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轰炸机(搞笑意大利轰炸大不列颠)

虽然距今已经过去了70多年,发生在1940年的不列颠空战仍然以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和强烈的戏剧性而在许多人心目中历久弥新。至于说到这场空中 战役的“戏剧性”,德国空军大举进攻的“鹰”日、英国皇家空军对德国“鹰群”的抗击、以及一部名叫《伦敦上空的鹰》的电影,都可谓标志性的符号。不过鲜人 为知的是,在以“鹰”为主角的不列颠之战期间,还出现过一群另类的身影,它们来自意大利,被称作……“孔雀”。

意大利轰炸机(搞笑意大利轰炸大不列颠)(1)

独裁者的提议

1940年6月18日,墨索里尼赶赴慕尼黑参与商讨法国停战的事宜,在会议间隙,他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个热情的建议:调派意大利空军参加即将到来的对英国的作战!

德国独裁者对此有些举棋不定,因为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是明摆着的。从仓促对英法两国宣战到现在的差不多一周时间里,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意军却拿几个法国师没办法。但是,如果德意两国空军联手出现在英国上空,此举的政治影响和宣传价值将是无与伦比的,想到这一点后,希特勒表示欣然接受。

意大利独裁者并非心血来潮,他有他的现实考虑。在意大利和英国进入交战状态两天后也就是6月12日,英国空军就派出36架“惠特利”轰炸机以 长途飞行的姿态奔袭位于热那亚和都灵两地的飞机制造厂,当然由于天气原因,最终只有13架飞机飞抵目标上空,但是这些飞机投下的炸弹已经在意大利民众中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

就在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广场对此发表“将痛扁英国佬”的演说后,6月15日,居然又有另一群“威灵顿”轰炸机空袭了热那亚的工厂区。毫无疑问,这让国民士气和墨索里尼作为“领袖”的威望进一步大受打击。在这种急需扳回一分的时刻,派空军攻打英国本土当然是一个“妙招”。

两位独裁者达成了一致,两国空军的态度倒也高度统一,那就是:都很不高兴。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对接纳意大利同行毫无兴趣,他觉得意大利飞机过时、飞行员缺乏对强敌作战的经验,总之他担心他们“反而会成为我的空军的负担”。他的部下、第2航空队司令凯塞林元帅也有同感,当他在8月初被告知应立即做好迎接意大利人的准备时,便直截了当地对参谋们说:“这能有什么用呢,纯粹就是装装样子!”

进驻比利时

和德国空军的冷淡相对应,意大利空军司令部对于派出空中远征军也极不热心,他们在北非和东非对付英军都已显得很吃力,遑论还要再从那里削弱力量呢。但是“领袖”的意志是不可违抗的,墨索里尼不仅要求空军保障人员物资,而且还要优先调动精锐兵力。

结果,确定将派赴对英作战的包括3个联队和1个独立中队,统编为“意大利航空军”(CAI)。其中,第13和第43轰炸机联队分别拥有38架和37架BR.20M轰炸机;第56战斗机联队下辖第18和第20大队,分别有50架CR.42战斗机和48架G.50战斗机;第172独立侦察机中队有5架Z.1007bis侦察机。这样整个“航空军”计有15个飞行中队,共约200架作战飞机(包括备用机),看上去是一支颇为不俗的力量。

意大利轰炸机(搞笑意大利轰炸大不列颠)(2)

虽然编制表确定得挺早,但是接下来的各项准备时间却大大“超支”,“航空军”的指挥体系到9月10日才算正式编成,而装备物资到位还要拖得更 迟。受命执掌指挥权的是里诺·科索·福吉埃将军,此人曾经是一个有名的特技飞行员,作为参谋部军官时也以高效著称,但是他从未带领任何一支航空部队打过任何一场仗。

总指挥到位后,“航空军”总算能迈出第一步:向德国空军第2航空队司令部派出一个联络小组。经过几位会说德语的意大利人的沟通,德国人将分布在比利时境内的4个基地指派给了“航空军”,并且承诺提供燃料、帐篷和食物等。接下来,运输机先行将参谋部人员和一些小型设备运往比利时,而炸弹、子弹等大宗“耗材”由于无法和德军匹配通用,只好由火车运送。

9月22日,“航空军”的飞机转场行动开始。战斗机群从罗马出发,按计划是分别经停慕尼黑和法兰克福等地然后赴比利时,但离奇的是这些飞机在途中一停再停,直到10月22日才在比利时聚齐。在被问及为何耗时一个月才能够“飞到”时,意大利人声称原因是“积雨云或者大雾”。

相比之下,轰炸机群倒是后发而先至,它们于9月25日从皮亚琴察机场出发,飞越阿尔卑斯山后经停法兰克福再往比利时,快到目的地时,这些飞机遭受到浓密云层和糟糕导航的双重困扰,结果在迫降时付出了1架被毁、2架重创的代价。

与其说是资产,不如说是债务

终于到达比利时的意大利人各寻归宿,第13联队入驻梅尔斯博洛、第43联队驻扎在谢夫雷斯、第18大队去了马德格姆、第20大队以乌塞尔为 家。要做的第一步,自然是和同地区的德国空军协同,在此过程中,语言和作业程序都迥异的意大利人没少吃苦头,另外,习惯生活在托斯卡纳艳阳下的意大利飞行 员对于西北欧地区的深秋天气,同样极不适应。

另一方面,德国人对盟友所持的负面观点也没有变化,在看到“航空军”的装备后就更是如此。

意大利轰炸机(搞笑意大利轰炸大不列颠)(3)

CR.42战斗机号称“猎鹰”,但这种1939年入役的双翼战斗机最高时速仅为430千米,标准武装只是2挺12.7毫米机枪。它们即将面对的是英国的两种单翼机:“喷火”的时速可达571千米,机上配备8挺7.7毫米机枪;“飓风”的时速为550千米,武装同样是8挺机枪。相形之下,“猎鹰”更有可能沦为“猎物”。

被称作“箭”的G.50虽然是看起来更先进一些的单翼机,但它的入役时间还要早于CR.42,而且其动力和武装同“猎鹰”并无二致,虽然速度和航程略有提升,整体性能依旧乏善可陈。更糟糕的是,抵达比利时的48架“箭”之中,居然只有3架配备了无线电!意大利飞行员对此发出的黑色幽默式抱怨 是:“马可尼毕竟是我们意大利人啊!”

配备两台发动机的BR.20“鹳”式曾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世界范围内的优秀轰炸机之一,但到了1940年,即便改进到了BR.20M型,也只是一种过时的玩意儿。它的载弹量和各项飞行指标都很平庸,而且它在英国上空将面对另一个大麻烦:机上缺乏防冰设备。操纵着上述飞机的,是按照墨索里尼的指令精挑细选出来的人,应该说这些机组成员是具有相对过硬的素质的,但是对于不列颠之战而言,他们却有一个明显的不足:所有人都没有受过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飞行的特别训练。

对于这支飞行部队的参战前景,德国空军元帅埃尔哈德·米尔希做出了准确的预判:“意大利特遣队对我们而言与其说是资产,不如说是债务。”

“一群会飞的孔雀”

不管怎样,“航空军”的第一次出击被定在了10月24日晚上,按照德国空军为其划定的从泰晤士河口到哈维奇之间的任务范围,福吉埃将军把目标圈定为英格兰东南部的费利斯托威和哈维奇。应该说这两个目标选得不错,费利斯托威是货运码头,哈维奇则是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皇家海军的基地之一。

意大利轰炸机(搞笑意大利轰炸大不列颠)(4)

两个轰炸机联队的驻地从当天下午起就好一派热闹景象,到了晚上,第13联队的12架和第43联队的6架BR.20M相继升空,向各自的目标飞 去。但是,夜间飞行对意大利飞行员实在是太陌生的事,以致第43联队的1架BR.20M在起飞20分钟后便一头撞上了一座教堂,飞机撞毁,机上6人全部身 亡。

而在继续前行的17架轰炸机中,最终只有10架飞机找到哈维奇并投了弹,归途中则有2架坠毁、1架在降落时受损。这次折损了多架飞机的处子出击的成果自然不值一提,而且当晚英军并没有任何拦截行动,不过意大利国内的报纸仍然大肆宣扬了“航空军”的首次“成功”。

福吉埃当然知道实情,在和德军方面沟通后,他放弃了“安全系数较高”的夜袭,而改回到意大利飞行员所熟悉的日间作业。29日下午,15架 BR.20M在39架CR.42和34架G.50的护卫下大举进袭英国港城拉姆斯盖特,虽然中途有3架轰炸机因故障相继飞返,不过剩下的飞机成功飞抵目标上空。

12架BR.20M采取低空飞行,并且构成罕见的翼尖几乎相接的紧密编队,这种编队方式以及意大利飞机的独特外形,一度让地面上的英军高射炮手们有些犹豫。不过当他们判明来者身上涂着的深绿色和亮蓝色的迷彩“肯定不是友机”后便猛烈开火,一举击落了其中的5架。

本来,这次日间空袭是回到了意大利人熟悉的路子上,但却成了“航空军”的又一次挫败。一名《米兰新闻报》的记者在当天登机随行,在归来后却因 为受惊吓过度而无法撰写“捷报”。这次挫败几乎令BR.20M名声扫地,英国报纸讽刺它是“叮铛作响的铁皮罐头”,连为之护航的意大利战斗机飞行员都说它 简直像“橡木葡萄酒桶”。最生动的说法则来自拉姆斯盖特的英军炮手们,他们说,“那就象是一群会飞的孔雀。”

以这样的方式退出

轰炸机遭受挫败后,挽回荣誉的重任就落到了战斗机部队身上。11月1日,CR.42机群扫荡南英数座城市上空,出人意料地未遇敌机,因而得以 以“凯旋”姿态返航。到了11月8日,轮到22架G.50上阵,它们在英国南部海岸线巡航时遇上4架“喷火”,并且在短暂的缠斗过后令其中1架迫降,此战 让“航空军”的形象似乎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

意大利轰炸机(搞笑意大利轰炸大不列颠)(5)

可惜好景不长。意大利人计划在11日展开一次大行动以壮军威,但却注定又要倒霉。这是一个寒冷多云的日子,忙着出击准备的意大利人没有工夫去想这一天的特殊性:11月11日正是一战结束的纪念日,而在1918年的这一天,意大利可是战胜国中的一员。

出发时间到来时,10架BR.20M如期起飞,但是40多架担任护航的G.50却因为“天气原因”集体折返,只剩下42架CR.42伴随轰炸 机飞往哈维奇。这个机群在13点30分就被英国雷达捕捉到,英国空军第17和第257中队的30架“飓风”升空拦截,已经在空中的第46中队的“飓风”和 第41中队的“喷火”也奉命赶去支援。

正当意大利轰炸机飞在3 650米高度上接近目标时,它们就已经被第257中队发现了,这个“飓风”中队随即从意机编队右侧发起攻击,差不多同时到达的第46中队则从左侧进攻。第257中队很快就打下4架BR.20M,第46中队则把1架轰炸机打得发动机爆炸而坠海。意大利机组纷纷跳伞,其中有一位很倒霉,他的伞被勾在了飞机尾翼 上,结果被直接拖入了北海。

而就在护航的CR.42“猎鹰”打算有所作为的时候,第41中队的“喷火”迎面拦了上来,尽管意大利飞行员们竭力想把自己飞机的灵活性发挥到极致,却也实在不是“喷火”的对手。这场双翼机对单翼机的决斗,看上去就像是身处两个不同时代的飞机穿越时空碰到了一起。

士官皮埃特罗·萨尔瓦多里驾着他的CR.42参战不久即被击中,他绝望地发现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熄火,然后找地方迫降。他向一处平坦的沙滩降 低高度,但是这架“猎鹰”刚一触地就机鼻插地、机尾高高指向了天空。萨尔瓦多里被赶来的英国国民卫队俘虏,这位意大利飞行员的二战就此结束。不过他倒是乐 在其中,他说道:“我已经受够了,我很高兴能以这样的方式退出!”

黯然离场

11月11日下午的交手,是“意大利航空军”所参与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空战。英国皇家空军宣布此战击落9架轰炸机和5架战斗机,击伤1架轰炸机 和7架战斗机,本方仅有2架“飓风”受损。意大利人针锋相对地宣称击落了9架英国飞机。当然,双方发布的战果都不无“水分”,但是考虑到有多架意大利飞机 在带伤迫降时发生事故这一因素,英国方面的数字和实际情况是相当接近的,而意大利发言人则只好算是“水军”了。

意大利轰炸机(搞笑意大利轰炸大不列颠)(6)

而在意大利的空中远征军再遭挫败仅仅几小时之后,11日夜里,停泊在塔兰托军港内的意大利军舰便遭到了英国飞机毁灭性的打击,是为“奇袭塔兰托”。后来,在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评价时,英国首相邱吉尔风趣地说道,“或许这些飞机早点被部署到塔兰托去还能更管用一些。”

在这天的重创之后,意大利人的士气显著低落,此后到12月间,他们虽然仍零星执行了一些出击,但只是新增若干伤亡而已。更令人不堪的是,尽管 从10月底便开始在不列颠上空流血流汗,但他们的存在竟然都没能引起外界的足够重视!一篇发表在12月号《时代》周刊上的全面介绍不列颠之战的长文中,只 是提到了这样一句:“有一个意大利空中分队可能参与了不列颠之战。”

确实没有必要再捱下去了。“航空军”的大部于1941年1月3日开始返回意大利——巴尔干和北非战场还等着他们呢。站完最后一班岗的是装备G.50的第20大队,它们在4月16日被调往北非战场。

在第20大队离开比利时前3天,一位名叫朗凯利的飞行员从乌塞尔基地升空执行例行巡航,结果发动机空中停转而导致坠机,朗凯利由是成为“航空军”的最后一名阵亡者。

至于那位“高兴”地退出战场的萨尔瓦多里,他在英国的战俘营里度过了这场战争随后的时光,获释回国后仍在意大利空军中服役,于1953年4月 死于一次飞行事故。而他驾驶过的那架头着地的CR.42座机,则比他本人存在得长久得多:它至今仍是位于亨顿的英国皇家空军博物馆内的一件重要藏品,充当着那支湮没的空中远征军失败的孤证。

瞭望智库是新华社旗下离中南海最近,集政策,经济趋势判断和军情分析的智库。请搜索瞭望智库官方微信公号:瞭望智库,或(zhczyj)→长摁1秒复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