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这个人怎么样 余秋雨水平到底如何

对于余秋雨来说, 1992年堪称他人生中的一个分水岭。之前,他是一介教书匠,上海一普通高校校长,业内、圈内或许有些熟悉他的人,但放之上海滩,甚至放之全国,却籍籍无闻。

然而,1992年以后,特别是上世纪末以来,余秋雨不但在文坛上声名鹊起,而且民间也粉丝众多,拥趸无数,在社会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余秋雨热”,从此,余秋雨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余秋雨这个人怎么样 余秋雨水平到底如何(1)

余秋雨

前后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落差和区别呢?

这是因为余秋雨出版了《文化苦旅》一书,是这本书,奠定了他在文学上的地位,让他一夜成名。

余秋雨的成名,是一种开拓的必然,创新的必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无人涉足处,走过一条前人未走过的道路后的必然。

我们知道,常见的文学作品,就体裁而言可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寓言、通讯等。其中,散文可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也就是说,任何一篇散文,要么是以记事为主,要么以抒情为主,要么以议论为主,或者三者结合,既记事,又抒情,还议论。

同时,散文按照题材来分类,可分为序、跋、表、状、奏、议、游记、墓志铭等。中国的经、史、子、集,在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上,其实也可以归于散文一类,但历来却从不这么归类,经就是经,史就是史,这种传统区分体例的习惯,淡化了具体篇章的文体概念,比如,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史记》,我们一直称为纪传体史书,但其中许多篇章,其实就是散文。

所以,历来史就是史,散文就是散文。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却打破了这种人为的界限,给中国散文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文体——历史文化大散文。

余秋雨这个人怎么样 余秋雨水平到底如何(2)

莫言

1989年,当作家们在对西方现代派如马尔克斯、卡夫卡等人作品的迷恋中模仿的时候,当中国作家如莫言、陈忠实等人在西风东渐中痴情于魔幻现实主义的时候,余秋雨辞去了一切公职和无数光环的荣誉兼职,主动远离尘嚣,主动回归传统,穿越戈壁荒漠,只身前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源之地,系统考察中国文脉,以“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为主题,在苦行、苦察、苦思、苦吟之后,写下了一篇篇“历史文化大散文”,后结集为《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出版。

《文化苦旅》一书出版后,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迅速风靡全国,读者遍布各阶层,什么专家教授,什么大中学生,什么公职人员,什么高管白领,几乎人手一本。不仅如此,《文化苦旅》的热销让盗版者欣喜若狂,当正版连出5版很快脱销后,盗版迅速跟进,且狂销不止。据说,当年上海扫黄过程中,那些从业者的袋子里必有《文化苦旅》。

这在当代文学作品的出版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余秋雨这个人怎么样 余秋雨水平到底如何(3)

马兰

后来,余秋雨又继续寂寞前行,相继写出了《中国文脉》《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历史文化大散文”系列作品,岀版后同样好评如潮。

余秋雨本人在《文化苦旅》“历史文化大散文”系列作品出版后,收获了巨大的荣誉。

2010年,《扬子晚报》在全国问卷调查“你最喜爱的中国当代作家”,余秋雨高居榜首,荣获第一名。

著名作家贾平凹非常重视余秋雨在文学体裁上的开拓之功,曾经由衷赞叹说:

“余秋雨的有关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

台湾作家白先勇特别喜欢余秋雨作品的语言、题材和格调,他说: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

余秋雨这个人怎么样 余秋雨水平到底如何(4)

文坛大侠金庸

金庸先生作为文坛大侠,与余秋雨同为浙江老乡,他在读完《文化苦旅》后不无骄傲地说: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将余秋雨和鲁迅相提并论,可见金庸先生对这位老乡的喜欢和期许。

余秋雨的成功是历史性的,是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文化苦旅》当会进入文学史,成为一种文本的典范而永恒,并将以它浑厚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以及语言别致字字珠玑的文学美感,留存于世,不断流传。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曾经洛阳纸贵畅销一时的书籍,如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幻城》等等,如今大多已无人问津,只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出版30年来,毫无惊险地一直稳居中文阅读榜的前列而从未稍有落后,一直稳居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和网上销售平台的前十而鲜有例外,它还是给大中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经典文本中被推荐次数最多的文学作品,被喻为中国当代“印刷量最多的现代华文文学书籍”。

不过,“名满天下,谤亦随之”,这简直是一种“规律”,余秋雨也不能例外,《文化苦旅》一纸风行的同时,也给余秋雨带来了许多非议和批评。

余秋雨这个人怎么样 余秋雨水平到底如何(5)

余秋雨与马兰

这些批评都没有针对《文化苦旅》一书,而是专门针对余秋雨本人。有人抓住余秋雨的感情婚姻之事不放,讥讽他与发妻离婚,再娶小其16岁的戏剧演员兼电视明星马兰,是“老牛吃嫩草”。

易中天先生颇有些“后来者居上”的优越感,对余秋雨不屑一顾,曾以他一贯的“幽默”评说余秋雨是“天下第一傻”,此评价可谓超级“犀利”。

余秋雨这个人怎么样 余秋雨水平到底如何(6)

易中天

王朔虽为文坛宿将,但后来却有点威风不似当年的落寞,做“月旦评”成了他新的爱好,他在余秋雨风头正劲之时,也用他一贯秋风扫落叶似的风格挖苦道:

“余秋雨在文学界真的不入流,写点游记,那叫作家吗?一个小说没写过,你配称作家吗?”

不写小说,不配称作家,“新鲜”!

沈复以一本薄薄的且是残篇的散文集《浮生六记》而永远散发出文学的异香,王勃以一篇短短的《滕王阁序》、范仲淹以一篇仅400多字的《岳阳楼记》而成为了中国散文史上的巍巍昆仑,张若虚仅以一首《春江花月夜》的小诗便“孤篇压全唐”,哪一位是因为长篇巨制而出的名?哪一个又是因为没有创作“一个小说”而影响了他们名垂千古?难不成为了保住自己在后人心目中矗立的名声,他们还要穿越回来再写一篇小说?

或许,多年以后,王朔的作品早已成历史尘埃(现在读王朔的也日渐稀少了),这些人的书籍却依然会摆在书架醒目的位置,依然是人们口口传唱的名篇佳作。

余秋雨这个人怎么样 余秋雨水平到底如何(7)

王朔

其实,不管有什么酸醋批评或嘲笑讥讽,包括除易中天和王朔在内,都从未有过对余秋雨的文才提出过证据确凿的硬伤,和令人信服的批评,那些批评要么似是而非,要么不着边际,要么纠缠个人私生活,要么跟风炒作,要么在嘲讽和揶揄中,争刷自己的存在感。

而与此同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却依然畅销不衰。

文学是文章说事,是文字说事,是底蕴说事,是内涵说事,是胸襟和气度说事,是给如沐春风的美感说事。

这大概就是余秋雨《文化苦旅》如此让人着迷的原因吧。

余秋雨这个人怎么样 余秋雨水平到底如何(8)

《余秋雨作品集》

近期,头条推出一套《余秋雨作品集》,这是一套由余秋雨自己定稿的作品合集,收录了他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中国文脉》等著作。

说明一点,在下读书四十余年,喜欢的书籍数十百种,推荐的书都必是我读过多次,且自己特别喜欢,希望与大家分享的,更希望大家得到美的收获,非此类者,不会推荐。

余秋雨这个人怎么样 余秋雨水平到底如何(9)

1992年版《文化苦旅》

我是1992年购买的《文化苦旅》一书,30年来,我的书房搬了三次,但这本《文化苦旅》一直在我的书桌上,如今书都泛黄了,我仍然经常阅读,一者当作美的享受,二者当作文学的滋养。

所以,喜欢余秋雨作品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链接购买,没有此需要的,路过看完这篇文章的朋友,我也由衷感激,谢谢!

这套《余秋雨作品集》收录了余秋雨四本代表作:《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中国文脉》,原价208元,头条做活动10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