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爱读历史的毛泽东对三国时期尤其感兴趣,无论是《三国演义》小说,还是《三国志》正史,都是他反复阅读,多次批阅的读物。

毛泽东喜欢三国历史,在工作中,也喜欢引用三国典故,点评三国历史人物。

而他的评点,都有着独特的视角和见解,借古喻今,给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战争和建设中的实践予以提点和指引。

对于三国著名人物刘备,毛泽东就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他的两大致命缺点,导致刘备麾下虽然人才济济,却没能完成大业。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1)

缺点一:感情用事

1949 年3月,毛泽东从临时中央所在地西柏波赶往刚刚和平解放的北平,在路过河南涿州时,他对身边的同志们说,这里是刘备的老家,也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地方。

他感叹道:刘备野心大,但学识不够,过于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导致了失败。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2)

刘备是三国中蜀汉的创立者,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是个仁厚温和的长者,以德行为名,是个动不动就啼哭的妇人之仁的形象,但在真实历史上,刘备其实是性如烈火的勇猛刚烈之人,有着百折不挠的雄心壮志,才能在乱世中白手起家,建立了三分天下的基业。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正史中,都突出强调了刘备重情重义的特点。

这一点也有着众多史料的佐证,也正因为这一点,他无论多么落魄失败,身边都有很多的跟随者。

重情重义是刘备的优点,也是刘备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作为政治家和领导者,一旦在决策上不能排除感情的干扰,做不到理智冷静,而是感情用事,就很容易酿成失败的惨剧。

毛泽东所诟病的,就是刘备这一点。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3)

刘备刚刚起家的时候,因为镇压黄巾军的军功,被封为安喜县尉,是个掌管一县治安军事的小官,属于县官中的末位。

但不要小看这小小县尉,毕竟刘备的老祖宗刘邦起步时只是个更小的亭长,县官虽小,却有固定的地盘,可以以此为根基建立基本盘,而且正逢乱世,县尉虽位低但权重,完全可以借机练兵等待时机。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4)

但偏偏这时候,朝廷派了督邮来安喜,类似朝廷派到县乡巡查工作的钦差,这个督邮对刘备等人颇不尊重,刘备等人一怒之下就把他绑起来打了一顿,然后将县尉的官印挂在他的脖子上,带着自己的人马弃官而去。

《三国演义》中将这一段事迹安排在张飞身上,但实际上鞭打督邮的正是刘备本人。

刘备这次感情用事,没有忍住一时之气,看似英雄快意,但却失去了前期稳定发展的基地,后来刘备在东汉末年的各股势力中辗转奔波,多次流离失所,跟他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自己的地盘有着莫大的关系。

赤壁之后,刘备终于站稳脚跟,取得了荆州和巴蜀,麾下人才济济,眼看复兴汉室的大业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却又因为他的感情用事坏了大局。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5)

当时蜀地富裕,但易守不易攻,刘备刚刚获取这块地盘,自己留守经营,而荆州处于长江中游,即可以遏制长江下游的东吴,也可以向北方进攻曹魏势力,是争夺天下的关键所在。

派谁去镇守如此重要的荆州呢?

刘备让关羽坐镇,又派了糜芳辅佐他。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6)

关羽

关羽跟刘备的关系,自不必说,而糜芳的来头也不小。

糜家是徐州豪族,在刘备并未崛起前,糜家族长糜竺就举家投奔刘备,是刘备集团前期重要的经济来源,糜竺还将妹妹许配给刘备。

而糜芳正是糜竺的弟弟,也追随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个是结义兄弟,一个是多年忠心跟随的小舅子,两人都是刘备最亲近的人,但关羽糜芳两人在荆州的合作并不顺畅,关羽性格傲慢,对糜芳动辄训斥,甚至以备战不利为由声称要重罚他。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7)

糜芳

糜芳忍耐不住,曾向刘备诉苦,但刘备顾念兄弟感情,并未劝阻。

当时,关羽正在北伐曹魏势力,东吴趁荆州空虚前来偷袭,受不了关羽脾气又担心被罚的糜芳竟直接投降了东吴,失去后路的关羽最终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刘备在荆州的留守安排上,考虑感情因素过多,没有对关羽加以约束,最终酿成惨剧。

而在关羽失守荆州后,刘备又再一次冲动了,为了报二弟被杀之仇,他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从巴蜀倾巢而出,顺江而下攻打东吴,但在急怒攻心下,在夷陵又一次大败而归,葬送了蜀汉的大部分精英。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8)

正如毛主席所说,纵观刘备一生,在几次关键时刻的感情意气用事,都给他的基业造成了巨大的挫折。

而在毛主席在这个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提出刘备的这一缺点,也有着特殊的用意。

当时,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已经就在眼前,毛泽东赶往北平也是筹备开国事宜,在这个关头,毛泽东既兴奋又清醒。

在西柏坡时,他就指出,接下来共产党要进京赶考,不能学第二个李自成,而要回应人民的期待,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不能感情用事,要把我们优良的作风和机制坚持下去。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9)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要赢来胜利的各级干部同志们,有些被喜悦冲昏了头脑了,好大喜功,意气用事,有些经不住花红酒绿的诱惑,开始有堕落腐败的苗头。

多年并肩奋斗的战友情,反而成为保障队伍优良作风的一大阻碍。

毕竟都是刘关张一样的手足兄弟,谁能下得手去监督?

毛泽东早已看到这样的苗头,他一开始就对这样的风气坚决进行纠正。

早在1937年的延安时期,就有黄克功枪杀女大学生一案,当时立下赫赫战功的老红军黄克功,竟因求爱不成枪杀了女大学生刘茜,一时之间沸沸扬扬。

当时出于感情而求情的战友和领导有很多,但毛泽东坚决要求依法办事,还专门写了一封公开信,指出如赦免他,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10)

黄克功

最终黄克功被依法枪决。

开国后,又发生了刘青山、张子善特大贪污案,两人是当时天津地委书记和副书记,都是久经考验的战士和干部,但却在进城后倒在糖衣炮弹下。

当时,也有很多人,建议念在他们多年的贡献上留他们一命,但毛泽东和当年在延安时一样,坚决要求依法办事,两人在宣判后被枪毙,有效震慑了全党上下。

毛泽东在全国解放前夕,借刘备感情用事的致命缺点,来警醒我们的干部同志们,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意气用事,更不能被感情所蒙蔽,一切都要站在全国全党的大局和人民的立场上,严格遵守党纪国法,这样才能守住胜利果实。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11)

缺点二:分不清主次矛盾

毛泽东指出刘备的第二个致命缺点,就是分不清主次矛盾。

194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不顾抗日大局,悍然攻击在南方的新四军,对我党我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12)

当时提议复仇的同志们很多,群情汹汹下,毛泽东特意又举了刘备夷陵之战的例子,来安抚同志们,说明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重要性。

三国时期,官渡、赤壁和夷陵是最重要的三场战争。

这其中,官渡是曹操统一北方之战,赤壁是孙刘联军抵抗曹操南下,奠定三国局势的一站,这两者较为被人熟知。

而夷陵之战则是吴国杀死关羽,夺回荆州之后发生,刘备尽起蜀国大军,进攻东吴,虽然前期有点进展,但最后在夷陵,被东吴年轻将领陆逊用火攻,烧掉了几百里营地。

精锐尽丧的蜀军只能退去,而受此打击的刘备,还没等回到巴蜀,就在白帝城死去。

虽然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诸葛亮之后也励精图治,但元气大伤的蜀国再也无力一统天下。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13)

夷陵之战可谓是刘备兴复汉室梦想最终破灭的一战,而刘备的惨败,正是因为他没有大局意识,分不清主次矛盾造成的后果。

当时的中国,经济重心尚未南移,全国的资源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北方,可谓是得北方者得天下,也难怪曹操一统北方后就意气风发,觉得天下就在囊中。

而东吴经营南方多年,尤其和江东大族利益捆绑,保家卫国的决心十分强烈,既有长江天险的地利,又有人和,再加上刘备麾下的精兵强将,孙刘联军这次在赤壁挫败了曹操。

但退回北方的曹操,依然有着远超孙刘的基本实力,三国中也以魏国最强,而且曹魏所占的地盘也最大,加以时间休养生息,魏国的战争动员能力也能很快回复。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14)

在此局面下,弱者应当抱团抵抗强者。

诸葛亮闻名天下的隆中对中,就指出刘备的基本战略应当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 和吴国一起不断削弱魏国,拉平三国之间的差距,再等待时机。

因此,虽然东吴主动偷袭,夺取了荆州,更杀害了关羽,但诸葛亮依然苦劝刘备忍下这口气, 他上表谏止说:

“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 致荆州有覆亡之祸; 陨将星于斗牛, 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 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 罪由曹操; 移刘祚者, 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 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 以养士卒之力, 别作良图, 则社稷幸甚! 天下幸甚! ”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15)

诸葛亮

蜀国的有识之士也纷纷支持,如赵云便说: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 且先灭魏, 则吴自服。”

三国格局奠定是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一统北方后,雄心满满,大有一统江山的气势,甚至提前说出

按照毛泽东的分析,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之间只是次要矛盾,但可惜的是刘备没有毛泽东这样的远见卓识,依然一意孤行,发兵攻打东吴。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16)

而实际上,从他发兵之日起,无论胜败,都已葬送了蜀汉的前途。

东吴本就有着地利人和,他们熟悉长江流域,更有江东大族的支持,像东吴的领军将领陆逊就是本地大族的代表。

实力远逊于曹操的刘备根本无力吃下东吴,贸然开战只会消耗蜀国与东吴的实力,而白白给了曹魏休养生息的时间。

而皖南事变的背景,和三国的这段历史也有着相似之处。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17)

当时日寇侵华,生灵涂炭,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主动放下和国民党之间的血债,发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

在民族大义面前,国民党也暂时放弃了对红军的进攻,共产党将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积极抗日,打出了很多提振民族士气的漂亮仗。

但没想到的是,背信弃义的蒋介石和国民党,不顾约定,将本应用于抗日的军队拿来攻击新四军。

没有准备的新四军在偷袭之下,损失惨重,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叶挺被俘,项英牺牲,同时也影响了抗日大局。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18)

面对国民党的无耻行径,党内意见纷纷,很多人提出国民党反对派不可信,国共联合抗日已经彻底破裂,要对其全面反击,为牺牲的同志们报仇雪恨。

在这样的局势下,毛泽东以史为鉴,重提刘备夷陵之败的历史经验,就是为了提醒同志们,不要忘了主次矛盾。

当时,日寇还在中国的土地上作威作福,妄图统治整个中华民族,因此,抗日是主要矛盾,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19)

假如当时在军事上对国民党进行反击,很有可能演变成全面内战,而相对于日本,中国是弱国,军事上的力量差距很大,一旦内战,只会削弱有限的抗日力量。

国民党反对派虽然可恨,但在抗日大局面前,应当以主要矛盾为重,不破坏抗日统一战线。

这笔血债应当等打退日寇之后再算账。

毛泽东有理有据的分析说服了同志们,全党上下都统一了思想认识,没有发动军事进攻,而是在舆论上谴责国民党。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20)

周恩来就在《新华日报》上悲愤题词: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全国上下的民众们,也都纷纷支持共产党,声讨国民党。

面对舆论的压力,国民党反对派也只能收敛下来,承诺不再动武,没有进一步破坏抗日统一战线。

后来抗日战争胜利的事实证明,我党的决策是正确而英明的。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21)

为了进一步说明主次矛盾,毛泽东还就这夷陵之战的收尾,以陆逊为例对比刘备。

当时陆逊火烧七百里联营,大败刘备后,并没有乘胜追击,没有听从属下建议活捉刘备的建议,一方面是因为蜀军尚有一定实力,追击胜负未知,另一方面也是抓住主要矛盾,不让曹魏渔翁得利。

毛泽东在史书上也批语表示赞同,充分肯定了陆逊的战略方针。

在皖南事变的应对上,毛泽东借用三国典故说服同志们,正是他从历史上吸取思想精华,在政策和战略的制定上学以致用的表现。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22)

优点:善于用人

刘备虽有感情用事,分不清主次矛盾的致命缺点,但他能从一个卖草鞋的起步,最终建立蜀汉,三分天下有其一,也有他的过人之处。

而毛泽东在评点刘备时,主要就赞赏了刘备善于用人,能得人心。

1957 年 3 月 20 日, 毛泽东从南京飞往上海, 飞临镇江上空时,他突然想起了辛弃疾的诗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跟身旁的工作人员聊起了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在曹操和刘备之间,毛泽东就指出: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 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

三国时期,英雄豪杰无数,一统北方的奸雄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还有武勇无双的吕布,羽扇纶巾的周瑜,都是闪耀历史的群星,而其中后世传诵最多的,非惊才绝艳而又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莫属。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23)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光明日报》曾发表了一篇评论赤壁之战的文章,毛泽东在谈论起这篇文章时,又指出刘备的长处是善于用人, 所以能得到像诸葛亮那样颇有才智、品学兼优的智士辅佐。

在一次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又专门以此为例,说:刘备得了孔明, 说是“如鱼得水”, 确有其事。

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 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

群众就是孔明, 领导者就是刘备, 一个领导, 一个被领导。

诸葛孔明与刘备之间君臣相得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但毛泽东活学活用,用他们之间如鱼得水的关系比喻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突出了要发挥群众智慧的思想方针,通俗易懂,很容易被干部们所领会。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24)

据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薄一波回忆,毛泽东在与他谈及《三国演义》时曾经说过:

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 看外交, 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 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 到了四川, 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

这里,毛泽东又以刘备进川的历史,告诫领导干部们要注意班子的团结和组织建设。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毛泽东,阅读历史更多地是从借鉴历史的角度出发,从中国传统历史中汲取精华,以求对我们党的革命事业和国家建设事业有所启发。

他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对刘备的点评,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和思考。

刘备培养人才(刘备麾下人才济济)(25)

参考资料:

《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上)、(下)》,《党史博览》,2007年第1期、第2期

《毛泽东与<三国志>》,《党史博采》,2017年第12期

《毛泽东与<三国演义>》情结之论略》,《毛泽东思想研究》第28卷第1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