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女性价值(战争中的女性之美)

战争中的女性之美

——电影《沂蒙六姐妹》赏析

作者:晨曦

临沂蒙阴新泰、路转峰回石怪、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 堪爱、堪爱、蒋贼进攻必败。这是陈毅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所写《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时光飞逝, 62年前那场炮火连天的孟良崮战役至今在人们的记忆里难以抹掉,两次从死亡线上挽救侦察员郭伍士的祖秀莲;把5个女儿送到前线的王步荣;积极参加抗日文艺宣传,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了“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的女党员尹德美等。那些为捍卫和平而投入那场战争,以自己实际行动诠释无数平凡而又伟大的沂蒙精神的妇女英雄形象至今仍会经常浮现在眼前。对于老区临沂我并不陌生,早在1987年,我因人民武警报反映沂蒙山拥军爱民事迹的专版组稿,先后在老区呆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并采访了当时还健在的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第一人明德英,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十几名沂蒙红嫂。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想起我还是会情不自禁的沉浸在一种莫名的感动。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场爱国主义的盛宴,是沂蒙山区在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她不仅是沂蒙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当代青年的精神财富。影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5月的山东沂蒙地区,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为背景,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沂蒙六位姐妹带领全村人民支前的感人事迹;特别是影片描绘的“月芬与公鸡拜堂”,终身未见丈夫一面的真实故事,我认为要比风靡世界的爱情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更令人动容。影片中平凡的六姐妹所传递的不仅是六姐妹的无畏和勇敢,而更体现出的是一种伟大的沂蒙精神。

背景聚焦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却看不到决战孟良崮,活捉张灵浦的正面战场描述,而是从其后方和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沂蒙人民无私无畏的支前壮举。主创者以人们熟悉的沂蒙红嫂为原形经过艺术的整合,以战争中老区普通女人的寻常故事,来回应人民战争这个大主题,起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片头从大儿媳妇抱着公鸡与二儿媳妇拜堂成亲释惑开启,及至二儿子南成随部队路过家门口,而媳妇恰好借粮回了娘家,小两口失之交臂直至战后收到烈士丈夫的证书而抱憾终生。让62年前发生的真人真事在美丽的小媳妇隐忍悲痛继续支前且终生没有再婚的感人故事中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效果。极尽电影语言的叙述渲染,复杂情感的克制压抑,近似现代版的穆桂英挂帅,几组人物的纠葛,使一个看似普通的故事升华为一部荡气回肠、悲情跌荡的高潮剧。

电影另一个高潮是在主战场的侧翼,性格鲜活的沂蒙姐妹和无数红嫂组成了担架队,在桥梁被炸毁而部队急需强渡时,红嫂搬来自家门板以女人柔弱之躯组成人桥,再现了那场战争中美丽善良的沂蒙妇女的真实故事。

在一部仅仅90分钟的作品里,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一个个为解放战争甘做牺牲和奉献的沂蒙女性,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现沂蒙秀美风光的画面慢慢呈现出来,沂蒙山一群普通女性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挑起了为孟良崮战役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的重担,悲壮甚至带有惨烈的画面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观众的视线。战争,我们往往关注军队、战士,关注军人、男性,关注在血肉纷飞的战火当中,他们如何去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出的牺牲、奉献。战争本应该让女人走开,因为,女人是柔弱的,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在炮火连天的战乱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饱受欺凌、杀戮。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们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女人却成了这场战争的绝对主角,成了和共产党贴得最近的一个群体。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她们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者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之鼎,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儿女用鲜血和泪水铸就的力量无穷的沂蒙精神。是爱党爱国、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难怪陈毅曾动情地感叹:“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沂蒙六姐妹就是这些杰出沂蒙女性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孟良崮战役中,烟庄村的乡亲们在"沂蒙六姐妹"的组织带动下共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牢固的保障。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峥嵘岁月中沂蒙儿女拥军支前抛洒热血的壮举;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才把家庭、爱情融入到抗击敌人的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悲壮。而在和平年代里,她们也没有停止过拥军的脚步,用奉献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沂蒙女性的大爱之歌。

电影《沂蒙六姐妹》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推出的力作,是山东电影人一腔热血凝聚起对老区人民无限的热爱,它浓缩的是沂蒙山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一个缩影。也为当代人提供了一部爱国主义的教材。一部成功的电影,离不开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其主题是很重要的,但它的表现手法,它的撷取角度,它的张与弛是非常重要的,《沂蒙六姐妹》这部电影由于它独辟蹊径,通过细小而彰显伟大,通过画面和细节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手法和观念,弥补了我国战争影片中题材形象谱系中的缺憾,使人在观看中接受教育,在观看中领略内涵,所以它的生命力是隽永的。电影塑造了一群生活在战争年代,最贫困、最落后、最底层的山区妇女形象,编剧及导演在刻画这些形象时,避免了以往一些影片惯用的空洞的说教及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只是撷取了她们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故事,用一种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视角一一串连,达到了歌颂主旋律,提升高境界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在当今电影市场空前繁荣,商业大片互飙票房的时期,而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且反映传统战争题材能在电影市场上一路高开,这不能不说其影片之独特的艺术魅力。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生活是艺术的本源,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源于深厚的生活积淀。这部作品以艺术真实还原历史真实,以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在艺术的享受中真切感受到伟大的沂蒙精神的本源和内涵,因而兼具了强大的思想价值和审美功能。六姐妹是孟良崮战役中带领村民支援前线的六个沂蒙女人,她们中有四位老人如今仍健在。故事中月芬的原型是李凤兰老人,老人2008年才去世,她当年就是抱一只大公鸡成亲的,丈夫牺牲前未见一面,她终生未再嫁。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独具匠心的将二胡的演奏贯穿于其中,达到了一种特殊的效果。当月芬知道自己未曾谋面的丈夫在战场上牺牲,她回到家中后才清楚在自己的家中这已是第三位献身于疆场上,在雪白的挽联中,在众多乡亲的跪拜中,低沉的二胡声奏起,悲凉凄楚,观众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如果说南方湿润的气候和弯曲的石板街,陶冶出了南方女性的平和与绵软,那么北方的风霜雪雨和广袤崎岖,则塑造了北方女性所独有的坚强和热情。北方女性是在男人筚路蓝缕中帮他们打江山的女人。动荡的日子则会激扬焕发她们憎爱分明的感情。她们会不计代价地为男人揩净身上的血痕,用温热的双手为他们疗伤,然后扶他们上路。沂蒙女性正是如此的善良淳朴、坚强热情,深明大义。迟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和沂蒙人民的倾力支援是分不开的。

关于沂蒙山的故事,从儿时起应该说就相当的熟悉了。今天,当我们再次踏入曾承载着无数英烈浴血奋战的红色土地时,以泪水和硝烟大写的岁月尽管走过了70多年峥嵘岁月,仍让人从内心深处那种博大、那种厚重、那种凄怆,每每想起仍让人双眸潮湿。

战争中的女性价值(战争中的女性之美)(1)

作者:晨曦、军旅作家、诗人、编辑。1981年入伍,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经济出版社、中国文化出版社等出版发表文学及影视作品二百余万字。诗歌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文艺报、青年文学、当代、收获、山东文学、北京文学、星星、诗刊、人民武警报、中国作家等报刊,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青年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日照)中国散文季优秀作品奖等全国、省市优秀作品奖30多次。

通联:济南市玉函路71号武警干休所4号楼1单元202室

邮编:250002 邮箱:WHX00007@163 联系人:王洪曦 电话:13954168013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