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考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之北魏孝文帝改革)(1)

中考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之北魏孝文帝改革)(2)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性质: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一、背景、原因:改革前的的社会状况(必要性)

(一)北魏崛起

1、族源: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东晋时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 崛起:386年 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 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2、参照汉族封建政权进行的改革(拓跋珪)

1)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

2)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3)仿汉制设官制,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

4)兴办太学,吸收汉族文化

3、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但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

(二)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内迁的少数民族改变了原来以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转向以农业、定居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

②北魏初期还设立太学重用士人,这些经济、政治政策既得到了汉族地主支持,也使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③有政治远见的孝文帝利用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适时地进行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目的)。

(三)社会矛盾尖锐:①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②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③广大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④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目的)。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四)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五) 当时的经济、军事、政治的需要是改革最直接的现实原因。从北魏建国至孝文帝亲政前(公元386—490年),北魏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魏面临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六)改革目的

(1)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2)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鲜卑族封建化,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3)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加强对广大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统治

二、主要内容、措施、情况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孝文帝于485年颁布了均田令,494年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 建立卓有成效的新制度——实行均田制、三长制、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

1、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485年,颁布了均田令

(1)内容:将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无主荒田,加上农民原有的土地,

进行有限度的还授。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露田40

亩,妇女每人20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男子每人桑田

20亩。

(2)作用:①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②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

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③ 发展了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

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

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设立三长制

(1)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内容:486年,规定: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

设一党长,选择本乡“强谨”的人充当(基层行政组织)。“三长”

负责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3)作用: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地方政权掌握在国

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有

利于推行均田制。

3、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

(1)目的:为杜绝官吏贪污

(2)内容:①规定官员的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官吏无权到民间征收,不得接受馈赠,违者严惩 ②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按政绩好坏决定地方官吏的任期。

(3)作用:①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②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发展。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1、原因:①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民族隔阂相当

深。而洛阳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

②经济上:经济比较落后,气候恶劣,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洛阳地处中原腹地,经济发达,文化先进。

③地理上:地处偏僻,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洛阳地处黄河之南,交通便利。

④军事上: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迁都洛阳可以摆脱困境,又能举兵南下攻齐,为统一提供了可能。

2、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3、影响:①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实行汉化政策,移风易俗

孝文帝宣布几条法令: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1、内容、措施:

1)改说汉语

(2)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3)改用汉姓。公元496年,孝文帝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

(4)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5)延用了汉族的门阀制度。

(6)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政权封建化加速)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2、胜因:孝文帝迁都后,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

(1)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

(2)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④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三、历史影响、评价、作用、意义(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1)农牧业发展。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人口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日益活跃。民间、官府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较大发展,北方青瓷的出现。——原因主要是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日趋活跃。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重铸铜钱,货币交易取代实物交易,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2、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仿汉族官制九品,修订律令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适应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鲜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风俗习惯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1)生活习惯的汉化: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的劳动者

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 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

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通过改革,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起同期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氐等,鲜卑族的汉化程度是最高的。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4、小结: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1)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2)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性质: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改革策略正确,整顿吏治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改革措施配套、全面;改革立足实际,切实可行。

(5)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关于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 “和亲”、“册封”。

⑤友好交往

中国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 ①三国至南北朝;②五代十国;③元朝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规律:“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