夏的“统一战线”。

五、实行屯田,寓兵于农。多年的边关生涯,范仲淹对于战争及民生疾苦有深刻的体会及了解,认为“须令民归业,大力募耕,寓兵于农,乃为治军长久之计”。范仲淹大兴屯田,寓兵于农,以补充军粮。他还主张减免赋税,允许互市,以通有无,使经济充实起来。

千古兴亡多少事唯留青冢向黄昏(燕然未勒归无计)(5)

范仲淹所写的《边事帖》

范仲淹扎根边关,苦心经营,一边与不断侵扰的西夏士兵作战,一边灵活机动推行这些措施,没过几年,已经破坏的边防又重新巩固起来,城寨经济也得到极大发展,陕北兵民的生活状况随之获得改善,宋军的实力也大大增强。

这些变化使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得以扭转,西夏再也不敢像之前那样轻易犯境。西夏士兵给范仲淹起了个外号,叫“小范老子”(以区别于之前频频丧师失地的范雍),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对其深为畏惮——这从当时流传边地的民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可知一斑。

西夏连年用兵却一再无功而返,导致物资缺乏、物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投诚宋朝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无力再继续战争。

终于,公元1043年,李元昊无奈之下请求跟北宋议和。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协议,宋、夏边境重新恢复和平,边民终于不用再受刀光剑影之苦,终于盼来难得的安宁日子。

五:“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范公忧国忧民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

这首《渔家傲》写的虽然是边塞生活,但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主要表现边地的荒寒、将士的劳苦、思乡的深重,抒发出师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

但即使范公在此词中未直接描绘战场厮杀,从政治要求上分析,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选择了擦干思乡之泪,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虽有时思乡心切,但更看重保国卫民,若不能建立功勋于边陲,是绝不打算归去的!

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表明自己的忧乐观和政治理想。

千古兴亡多少事唯留青冢向黄昏(燕然未勒归无计)(6)

这首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燕然未勒归无计”——在思家而不得归的矛盾心绪之下,汩汩流淌着的,是范公忧国忧民的一腔热血!

千百年来,范仲淹受历代人们敬仰。他的诸多名言脍炙人口,诸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等等,跨越时空,传诵不休,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

今天延安宝塔山下摩崖石刻仍有诸多歌颂范公的文字赫然在目,这些石刻由北宋至今,字体或大或小,但均刚劲有力,庄严肃穆,保存完整,千百年来,受无数人瞻仰、膜拜,给无数人洗礼、启示。

千古兴亡多少事唯留青冢向黄昏(燕然未勒归无计)(7)

由此观之,这一腔热血,流淌过千百年的岁月,渗透入千万国人的脉博,依然生生不息,奔涌不止!

参考文献:

1、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上

2、(清)范能:《范仲淹全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