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及释文(峄山碑字解28诏和)

古装戏里常常出现宣读圣旨“皇帝诏曰”的画面,不过这个“诏”字的历史,和秦始皇创造“皇帝”二字的历史一样,都是大秦帝国建立之后才有的,秦朝以前的历史剧出现“皇帝诏曰”的场面,那就是穿帮了。

《说文解字》解释“诏”:“诏,告也,从召,召亦声。”就是说,“诏”是告诉的意思,是由“言”和“召”组成的会意字,“召”也表声。但这个“诏”不是许慎解释的,朱骏声在《通训定声》“爆料”说:“此字(指诏字)《说文》不录,徐铉补入,为十九文字之一。从言,召声,诰也。按上告下之义,古用诰,秦复造诏字当之。”

“诏”的小篆字形是

峄山碑及释文(峄山碑字解28诏和)(1)

根据《说文解字》里“诏,告也”的解释,我们还是看看“告”字。

“告”的甲骨文字形是

峄山碑及释文(峄山碑字解28诏和)(2)

金文字形是

峄山碑及释文(峄山碑字解28诏和)(3)

峄山碑及释文(峄山碑字解28诏和)(4)

小篆字形是

峄山碑及释文(峄山碑字解28诏和)(5)

《说文解字》解释“告”:“牛触人,角箸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易》曰:僮牛之告。”意思是说:牛喜欢抵触人,角上施加横木,是用以告戒人们的标志。

“告”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字形基本保持一致,都是上“牛”下“口”,《说文解字》根据“告”的小篆字形如此解释,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人根据甲骨文的“告”字认为,该字上面的“牛”,指祭祀时的牺牲品;下面的“口”,指说话。合起来,祭祀时用口说话,表示祭告。《文字源流浅说》认为:“在卜辞中告是祭告,概由祭的祷告引申而又告示、申诉之意。告的本义是祭告。”

与“诏”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诰”字。《说文解字》解释“诰”:“告也,从言,告声。”“诰”是“告诉”的意思。张舜徽《约注》:“诰则告神之专字也。”“诰”即古代用牲告神之事。

“诏”由“言”、“召”组成,“言”字不必说了,“召”字倒是值得一看。

“召”的甲骨文字形是

峄山碑及释文(峄山碑字解28诏和)(6)

峄山碑及释文(峄山碑字解28诏和)(7)

峄山碑及释文(峄山碑字解28诏和)(8)

金文字形是

峄山碑及释文(峄山碑字解28诏和)(9)

峄山碑及释文(峄山碑字解28诏和)(10)

峄山碑及释文(峄山碑字解28诏和)(11)

峄山碑及释文(峄山碑字解28诏和)(12)

小篆字形是

峄山碑及释文(峄山碑字解28诏和)(13)

从字形演变来看,甲骨文的几种写法,除了有一种字形一种演变到小篆外,其他的字形与其说是字,倒不如说是一幅画。譬如甲骨文的第一种写法,上部中间是人,两边是手,人下是口,下部是丘。通过这个字,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张口吆喝着,举手挥舞着,就是在招呼远处的其他人。如此画面,表现得很生动。金文则更加画面感,是确确实实在画画,但写起来确实够麻烦的。所以到小篆后,其他的字形就抛弃不用,而且统一使用了最简化的上“刀”下“口”字形。如果追根溯源,这个“刀”也是“人”字的讹变。但也有人认为,“刀”表声,“口”表义,就是用口招呼,“召”就是一个形声字。

“诏”由“言”和“召”组成,“言”的意思非常清晰,和“召”组合而成的“诏”字,进一步强化了言语的交流。虽然“诏”字出现的比较晚,但指向非常明确,用于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皇帝诏曰”中的“诏”确实实至名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