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雷锋的事迹以及他个人资料(生前连长虞仁昌回忆)

“几十年来,我一直认为我这一辈子,先苦后甜,是幸运的。特别是我成为雷锋生前的连长,成了雷锋事迹的主要见证人,既亲自参加了对雷锋的培养教育,又受到了雷锋精神的熏陶与鼓舞。永远抛不开的雷锋情结将伴随着我的一生,直至生命的终点……”

12月18日雷锋诞辰80周年前夕,记者又一次来到位于杨浦区的虞仁昌家中走访看望,聆听92岁高龄的他回忆当年与雷锋“同吃一锅饭,同住一幢房”的美好时光。

小个子雷锋,总是面带微笑,非常可爱

虞仁昌1949年从浙江东阳入伍,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雷锋是他亲自从新兵连接回连队的,后来又被任命为班长。1962年8月15日上午10时许,雷锋发生意外,他抱着赶往医院抢救,途中雷锋不幸去世。整整2年8个月,他与雷锋相处在一起。

“那是1960年的1月19日,当时还是副连长的我,在新兵连第一次听到了雷锋的名字。新兵分配下连队前,雷锋作为新兵代表发言。个子矮,但精神饱满,有一张春天般的灿烂笑脸。”虞仁昌聊起雷锋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

“雷锋是一位非常可爱的年轻人,总是面带微笑,深受战友喜爱,就像一个为大家带来温暖的‘小太阳’。这么多年我遇到过很多好人,但我觉得最好的好人还是雷锋。”

在与雷锋的相处中,虞仁昌印象深刻的是雷锋热爱党,对党的感情非常浓厚。雷锋从小就是个苦孩子,不到7岁就成了孤儿。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吃了很多苦头,为了生存,他要过饭,也放过猪。

经历过艰苦的生活,雷锋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虞仁昌感慨地说,雷锋曾在日记里写道,“我有向党说不完的话,感不尽的恩,表不完为党终身奋斗的决心。”“亲爱的党,我永远的母亲,我要永远做您忠实的儿子,为实现共产主义,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直至生命。”

雷锋聪明,勤快,好学。虞仁昌回忆说:当兵时,雷锋带着一只26寸的皮箱,里面放了很多书。雷锋喜欢读书,毛主席著作、古典小说、英雄传记都是他的最爱。每天睡前,他的衣服脱得最快,钻进被窝翻个身就拿起书来看,别人聊天他看书,熄灯号一响,已经看了好几页。日积月累,他的文笔非常不错。雷锋在学习上还有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有一次,雷锋遇到问题弄不明白,就去问教员。教员说:“都讲了好几遍了,你怎么还不懂?”雷锋说:“我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是雷锋做人处事的宝贵之处。”在虞仁昌的记忆中,雷锋帮助了很多人。有一次,雷锋到安东参加体育运动会。坐火车回连队时在车站遇到了一位大婶,她要从山东坐车到吉林,可是把车票弄丢了,又因为丈夫生病治疗需要医药费,手头没有多余的钱购买车票。了解到大婶的难处,雷锋当即花了6.4元为她购买车票,并把她送上车。

虞仁昌说,其实这张车票的价格已经超过了战士当时每月6元的津贴费了。生活中雷锋对自己挺“抠门”的,可当别人遇到难处时,他都非常愿意帮忙,很“大方”。

关于雷锋的事迹以及他个人资料(生前连长虞仁昌回忆)(1)

在雷锋心里,唯有集体的分量最重

虞仁昌清晰地记得,把雷锋从新兵连接回不久,就发现他是个关心集体,诲人不倦的好兵。当时,连队正掀起学文化热潮,开了初小班,高小班和初中班,但文化教员缺乏。在家乡和鞍钢有过执教经历的雷锋便主动报名担任兼职小教员,负责高小班。后来,他又担任了技术学习小组长和俱乐部学习委员。白天参加正常的学习训练,业余时间忙着给大家读报、教歌,备课、批改作业,一点也不觉得累,整天乐呵呵的,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虞仁昌回忆说:作为一个运输连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做到技术精,车况好。为做到这一点,雷锋处处为连队着想,把自己在钻研驾驶技术和实际驾驶中积蓄的实用经验分享给其他战友。比如,他摸索的节油窍门,总结的“十快九出事,安全是最大节约”等经验体会。还有,他在一张32开大的纸上,像儿童画似的用各种形象符号,由前至后将行车路线绘制出来,并用文字标明各种地形地貌,使大家出车时对行程和路况一目了然。

最让虞仁昌铭记在心的是,雷锋牺牲前还在关心着连队的事:那是1962年8月15日上午,雷锋出车回来,到连部向他报告。虞仁昌问他拉了什么东西回来,他说是旧棉衣,并报告:连长同志,我的车已到了保养时间了,车况也不好。张副处长讲洪水期非常忙,车子不够用,请连长尽快安排保养。

虞仁昌让雷锋抓紧回去休息,车子他来安排。雷锋又面带笑容地说:连长同志,我提个建议,修理所车子多要排队,为争取时间,我的车不要送到修理所了,让连里修理班自己干,重要零件可请修理所加工。

“我说,你的建议很好,我会安排的,你先去休息吧。”虞仁昌泣不成声,“想不到雷锋向我敬了礼,出去不到10分钟就出事了……”

遇事想雷锋,最能勉自己

1963年2月,虞仁昌确定转业离开部队回浙江老家,再次来到雷锋墓前祭拜并拍照留念。

在照片的背面,他写了一首怀念雷锋的诗,其中“遇事想雷锋,最能勉自己”成为他几十年来的座右铭。当时,神州大地轰轰烈烈地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连长”的称呼完全可以当作谋取好职位的金字招牌。可当军地双方组织征询对工作安排的要求时,他这样表态:我永远不会将“雷锋连长”的荣誉作为索取好处的资本,不管在什么岗位我都会学习雷锋、宣传雷锋……

脱了军装的虞仁昌从基层岗位做起,在大山里勤奋工作几十年。这期间尽管学雷锋活动历经风雨,雷锋的形象在一些错误思潮中几度被扭曲,但虞仁昌认定“战友雷锋是好人,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1988年离休后,他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向人们讲述自己的好战友雷锋。他还积极推动、呼吁成立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分会。

十多年前,虞仁昌来到住在上海的儿子家中养老,又应邀担任“民间雷锋精神宣讲团”团长。他不顾年事已高,利用一切机会来到校园,军营,社区,介绍战友雷锋,宣讲雷锋精神,让更多的人知晓一个真实的雷锋。

关于雷锋的事迹以及他个人资料(生前连长虞仁昌回忆)(2)

说到这里,几十年来一直陪着虞仁昌宣传雷锋的老伴吴唐香插话,心痛地说:“你不要看他一讲起雷锋就神采飞扬、中气十足,可讲完后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有时好久也缓不过劲来。”吴唐香说,虞仁昌十多年前被检查出肺癌,接受手术治疗后也未停下宣讲雷锋精神的工作。去年他91岁了,仍坚持外出作了20多场宣讲,最多的时候家里一天要接待9批学雷锋志愿者……

“雷锋精神就是我们的家训”

关于雷锋的事迹以及他个人资料(生前连长虞仁昌回忆)(3)

“雷锋离开我们58年了,时代和社会发生了巨变,雷锋精神在当下还有意义吗?”有人曾这样问。

“当然有!”虞仁昌的回答坚定有力:“雷锋的善良和懂得感恩,放到任何一个年代都令人感动。”“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座道德丰碑。我是雷锋的战友、连长,是雷锋成长的见证人。这么多年我耳闻目睹,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是信雷锋,爱雷锋,学雷锋的。我的最大愿望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得到更好地弘扬和传承……”

多年来,虞仁昌收集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雷锋资料。雷锋生前200多张黑白照片和几十年来的一封封读者来信,是老人这辈子最宝贵的财富。他还写了十几万字的雷锋事迹讲稿。他在东阳的老家建了简易的雷锋纪念馆。

“我们家有3个人见过雷锋,除了我和妻子,还有大儿子。当时大儿子还是个咿呀学语的孩子,雷锋抱过他。

虞仁昌有4个儿子,他们都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虞仁昌常叮嘱儿子:“你们要学习雷锋叔叔,认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你们行得正坐得直,我出去跟人家讲雷锋就讲得响,否则我连门都不好意思迈出去。”

尽管儿子都有了出息,逢年过节的时候,虞仁昌仍然会用雷锋的故事给他们上课。他说:“雷锋精神就是我们虞家的家训。”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来源:作者:窦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