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核心观点解析(读懂文本深意汲取传统智慧)

作者:李大华第174期北大博雅讲坛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举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华,围绕其新作《老子的智慧》和《庄子的智慧》,为读者讲述道家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文字核心观点解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文字核心观点解析(读懂文本深意汲取传统智慧)

文字核心观点解析

作者:李大华

第174期北大博雅讲坛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举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华,围绕其新作《老子的智慧》和《庄子的智慧》,为读者讲述道家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道家以尚自然、重人、贵生为基本特征,不但其政治思想具有现实关怀性,对人生哲学也有着深入且精义的探讨与总结。”在李大华教授看来,面对传统经典,重要的是读懂文本背后的深意,从中汲取智慧。

老庄并不消极

《老子》和《庄子》不仅仅是为那个时代的人所写,我们现代人也能从这些文字中产生共鸣。这是因为我们与古人一样,依然要面对智愚、贵贱、是非、弱肉强食等等这些问题。

遗憾的是,许多人读懂了文本,却没有读懂文本背后的深意。几千年的文化中,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学者认为老子、庄子比较消极。其实,老子和庄子并不消极,他们的思想对于今人仍大有裨益。

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道家以尚自然、重人、贵生为基本特征,不但其政治思想具有现实关怀性,对人生哲学也有着深入且精义的探讨与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有着各自的社会角色与职业定位,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难免有所纷扰与困顿。而道家思想对于我们的人生指导意义其实不应忽视,“道”一方面是“湛寂不动”的,另一方面则又可“应物而动”,道家的“自然无为”不仅是“道”的根本属性,也是人们行为的基本遵循,“自然无为”不是消极厌世的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规律的不强作妄为。

老子、庄子是要我们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情。我们心向往超越,向往洒脱,因为有了这样的向往,促使我们把世俗的东西做得更好,而不是说我们的心飘飘然,却怠于做事。

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担任周王朝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通古今、观天下。

东周末年,天下即将大乱,到了一个“贤人该隐”的时候,于是老子就向西而去,这便有了“紫气东来”的典故:老子当时骑着青牛,向西远行。这时,陕西一个叫尹喜的地方官,看到东面有一团紫气飞过来了,便言“紫气东来,必有圣人来之”。尹喜在陕西设下了祭台,请老子把学问留下,于是老子就在楼观台,讲了《道德经》五千言。

就像“永不枯竭的井泉”

当今世界上,中国文化典籍被翻译得最多的一本书就是《老子》,仅英语就翻译了多达几十种。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不是《周易》,也不是《论语》,而是《老子》。据传尼采曾经说,“老子的这本书就像‘永不枯竭的井泉’,这五千个字就像是一个永远也取之不尽的泉井”。

《道德经》五千言中,老子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道”的述说者,而从来没有说“我就是道”。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即我说的东西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但是天下人能够听得进去的少,能够实行的人又少;所以他又说“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真正有思想、有学问的人穿着粗糙的衣服,但是怀里却揣着宝玉。既然圣人都如此,我们作为一个平常人更应保有一颗平常之心。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道家有几句评论:“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意思说道家对万事万物都给予帮助,使它们能得到呵护,茁壮成长,但从来不彰显自己的存在;虽然说的不是很多,但是管用,实行起来可事半而功倍。

做那个在泥土中爬的龟

庄子是一个平实、孤高、清醒而睿智的人。他虽然只做到科长级别的小吏——漆园吏,但他其实是有机会成为大人物的。

楚威王觉得庄子很有才,派了两名使者去请庄子做楚国的宰相。结果庄子说:“你们看到神坛上供着的神龟了吗?如果这个龟能选择的话,它到底愿意被你们尊贵地供在神坛上,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来爬去呢?”两名使者就说:“那肯定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啊!这样才自由自在啊。”庄子就说:“那就对了,你们回去吧,我就愿意做这个拖着尾巴在泥土当中爬的龟,不愿意要那份神坛上供着的尊贵。”就这样轻描淡写地拒绝了楚国的邀请。

庄子的朋友惠施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去看他。惠施的朋友就对惠施说:庄子要取代你做宰相。惠施竟然相信了,就满城搜索找庄子,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这个时候,庄子自己大大方方地出来了,他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相而吓我邪?”鹓雏就是凤凰,它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米不吃,不是泉水不喝。地上有只鸱鸟得了一个死老鼠,正吃得津津有味,看到天上的凤凰飞过去,就发出恐吓的声音不准它靠近。庄子以死老鼠来类比宰相之位,可见其孤高。

庄子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哲学的人,而且从古到今只有他。同时,庄子在文艺学、美学上的地位也相当高,可以说他是中国美学艺术理论的鼻祖。

有道之人选择站在低处

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个宝贝中第一个就是“慈爱”。老子还有一句话,“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就是我们对任何事情、任何人,我们都是出于爱护的态度,爱护他、养护他,使他茁壮成长,但不要去主宰他。

“慈”和“柔”是相关联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看起来很柔软,但是它能攻坚。老子又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战胜刚强的,不是更刚强,而是柔弱。老子还说要“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总喜欢选择站在高处,居高临下,但是真正的有道之人却选择站在低处,这样就接近“道”了。

其实“处慈守弱”中的“柔弱”,也是我主动采取的姿态,即本来我可以刚强,但是我要守住这个柔弱。所以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也就是说我明明知道刚强的好处,但是我选择要守住柔弱;明明知道光鲜的好处,但是我选择要守住卑柔。

当今的社会十分浮躁,我们身处其中,被很多东西所驱使,盲目地追赶和追求一些东西,却很少静下来去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生活、如何活得精彩和有意义。老子说,要活得“清净”,这便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方法。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我们看世界、看自己周围的人,经常看不清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心浮躁。偶尔我们看清了别人,但还是会看不清自己,这也是因为用心浮躁。世界上的事情纷繁复杂,不断变化,有些不过是泡沫和浮云。“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只有当我清静下来,才能真正看清楚。因为万事万物,从哪里出发,都会回到哪里。社会上有一句话叫“出来混的,总归是要还的”。“还”就是还原,你要回去,你要回到出发点。老子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清净地看待事物,不管它怎么变化,都要回到那个出发点的,这样我们才可以看懂世界的过往与未来。

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俗语“知足常乐”,就是从老子这句话引申而来。在生活中,我们总是难以知足,老子的这句话需要我们合理地去理解,即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知足呢?在基本生活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奋力去争取。但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当我们有了房子、车子,有了家庭,日常开销支付得起,活得有尊严的时候,我们应该给自己设一道底线,哪些可得哪些不可得,我们心里要有所掂量。如此一来,我们便不会冒风险去做危险的事情。

从生活中获得心灵解放

“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就是说庄子梦到自己成为蝴蝶了,作为蝴蝶的庄子能够自由自在地飞,很惬意、很舒适。但是,突然梦醒了,这个时候庄子感到很惊奇,发现庄子还是庄子,庄子不是蝴蝶;于是他又反省,到底是我这个庄周梦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成了庄周?他搞不清楚了,但这两者是有分别的。

接着,庄子又说“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这就是梦里面又套着梦,梦里面还有梦,然后突然醒了,醒来以后发现原来这是一场梦啊。庄子说,这还没有完。你好像是醒了,其实你不知道,“你说你醒了”这件事可能也是个梦,你根本就没有醒。下面这几句话就更有意思了,庄子说“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那些愚笨的人,以为自己觉醒了,却不知道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还在梦里。

庄子说人生会处于一个又一个的迷局,人们往往在此时此刻醒了,在彼时彼刻却没有醒;在这件事情上醒悟了,但是整个人生却没有醒悟。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做错事情的时候就说“我醒悟了”,但如果用庄子的话来告诫他们,就是在这件事情上你是醒了,但你整个人还是没有醒的,你依旧还在做梦。

许多人喜欢金庸的小说,他的作品里讲了很多“相忘于江湖”的故事。“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意思大家都懂,但是深刻的地方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一般人看到“相濡以沫”的场景会觉得很感动,而庄子认为“不若相忘于江湖”其实是表达了两种价值:相濡以沫,比如夫妻恩爱、少年夫妻老来伴,又如母子之间、朋友之间彼此关怀与恩爱。但是,庄子要表达的意思是,关怀与恩爱是很动人,也是一种很高的价值,但活得自由自在这个价值更高。大家所熟知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所写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人的本性是求自由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遭遇和地位,我们都要从生活当中获得心灵的解放。中国文化一向有这样的传统,庄子一生追求自由,可谓这个文化的源头。(李大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