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芯片测评(电脑沙龙硬件篇)

硬件介绍之一:CPU篇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一个人,那么CPU就是他的心脏,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不管什么样的CPU, 其内部结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协调,便可以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电脑芯片测评?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电脑芯片测评(电脑沙龙硬件篇)

电脑芯片测评

硬件介绍之一:CPU篇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一个人,那么CPU就是他的心脏,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不管什么样的CPU, 其内部结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协调,便可以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

接口方式:PC机从386时代开始普遍使用Socket插座来安装CPU,现在最常见也是使用最多的是SocketA和Socket478,更新的是Socket754/939,以及为降低CPU生产难度而加大主板生产难度的LGA775。

CPU制造工艺:早期的处理器都是使用0.5微米工艺制造出来的,随着CPU频率的增加,工艺进一步缩小。现在的主流CPU的工艺是90nm。常见的是130nm。铜导线技术的使用使CPU核心面积大大缩小。铜导线与铝导线相比,有很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其导电性要优于铝,电阻小,所以发热量也小。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芯片的稳定性,但是随着制程的缩小,漏电现象越发严重,从而导致功耗和散热问题的突出。

缓存技术

缓存:指可以进行高速数据交换的存储器,它先于内存与CPU交换数据,因此速度极快,所以又被称之为高速缓存。与处理器相关的缓存一般分为两种,L1缓存和L2缓存,其容量决定了CPU性能的强弱。一般削减的L2缓存的CPU即可认为性能不良,事实也如此。

指令集:为了提高计算机在多媒体、3D图形方面的应用能力,许多处理器指令集应运而生,其中最常见的便是 INTEL的MMX、SSE、SSE2、SSE3和AMD的3D NOW!、3D NOW! 和X86-64指令集。这些指令集并不是专有的,由于利益因素和技术的妥协,AMD拥有MMX和SSE3的使用权,而INTEL拥有X86-64的使用权,在功能上SSE/SSE2和3D NOW!/3D NOW! 的功能相近,但由于软件的优化不同,导致了INTEL在某些专业应用方面的优势(SSE优化),但是综合应用和游戏方面,AMD占优。

流水线技术:术是一种将每条指令分解为多步,并让各步操作重叠,从而实现几条指令并行处理的技术。程序中的指令仍是一条条顺序执行,但可以预先取若干条指令,并在当前指令尚未执行完时,提前启动后续指令的另一些操作步骤。这样显然可加速一段程序的运行过程。该技术提高了执行效率,但是过长的流水线会反而会降低执行效率,原因是分支预测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正确,一旦出错,只能清空重新开始。这样浪费了CPU时钟的效率,导致高频低效。

下面以最常见的2家公司生产的主流CPU做对比,介绍选购的常识。

举几个常见的CPU为例:INTEL的CY2.66D,CY2.4,P42.8C,P43.0E,P43.0E(LGA775)

AMD的SP2200 (462)SP2800 (754)A642800 (754)A643000 (939)

1.CY2.4 130nm工艺,外频100,L2 128K, 20级流水线,功耗低,性能低散热要求低

2.CY2.66D90nm工艺,外频133,L2 128K, 31级流水线,功耗高,性能一般 散热要求高

3.P42.8C130nm工艺,外频200,L2 512K, 20级流水线,功耗一般,性能高散热要求一般,支持双通

4.P43.0E 90nm工艺,外频200,L2 1024K,31级流水线,功耗很高,性能高散热要求高,支持双通

5.P43.0E(775)X86-6490nm工艺,外频200,L2 1024K,31级流水线,功耗很高,性能高散热要求高,支持双通

6.SP2200 130nm工艺,外频166倍频9,L2 256K, 13级流水线,功耗低,性能一般散热要求低

7.SP2800 X86-6490nm工艺,外频200倍频9,L2 128K, 15级流水线,功耗一般,性能较高散热要求一般,支持单通

8.A642800 X86-64 130nm工艺,外频200倍频9,L2 512K, 15级流水线,功耗一般,性能高散热要求一般,支持单通

9.A643000 X86-6490nm工艺,外频200倍频9,L2 512K, 15级流水线,功耗一般,性能高散热要求一般,支持双通

注:AMD一般不标注实际频率,以PR值表示,即代表相当频率的性能。SP对应CY,A64对应P4,可以这样理解。

并未写FSB/HT的字样,以免混淆。对于INTEL,FSB=4×外频,SP2200 :FSB=2×外频,HT一般标注在主板上,对选购CPU无太多意义。因为只有OEM的CPU的HT为4,正常情况都是5(939针ATHLON64)

硬件介绍之二:CRT显示器篇

作为最主要的输出设备,显示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介绍一下显示器的基本性能。

1.带宽是什么:是显示器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能够决定显示器性能的好坏。所谓带宽是显示器视频放大器通频带宽度的简称,一个电路的带宽实际上是反映该电路对输入信号的响应速度。带宽越宽,惯性越小,响应速度越快,允许通过的信号频率越高,信号失真越小,它反映了显示器的解像能力。该数字越大越好。

2.如何计算带宽:我们用r(x)表示每条水平扫描线上的图素个数;r(y)表示每帧画面的水平扫描线数;V表示每秒钟画面的刷新率;B就表示带宽。理论上,带宽的计算公式是:B = r(x)×r(y)×V×1.3 (由于信号在扫描边缘的衰减,图像的清晰,实际上电子束水平扫描的图素的个数和行扫描频率均要比理论值要高一些,所以计算公式中加了一个1.3的参数)如果没有这个参数,也许带宽真的可以成为衡量显示器指标的最重要参数,但就是因为不同的厂商对这个参数的计算方法不同,导致了现在出现了相同指标的显示器,带宽却不同的怪现像。比如一台行频是86KHZ的准专业级的17寸显示器,它的带宽可以说是五花八门,135,147,150,160,165,175.5,176,180...试问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再比如一台行频110左右的21寸显示器,不同厂商的带宽计算更是相差甚远,有230,243,300,328,340....当一个参数由于计算方法不同而没有一定的标准,它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带宽已经在很多场合无法成为衡量显示器指标的标准。这是不争的事实。

3.行频:上面多次提到的行频,也是衡量显示器显示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在专业领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什么是行频呢:行频又称为“水平扫描频率”指电子枪每秒在荧光屏上扫描过的水平线数量,等于“垂直分辨率x场频”(画面刷新次数)。显而易见,行频是一个综合分辨率和场的参数,它越大就意味着显示器可以提供的分辨率越高,稳定性越好。以Windows应用来看,我们至少需要800x600的分辨率,和85Hz的场频,因此显示器的行频至少应为“600x85=51KHz”。(注意场频的单位是KHz,千赫)由于行频的计算相对简单,我们可以得到相对唯一的具体数值,至少不会像带宽差得那么离谱。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各厂商提供数据资料,行频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们对于行频这个参数一般都标称得比较实在,没有过多的水份。而且我们在查看一些国外显示器厂商网站的资料时发现,有很多厂商没有带宽这一项数据,而行频是必不可少。因此我们觉得行频更能公正在体现一台显示器的指标高低,显示能力的大小。

4.以不变应万变:上面提到这些专业名词,以及计算方法,对于一般用户来说,没有精力和必要去把它们研究得多么深,其实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下面是一些常见尺寸显示器的行频及带宽资料,大家可以根据这些去判断一台显示器的档次高低。

17寸普通别 1024*768 85 1280*1024 60   行频:70 带宽:110

17寸准专业级 1024*768 100 1280*1024 75   行频:86 带宽:150

17寸专业级 1280*1024 85 1600*1200 75   行频:95 带宽:203

19寸准专业级 1280*1024 85 1600*1200 75   行频:97 带宽:203

19寸专业级 1280*1024 100 1600*1200 85   行频:107 带宽:230

21,22寸准专业级 1280*1024 100 1600*1200 85   行频:107-115  

21,22寸专业级 1600*1200 85 1800*1440 85 2048*1536 75 行频:121  

21,22寸专业级 1600*1200 100 2048*1536 85   行频:130-135  

我们在选购显示器产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应用及财力量力而行,如果只是一般的用,就没有必要花几倍的价钱买专业级的产品。如果是设计制作,三维动画,同样不可以买那种只适合家用的普通显示器,因为专业显示器在显像管,选用元件标准,电路设计,稳定性等等诸多方面均与普通显示器有很大不同。

硬件介绍之三:LCD显示器篇

液晶显示器(LCD):英文全称为Liquid Crystal Display,它一种是采用了液晶控制透光度技术来实现色彩的显示器。和CRT显示器相比,LCD的优点是很明显的。由于通过控制是否透光来控制亮和暗,当色彩不变时,液晶也保持不变,这样就无须考虑刷新率的问题。对于画面稳定、无闪烁感的液晶显示器,刷新率不高但图像也很稳定。LCD显示器还通过液晶控制透光度的技术原理让底板整体发光,所以它做到了真正的完全平面。一些高档的数字LCD显示器采用了数字方式传输数据、显示图像,这样就不会产生由于显卡造成的色彩偏差或损失。完全没有辐射的优点,即使长时间观看LCD显示器屏幕也不会对眼睛造成很大伤害。体积小、能耗低也是CRT显示器无法比拟的,一般一台15寸LCD显示器的耗电量也就相当于17寸纯平CRT显示器的三分之一。

目前相比CRT显示器,LCD显示器图像质量仍不够完善。色彩表现和饱和度LCD显示器都在不同程度上输给了CRT显示器,而且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也比CRT显示器长,当画面静止的时候还可以,一旦用于玩游戏、看影碟这些画面更新速度块而剧烈的显示时,液晶显示器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画面延迟会产生重影、脱尾等现象,严重影响显示质量。

介绍几个LCD特有的术语:

1.黑白响应时间:所谓黑白响应时间是液晶显示器各像素点对输入信号反应的速度,即像素由暗转亮或由亮转暗所需要的时间(其原理是在液晶分子内施加电压,使液晶分子扭转与回复)。常说的25ms、16ms就是指的这个响应时间,响应时间越短则使用者在看动态画面时越不会有尾影拖曳的感觉。一般将黑白响应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上升时间(Rise time)和下降时间(Fall time),而表示时以两者之和为准。

CRT显示器中,只要电子束击打荧光粉立刻就能发光,而辉光残留时间极短,因此传统CRT显示器响应时间仅为1~3ms。所以,响应时间在CRT显示器中一般不会被人们提及。而由于液晶显示器是利用液晶分子扭转控制光的通断,而液晶分子的扭转需要一个过程,所以LCD显示器的响应时间要明显长于CRT。CRT的的各种颜色、灰度都是瞬时的,不存在转换的问题,但是对于LCD来说,不止是黑白的变化过程,灰度,色彩都会对响应时间有影响。所以对于响应时间来说,下一个概念更具有实际意义。

2.灰阶响应时间:说到灰阶响应时间,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灰阶。我们看到液晶屏幕上的每一个点,即一个像素,它都是由红、绿、蓝(RGB)三个子像素组成的,要实现画面色彩的变化,就必须对RGB三个子像素分别做出不同的明暗度的控制,以“调配”出不同的色彩。这中间明暗度的层次越多,所能够呈现的画面效果也就越细腻。以8 bit的面板为例,它能表现出256个亮度层次(2的8次方),我们就称之为256灰阶。

由于液晶分子的转动,LCD屏幕上每个点由前一种色彩过渡到后一种色彩的变化,这会有一个时间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响应时间。因为每一个像素点不同灰阶之间的转换过程,是长短不一、错综复杂的,很难用一个客观的尺度来进行表示。因此,传统的关于液晶响应时间的定义,试图以液晶分子由全黑到全白之间的转换速度作为液晶面板的响应时间。由于液晶分子“由黑到白”与“由白到黑”的转换速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为了能够尽量有意义的标示出液晶面板的反应速度,传统的响应时间的定义,基本以“黑—白—黑”全程响应时间作为标准。

但是当我们玩游戏或看电影时,屏幕内容不可能只是做最黑与最白之间的切换,而是五颜六色的多彩画面,或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这些都是在做灰阶间的转换。事实上,液晶分子转换速度及扭转角度由施加电压的大小来决定。从全黑到全白液晶分子面临最大的扭转角度,需施以较大的电压,此时液晶分子扭转速度较快。但涉及到不同不同明暗的灰度切换,实现起来就困难了,并且日常在显示器上看到的所有图像,都是灰阶变化的结果,因此黑白响应的测量方式已经不能正确的表达出实际的意义,为此,灰阶响应时间的概念就顺应而出了。

3.分辨率

LCD液晶显示器和传统的CRT显示器,分辨率都是重要的参数之一。传统CRT显示器所支持的分辨率较有弹性,而LCD的像素间距已经固定,所以支持的显示模式不像CRT那么多。LCD的最佳分辨率,也叫最大分辨率,在该分辨率下,液晶显示器才能显现最佳影像。

目前15英寸LCD的最佳分辨率为1024×768,17~19英寸的最佳分辨率通常为1280×1024,更大尺寸拥有更大的最佳分辨率。

LCD显示器呈现分辨率较低的显示模式时,有两种方式进行显示。第一种为居中显示:例如在XGA 1024×768的屏幕上显示SVGA 800×600的画面时,只有屏幕居中的800×600个像素被呈现出来,其它没有被呈现出来的像素则维持黑暗,目前该方法较少采用。另一种称为扩展显示:在显示低于最佳分辨率的画面时,各像素点通过差动算法扩充到相邻像素点显示,从而使整个画面被充满。这样也使画面失去原来的清晰度和真实的色彩。

由于现在相同尺寸的液晶显示器的最大分辨率通常是一致的,所以对于同尺寸的LCD的价格一般与分辨率基本没有关系。

4.刷新率:是显示器每秒刷新屏幕的次数,单位为Hz。场频越低,图像的闪烁、抖动越厉害,但LCD显示器画面扫描频率的意义有别于CRT,指显示器单位时间内接收信号并对画面进行更新的次数。由于LCD显示器像素的亮灭状态只有在画面内容改变时才有变化,因此即使扫描频率很低,也能保证稳定的显示,一般有60Hz就足够了,但在部分行业应用如医疗、监控中,要求液晶的刷新率能够达到70Hz甚至85Hz,主要是要求能够以较快的频率读取数据进行显示。

5.可视角度: 它是指用户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清晰地观察屏幕上所有内容的角度。由于提供LCD显示器显示的光源经折射和反射后输出时已有一定的方向性,在超出这一范围观看就会产生色彩失真现象,CRT显示器不会有这个问题。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LCD显示器的可视角度都是左右对称的,但上下就不一定对称了,常常是上下角度小于左右角度。当我们说可视角是左右80度时,表示站在始于屏幕法线(就是显示器正中间的假想线)80度的位置时仍可清晰看见屏幕图像。视角越大,观看的角度越好,LCD显示器也就更具有适用性。

6.接口类型

显示器通常有15针D-Sub和DVI接口两种:

15针D-Sub输入接口:也叫VGA接口,CRT彩显因为设计制造上的原因,只能接受模拟信号输入,最基本的包含RGBHV(分别为红、绿、蓝、行、场)5个分量,不管以何种类型的接口接入,其信号中至少包含以上这5个分量。大多数PC机显卡最普遍的接口为D-15,即D形三排15针插口,其中有一些是无用的,连接使用的信号线上也是空缺的。除了这5个必不可少的分量外,最重要的是在96年以后的彩显中还增加入DDC数据分量,用于读取显示器EPROM中记载的有关彩显品牌、型号、生产日期、序列号、指标参数等信息内容,以实现WINDOWS所要求的PnP(即插即用)功能。几乎所有的CRT都有这种接口。

DVI数字输入接口:DVI(Digital Visual Interface,数字视频接口)是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显示设备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显示接口。普通的模拟RGB接口在显示过程中,首先要在计算机的显卡中经过数字/模拟转换,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传输到显示设备中,而在数字化显示设备中,又要经模拟/数字转换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显示。在经过2次转换后,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信息的丢失,对图像质量也有一定影响。而DVI接口中,计算机直接以数字信号的方式将显示信息传送到显示设备中,避免了2次转换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讲,采用DVI接口的显示设备的图像质量要更好。另外DVI接口实现了真正的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免除了在连接过程中需关闭计算机和显示设备的麻烦。现在大多数高档液晶显示器都采用了该接口,而一般的LCD显示器还是利用D-SUB来传递数据的。

关于散热器的一些知识

目前CPU的主频越来越高,发热量也随之骤然上升,制造工艺与封装技术的发展无论如何也跟不上芯片集成度的提高速度。此外,很多CPU在超频后的发热量会大大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散热措施,那么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严重影响。还有,主板的供电系统,南北桥和内存的发热量也越来越大.....因此,CPU散热器的重要性越发突出。而现在夏天又在不知不觉中到来了,不少朋友又开始感受到了“爱机”传出来的阵阵热量了吧?虽然每年的夏天都会有相应的散热器导购推荐,但是由于硬件平台的更新,同时散热器产品也是日新月异,许多新产品令人眼花缭乱,这里就把一些关于散热器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大家.

一、重中之重:散热片的鉴别技巧

CPU散热器由散热片与风扇组成,由于散热片是直接与CPU的表面相接触,因此其导热能力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体的散热效果。可以说散热片是整个散热系统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部件了。

1.散热片的材质

就散热性能而言,散热片的材质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散热片原则上可用多种材质制成。导热性能是其中重要指标之一,下列比较表显示各种材质的导热性能。

材质导温性

银 422 W/mK

铜 402 W/mK

金 298 W/mK

铝 226 W/mK

钢 73.3 W/mK

铅 34.8 W/mK

目前市面上散热系统所使用的散热片材料以铝合金居多,只有极少数是使用其它材料。事实上,铝并不是导热系数最好的金属,效果最好的是银,其次是铜,再其次才是铝。但是银的价格昂贵,而铜又太过笨重,而铝的重量非常轻,兼顾导热性和质量轻两方面,因此,才普遍被用作电子零件散热的材料。

但散热片并非是百分之百纯铝的,因为纯铝太过于柔软,所以都会加入少量的其他金属,铸造而成为铝合金,以获得适当的硬度,不过铝还是占了约百分之九十八左右。另外你可以看到,散热片的颜色五花八门,有蓝色、黑色、绿色、红色等,这只不过是表面的一层镀漆而已,如果你用刀片刮出一道痕迹,就会看到银白色光泽,这就是铝合金。而那些五花八门的形状大部分都是用车床刨出来的。在选购时,大家可以着重选择那种“铜”或者“银”含量较高的合金材料,这样热传导效果会得到较大的增强。其实,这种高档散热片的成本也不会很高,对于一些超频发烧友而言,为散热器专门更换高档散热片也是可行的方案。

2.散热片的表面积与底部厚度

热传递有三种形式,传导、辐射和对流。在电脑机箱的内部,辐射几乎是可以被忽略的,而在CPU这种要求快速散热的前提下,对流也更加无法考虑。毫无疑问,此时传导是最主要的散热方式,根据传导的效率定义,散热片的表面积是相当重要的。

散热片的散热能力和它的底部厚度以及散热面积都有很大的关系,总体说来,底部越厚的,热容量越大,能带走的热量也越多;散热面积越大,即散热片的鳍片数越多,导热速度也越快。同时,大家在选购时也要注意散热片的加工精度,有些杂牌风扇加工得很粗糙,对散热不利,而一些大的厂家,于细微处见功夫,其加工工艺就相当的成熟完善。

此外,大家对于散热片底部的平整度也要格外注意。如果散热片底部不是完全平整的话,那么它与CPU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就会变小,这对于热传导也是很不利的。当然,CPU的扣具也应该保证整个散热片与CPU表面紧密接触。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散热片无论如何也不能与CPU表面牢牢结合的话,那么建议使用导热硅脂,这虽然是与散热风扇马牛不相及的一种东西,但对于CPU的散热,导热硅脂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许多朋友可能轻视了这些白色粘稠物的实力。

二、小处见真知:风扇的鉴别技巧

1.风扇传动的方式

散热片将热量源源不断地带出之后,风扇必须吧这些热量立即吹走,不然热量聚集之后就会对CPU的安全构成威胁。对于一款风扇而言,风量、噪音和寿命是极为重要的指标,而其传动的方式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一款风扇综合性能。

目前市场上的风扇中,传动轴承主要有三类:含油轴承、单滚珠轴承(也就是含油加滚珠)、双滚珠轴承。不要小看这个区别,往往JS们就拿含油轴承来冒充滚珠的,而两者的价格和性能都相去甚远。滚珠轴承的优点在于它的使用寿命长,同时自身发热量小,噪音小,比较稳定。而含油轴承在长时间使用以后,其中的油脂挥发,轴承磨损,后期噪音会很大,寿命也短。分辨是含油还是滚珠,最简易的办法就是用手拨扇叶。用同样的力量,滚珠的转动要更容易一些,转的时间长,而且在停下来的时候会稍稍往反方向转一下;而含油的则明显不一样。在柜台购买时,还可以要求试着插上电源看一看,因为滚珠的摩擦小,所以从刚开始转动,速度就很稳定,而含油的则开始时会显的稍慢一些。

滚珠承轴风扇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其轴芯的两边加上了数个金属珠运转,由于使用了圆金属珠运转,属于点的接触,所以启动时运转比较容易,而且可以上到很高的速度,目前很多品牌的产品已经达到了5000rpm左右的速度。滚珠是配合弹簧一起使用的,弹簧顶撑在两个金属珠环的中间位置,因此整个风扇的重量都落在了滚珠承轴上。而且由弹簧间接顶撑着,所以可以使用于任意方向、角度上的产品,其寿命一般都比较长。至于双滚珠轴承,它应该是目前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了。与单滚珠轴承相比,使用双滚珠轴承的风扇噪音控制得更好,而且磨差系数低并且寿命大大提高。不过,两者在风量上却没有本质的差别,这点大家必须明白。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使用双滚珠轴承是较高。由于用户在短期使用内看不到双滚珠轴承的优势,因此目前市场上使用这项技术的风扇还不多。

除了以上三种传统的轴承传动以外,我们偶尔还能见到使用磁浮设计的风扇。磁浮风扇的轴承两端无任何接触物,完全避免了摩擦从而延长了其寿命。此外,磁浮风扇重顶芯盖也是很特别的,它利用磁力原理使风扇悬空且凭借磁浮力吸住扇叶成 360 度定轨围绕轴心形成稳定旋转。这一技术使克服了传统风扇转速不匀均、旋转易受阻以及滚轴风扇的运转机械噪音大和受冲击易损坏等缺点。再有就是富士康的专利技术---纳米陶瓷轴承,寿命更长,效率更高,噪音更小,目前仅见于富士康散热产品当中.客观而言。目前单滚珠轴承风扇应该是最经济的选择,适合于大部分用户。至于双滚珠轴承,磁浮和纳米陶瓷风扇,目前较高的价格将制约其普及的速度,但是它们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对于始终走在技术前沿的发烧友而言,大胆尝鲜也未尝不可。

2.扇叶的学问

大家可以不要轻视扇叶,它也会对散热器的最终表现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普通CPU风扇所使用的扇叶大致有三种:厚弯角扇叶、薄弯角扇叶与薄直角扇叶。相对而言,厚弯角扇叶具有最佳的散热能力,因为它产生的风压很大,风量也很足,对于冷热交换速度的提高也有好处。但是也应当看到的是,厚弯角扇叶会带来更多的噪音,而且转动时对于轴心的离心力较大,对于寿命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适合超频的强力风扇都使用这种扇叶,这也是一个很无奈的现实。

薄弯角扇叶是在厚弯角扇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它采用了更多的叶片,因此风量基本上还是可以保证。此外,由于叶片的份量较轻,因此其转速较高,而且速度均匀,噪声也不大。但是薄弯角扇叶的最大不足就是风压,因此它不适于作为超频风扇。薄直角扇叶则是最早期的产品了,但是它仍然没有落伍。使用这种扇叶的风扇在噪音、风压、风量、寿命等方面都表现得规规矩矩,适合那些发热量较低的低频率CPU。

3.扇叶与转速

对于一款风扇而言,转速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散热效果。但是令制造商非常矛盾的是,转速提高后,风扇的噪音会立即变大,而且寿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对于一些扇叶大而厚的风扇而言,转速也不便太高。此时,厂商不得不在各种指标下权衡利弊。一般而言,4000rpm以下转速的风扇应该使用厚弯角扇叶才能保证最佳的散热效果,至于5000rpm以上的产品,其转速已经很高了,此时大家要注意产品的噪音,笔者并不推荐使用这种高噪音的风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