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种植条件和注意事项(羊肚菌人工栽培注意事项总结)

羊肚菌人工栽培由2012年的3000亩发展到2021年150000亩。其栽培区域由最初的川渝地区迅速扩张到全国(海南除外)的各个省份。羊肚菌的种植模式由最初的单一模式向区域性适宜模式展开;但是,羊肚菌的技术体系目前并未有进一步的提升,主要还是围绕外援营养袋的大田生产模式,出菇稳定的原理性问题并没有突破,只是在种植技巧和管理水平上有一定的提升。那么羊肚菌人工栽培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事项呢?

羊肚菌种植条件和注意事项(羊肚菌人工栽培注意事项总结)(1)

1.选址注意事项

选址时要注意“三通一平”原则,即水通、电通、路通,同时还需考虑务工请人方便。优选地势平坦且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砂壤土,或者水稻轮作、西瓜轮作的土壤。尽可能不选栽培过西红柿(番茄)的土壤。

2.测量土壤的酸碱度

土壤pH 是土壤酸碱度的强度指标,是土壤的基本性质和肥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存在状态、转化和有效性,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土水采用1:1 或1:1.25 (去离子水或屈臣氏蒸馏水)的比例进行测定。

3.栽培前栽培区处理注意事项

1)栽培区域除草

租地后栽培区域除草,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机械除草或除草剂除草,除掉的杂草集中堆放在栽培区域外,若露天集中堆放需喷洒石灰和杀虫剂,以防后期病虫害交叉感染。

2)栽培区域杀虫杀菌

除草后第一轮水剂喷洒杀虫剂进行杀虫,然后撒入菌粉剂进行杀菌。

常见杀虫剂:1)四聚乙醛(5%)(杀蛞蝓,剂量依照说明书),2)阿维.哒螨灵(螨虫,按说明书2 倍),3)辛硫磷(说明书2 倍),4)噻唑膦(线虫,说明书2 倍),高效氯氰菊酯(万虫净,说明书2 倍)。

常见杀菌剂:1)拌料王(说明书2 倍),2)链孢霉一喷净(按说明使用)。

3)栽培区域土地旋耕

栽培区域第一轮深耕15-35cm 土层。第一次深翻土壤晒土1 周后进行第二次旋耕。

第二次旋耕把土壤打细前把颗粒杀虫剂撒上土壤表面再旋耕土地。

4)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根据栽培区域土壤酸碱度进行土壤酸碱度调节。土壤酸碱度低于5 以下,生石灰200 斤/亩,土壤pH<6 ,生石灰100 斤/亩;土壤pH在6.5-7,生石灰30-50斤/亩。

5)栽培区域设施搭建

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栽培模式,搭建平棚、竹棚保温棚、钢架大棚。无论是平棚还是大棚一定要注意棚体结构牢固性,把预防自然灾害放在首位。

6)预湿土壤注意事项

旱地、西瓜大棚土壤预湿:播种前大水预湿三次,20-35cm 土壤保持湿润(1 mm降雨量可湿润1 cm土层,1 mm降雨量,相当于每亩落入雨水0.6 吨水)。注意:粘性土壤干后,必须大水浸泡,土壤中心才能预湿充分。

4. 挑选菌种注意事项

菌种无链孢霉、绿霉、青霉、毛霉等杂菌,菌袋内菌种无酸臭味,菌袋菌丝洁白或者微微发黄,闻起来只有羊肚菌菌丝本身的菌香味,皆为合格的羊肚菌栽培种。

5.菌种拌种注意事项

由于菌种长满过程中菌种失去水分,菌种含水量不足,需要补充足够的水份播种更佳,建议含水量补充至手捏菌种可滴下1-3滴水皆可,同时补充磷酸二氢钾0.5-1%,约2.5-5 斤/亩,拌种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万虫净)10 mL兑水,颗粒辛硫磷(无需溶于水)200 g/亩。

6.播种注意事项

1)播种时期的挑选

合适的播种季节,避免播种季节的高温(播种期间一周之内无艳阳天),避开后期出菇季节的高温。播种后一周之内菌丝生长处于低温弱光的条件下发菌最佳,为后期稳产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播种前的土壤改良

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或者根据土壤色泽评估有机质含量,红色砂壤土、粘土、水稻田、西瓜地,建议每亩施底肥1 吨/亩;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施面肥50 斤/亩。土壤pH在低于5.5 以下,建议施羊肚菌专用碱性底肥1 吨/亩;土壤pH在5.5~6 之间,施羊肚菌专用中性底肥0.5 吨;土壤pH大于6.5 ,施羊肚菌专用微藻底肥0.25 吨/亩。

3)播种覆土方式的选择

常见的覆土方式有机器开沟覆土,人工覆土免开沟。根据自身地块,建议畦面宽0.8-1.2 m。

4)播种要点及注意事项

播种时,菌种撒入畦面,覆土间隔时间尽量缩短,避免阳光暴晒,大风吹干菌种。

5)播种后的养菌管理

播种后防止强光照射菌丝,大风天气吹干畦面,预防高温烧菌,若遇到建议覆盖黑色地膜,避光养菌,保湿防失水过快。大棚有条件的晚上关棚养菌,白天打开通风口防止高温。

7.营养袋注意事项

1)营养袋制作要求

羊肚菌营养袋6-8 两/袋,不宜超过1斤。培养料主料小麦、棉籽壳,辅料谷壳、木屑,特别要注意小麦的浸泡一定要无硬芯,小麦浸泡12 h水翻动一次,把底层的小麦放至上层,小麦厚度建议不超过35 cm,水深看不见裸露的小麦为宜,浸泡小麦水温低于15 ℃以下浸泡时间要浸泡36-48 h,当浸泡的水出现酸化,需要补加1-2%生石灰,防止水中酵母菌大量滋生酸化培养料。

培养料混匀后用试纸测试酸碱度,酸碱不超过8,不低于6 为宜,培养料超过8 h需要重新调节酸碱度,超过12 h的培养料建议起始酸碱度调至9,超过24 h建议酸碱度调至10。根据生产实际情况调整酸碱度。灭菌好的营养袋冷切后需要重新抽检检验酸碱度,若灭菌后营养袋培养料中的酸碱度低于6 以下,菌丝不吃料,需要重新更换营养袋。

羊肚菌种植条件和注意事项(羊肚菌人工栽培注意事项总结)(2)

2)营养袋摆放要求

羊肚菌营养袋摆放时间建议根据地表气生菌丝量结合天气温度,或者菌霜少量产生时就可以放置。一般播种后5-7 d就可以放置营养袋;营养袋贴近土面的部位扎孔或者划两道口,便于菌丝吃料;营养袋摆放间距25 cm呈品字形,不宜平行摆放。营养袋摆放时间不宜超过20 d以上。

羊肚菌种植条件和注意事项(羊肚菌人工栽培注意事项总结)(3)

3)营养袋菌丝多久长满

温度12-20 ℃左右时,菌袋6-8 两/袋,营养袋含水量适宜,7~12 d菌丝即可长满。营养含水量偏低,小麦有硬芯,25 d以上容易感染杂菌。

4)播种、放营养袋后的虫害预防

菌种拌入杀虫剂,放完营养袋当天(不超过24 h)高效氯氰菊酯(用药量,说明书的2 倍)兑水喷洒栽培区域,注意要在放完营养袋后喷洒效果更佳。

8.羊肚菌生殖生长期管理注意事项

1)羊肚菌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的特征

保温大棚播种后5-7 d放下营养袋,覆盖地膜,地温12~15 ℃时,18-20 d左右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营养袋中心菌丝呈现浅黄色,畦沟菌丝汇合,菌霜局部消退。因此地膜撤走的时间最好是播种后15-20 d撤走地膜,以防后期撤地膜太晚影响出菇成活率。平棚播种后10-15 d放下营养袋,覆盖地膜,地温8-15 ℃,30~40 d左右进入生殖生长,45 d见到原基,若遇暖冬会更早。因此建议地膜撤走的时间最好是播种后30~35 d撤走地膜,超过这个时间点撤地膜导致温度波动过大会影响出菇成活率。

羊肚菌种植条件和注意事项(羊肚菌人工栽培注意事项总结)(4)

2)出菇水的量化管理

根据天气,土壤含水量灵活把握浇出菇水,若是催菇期遇上连续多天的晴天,出菇水建议多喷洒5-10 min(土壤透气性好的情况下);如果天气阴雨天为主,土壤含水量足够,建议出菇水1-5 min即可,平棚可以根据当前以及未来的天气走势控制浇出菇水的量,不多不少最佳。

3)浇出菇水后的管理

出菇水浇后,遇上高温,要及时通风降温,但不能对着畦面吹,夜晚湿度低,气温低,有条件的可以关闭大棚棚头只留大棚顶部1-2 处通风口。若是连续低温、低湿,有条件关闭大棚棚头,只留大棚顶部1-2 处通风口,但在有阳光的天气要打开大棚头通风口,缓慢的换气棚内温度不超过22-25 度为宜;阴雨天气,低温天气选择在中午短时间的换气通风。

4)原基扭结期的养护管理

原基扭结期,注意地表失水,不可大风吹,空气湿度低,减小对流,减小通风;平棚增加风的阻力,减轻土壤失水。

5)原基扭结期虫害的管理

挂粘虫板防治蕈蝇,或者在浇出菇水前打一次杀虫剂(万虫净)预防后期蕈蝇幼虫孵化。

蛞蝓,因为菇的香味吸引外部环境以及土壤中的卵孵化而来,可以用5%的四聚乙醛,四聚乙醛容易吸潮,潮解降低药效(上午撒效果较好)。

6)原基扭结期病害的管理

原基扭结期常发生的病害主要是高温高湿导致的,控制空气湿度(75-80%),土壤含水量,泥土能搓成条状为宜。

7)针头期、小菇期养护管理

针头期,小菇期要严防高温侵袭,多关注未来天气变化,随着羊肚菌小菇菇体越长越大,需要对土壤含水量逐步降低,这样小菇耐受高温,低温能力越来越强;游离水越大菇体含水量越大,小菇抗性越差。

羊肚菌种植条件和注意事项(羊肚菌人工栽培注意事项总结)(5)

8)商品菇灾害性天气预防管理

多关注未来天气走势,商品主要防治土壤湿度大,空气湿度过大,强加通风管理。

羊肚菌种植条件和注意事项(羊肚菌人工栽培注意事项总结)(6)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成功毫无技巧可言,一向只需要对工作尽力而为而已。愿所有种植羊肚菌的伙伴们生活有甜,兜里有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