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李世民被逼签下渭水之盟(唐朝的城下之盟)

大唐帝国往事:唐朝的城下之盟,李世民赢了面子,输了里子

泊爵先生按:许多年后,已沦为阶下囚的颉利可汗由于住不惯长安的房屋,只好经常在院子里搭帐篷居住。阶下囚的日子并不好过,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这个五大三粗的突厥汉子不禁潸然泪下。或许他会经常想起和李世民的渭水之盟,因为那是他最后的荣光……

正文:

唐朝立国之初,正是东突厥最强大之时。

此时突厥的首领为始毕可汗,也就是启民可汗的儿子(参考我前篇文章)。当时的东突厥兵力强盛,控弦之士百万,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国都臣服于突厥,中原割据势力中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等人也都向突厥称臣。

离强合弱这一套不光中原王朝会用,突厥人也会用。

隋末唐初这段时间,突厥对中原王朝的策略是多方培植割据势力,看哪个有强大起来的势头了,就打一打,力求保持割据势力的力量均衡,保证任何一方势力都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然后鼓动他们相互打来打去,自己从中渔利。

此时始毕可汗面临的国际形势跟他的前辈周末隋初的木杆可汗差不多,连采取的策略几乎都是木杆可汗的翻版。

唐朝时李世民被逼签下渭水之盟(唐朝的城下之盟)(1)

西方油画中的突厥士兵

面对强大的突厥,隋朝有长孙晟,唐朝有个比长孙晟更狠的,他的名字叫李世民。长孙晟更多的靠的是计策,而李世民则是用武力硬刚。所以隋朝只能控制住突厥,而唐朝则一举灭了突厥。

始毕可汗从他父亲启民可汗手里刚刚继承东突厥的时候,对隋朝还算尊敬,逢年过节问候问候,上上贡,双方关系还算融洽。

在隋大业十一年(615年)的时候,隋突关系突然恶化,这源于隋朝的作死。

此时始毕可汗已经继位六年,东突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强大。隋朝害怕再任由其发展下去,东突厥有一天会变得难以控制,于是又想起了长孙晟的那一套分化瓦解外加反间计的策略。

只可惜,此时的突厥已不是原来的那个傻乎乎的让人耍来耍去的突厥,而这次反间计的总导演裴矩也不是聪明睿智的长孙晟。

剧本还是那个剧本,但导演和演员都换了,最后剧情的发展完全背离了导演的初衷。

裴矩建议拉拢扶植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用来分化瓦解突厥的力量。隋炀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使者封叱吉设为南面可汗,并打算把宗室女嫁给他。出乎意料的是,叱吉设不敢接受册封,分化瓦解策略宣告失败。

一计不成,裴矩再献一计。

突厥的大臣史蜀胡悉善于谋略,很受始毕可汗的宠信。裴矩诈称与史蜀胡悉做买卖,把他诱骗到马邑杀掉,然后派使者向始毕可汗宣布诏命说:“史蜀胡悉背叛可汗来投降,我已经帮您将他处死了。”

但是,始毕可汗很快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可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立竿见影的后果是,突厥宣布与隋朝绝交,不再向隋朝纳贡。

更严重的后果还在后面。

农历八月是北方风景正好的时候,这个时候天气凉爽,阳光充足,天空洁净的像一块蓝宝石。白桦树、胡杨树的叶子开始变黄,大片的胡杨林像波浪翻滚的黄色海洋。秋风萧瑟,衰草连天。如果运气好,还能看到八月飞雪的胡天盛景。

每年的农历八月,总是北方旅游业最火爆的季节,青海、新疆、内蒙、甘肃等省份是众多文艺青年追捧的旅游目的地。

有可靠的资料证明,隋炀帝也是文艺青年。

《全隋诗》收录了他四十多首诗,有几首写的确实不错。空口无凭,举例介绍两首,大家可以欣赏欣赏。其一《失题》: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其二《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怎么样?您是不是没有想到,那个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亡国之君竟然能做出这么意境开阔、意象鲜明、充满情趣的诗作?

正是北方好风景,文艺青年隋炀帝当然不会错过。

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隋炀帝去塞外巡游。此时的隋炀帝并没有住在长安和洛阳,而是在太原的汾阳宫,他在那座宫殿里已经避暑三个月了。华丽的车驾从太原出发,一路向北方驶去。正沉浸在塞外美景带来的愉悦心情中的隋炀帝不知道,危险正悄悄逼近。

始毕可汗在草原上集结了十万骑兵,打算偷袭皇上的车驾。

和亲嫁到突厥的义成公主知道了始毕可汗的行动计划之后,赶忙派心腹去给隋炀帝送去了情报。隋炀帝害怕了,赶快躲进了雁门关。

但是,为时已晚。

突厥骑兵卷起漫天烟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南下,一路攻城略地,很快就攻下了雁门郡下辖的三十九座城池,仅剩雁门、淳县两座城池还没有攻下来。火烧眉毛了,突厥的箭都能射到隋炀帝眼前了。隋炀帝吓得抱着七岁的小儿子大哭,眼睛都哭肿了。

唐朝时李世民被逼签下渭水之盟(唐朝的城下之盟)(2)

隋炀帝

隋朝的大臣们看到自己曾经心爱过的男人竟然像孩子一样无助,大家都七嘴八舌的出主意。内史侍郎萧瑀提了两个靠谱的建议:一、托义成公主吹一吹枕头风。二、号召各地兵马北上勤王。

后来,两个建议都奏效了。

义成公主派心腹给始毕可汗提供一条假情报,说北方有紧急的情况出现,自家的老窝有可能被端。这时,各地的勤王军队已经到了忻口,始毕可汗没有必胜的把握,只好退兵了。

在漫山遍野的勤王军队里,十六岁的李世民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他给屯卫将军云定兴提了一个建议:敌众我寡,不宜正面相抗。我们可以设疑兵,白天派一部分人举着旗子分散于数十里的路上,夜晚敲锣打鼓,让始毕以为我们兵力众多,他们必定望风而逃。

我们不能说始毕可汗退兵完全是李世民的功劳,甚至都无法判断李世民的这条计策对解围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条计策已经充分表现出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胆略和见识超群。如果始毕可汗知道,日后突厥汗国将被眼前这个十六岁的少年一举攻灭的时候,估计他就算拼光十万兵马也会把李世民杀掉。

但是,历史不能假设。

唐朝时李世民被逼签下渭水之盟(唐朝的城下之盟)(3)

影视作品中的少年李世民

虽然雁门之围已解,但是隋朝的大臣们仍然高兴不起来,因为此时的大隋朝已经风雨飘摇,农民起义如瘟疫一样遍布神州大地,各处地主武装也蠢蠢欲动。

义宁元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一年之后,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

唐朝立国之初,政权并不稳固,各地割据势力还在与唐朝争夺隋朝的政治遗产。唐朝统治集团认为,非常有必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

这个时候的唐朝选择向突厥认怂,每当有军事冲突的时候,唐朝都是选择破财消灾,送钱了事。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李渊于晋阳起兵的时候,突厥还象征性的派了几百名士兵帮助李渊,同时还送了大量的马匹。

其实突厥人这样做并不是真的支持李渊,道理很简单,中原的割据势力越多,形势越乱,对突厥就越有利。但是,突厥人并不是一味的支持,时不时的还要敲打敲打,提醒唐朝谁才是东亚的老大。

武德二年(619年),始毕可汗率军渡黄河到达夏州(今陕西靖边),派兵协助刘武周,兵锋直指唐朝的龙兴之地太原。

对于这次入侵,唐朝还是老套路,破财消灾。

李渊派右武候将军高静携带大量钱财出使突厥,希望突厥能够看在钱的面子上退兵了事。高静走到丰州的时候,始毕可汗突然死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高静停下不走了。新继位的突厥处罗可汗觉得受到了侮辱,大怒,扬言要继续进兵。高静不得不再次携带钱财出使突厥,收到了钱的处罗可汗终于退兵了。

但是处罗可汗命薄福浅,估计连唐朝的钱都没有暖热的时候,他就一命归阴。继位的是他的弟弟,称颉利可汗,这个人将成为唐朝的大敌。

武德三年(620年)九月,颉利可汗率军攻凉州,唐朝再次送钱。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朝的凉州是一个集战争的残酷性与文学的典雅性于一身的充满血色浪漫的地名。仅仅以《凉州词》命名的唐诗就有好几首,最著名的有两首,一首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一首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武德二年到武德七年,东突厥在唐突边境骚扰不断,但是突厥人进攻的目的并不是想灭了唐朝,而是炫耀一下武力,抢点东西,勒索点财物,见好就收。

无数事实证明,无论是爱情还是友谊,靠钱来维系的关系都无法长久。两国之间的和平也遵循同样的道理。要钱的总是贪得无厌,出钱的总想翻身当家做主,这一点,唐朝明白,突厥也明白。

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平定了刘黑闼,刘武周、王世充也统统败北,唐朝已经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唐朝人终于站起来了,突厥人不想唐朝这么愉快的站着,觉得有必要教训教训这个小兄弟,再不教训就要上房揭瓦了。

武德七年(624年)三月二十七日,突厥入寇原州(今宁夏固原)。从这一天开始,突厥骑兵像草原上刮来的一阵旋风,在唐帝国的北方肆虐。朔州(今山西朔州)、陇州(今陕西宝鸡陇县)、忻州(今山西忻州)、并州(今山西太原)、绥州(今陕西绥德)、豳(bin)州(今陕西彬县),相继受到突厥的侵扰。对地理感兴趣的朋友可能看得出来,此时的突厥几乎已经打到长安的大门口了。

豳州在今陕西的彬县,隶属于咸阳市,距西安150公里左右,突厥骑兵一个冲锋就能到达长安城下。在突厥大兵压境的形势下,整个长安城人心惶惶。

这个时候,有人向李渊建议,一把火把长安城烧了,迁都到襄阳或者邓州,突厥人什么都抢不到,自然也就退兵了。这条建议的支持者还很多,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宰相裴寂都赞成这个建议。

这个战术其实很毒辣,世界上两个最著名的战争狂人都栽到了这条战术上。这两个人一个叫拿破仑,一个叫希特勒。这个战术名字叫做坚壁清野,就是毁掉所有的战略补给,让敌人以战养战的战略无法施展。敌人最终会因为战线太长,补给跟不上,逐渐会被拖垮。把这条战术用到登峰造极的是俄国人,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栽在了俄国。

但是,这个战术并不是对所有军队都适用。

世界上貌似有一条心照不宣的潜规则,那就是千万不要去俄国本土去打仗,否则就是作死。

但是,很多事情都有例外,两个西方的战争狂人栽到了俄国,但是有一个东方的战争狂人却成功的征服了俄国。他叫拔都,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公元1236年,拔都和速不台率15万蒙古大军越过乌拉尔山,开始西征。蒙古军队用了六年时间,基本征服了整个俄罗斯地区。拔都以伏尔加河为中心,定都撒莱,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金帐汗国。

我其实非常想知道,无论是单兵素养还是战术战法都和蒙古军队极度相似的突厥人面对坚壁清野战术的时候会成为拔都还是成为拿破仑?但是,大唐帝国没有给我这个机会,因为他们有李世民。

李世民极力反对迁都,并立下军令状,说“不出十年,必平漠北”。

既然李世民夸下了海口,李渊自然就派了李世民去抗击突厥。

看来,谁提建议谁干活这种神逻辑,唐朝就有了。

武德七年(624年)八月十二日,颉利可汗与李世民对峙于豳州五陇坂。

五陇坂对峙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戏剧性。

当时已经连续阴雨了数天,当天大雨如注,豆大的雨滴砸的人睁不开眼,突厥和唐朝陈兵于大河两岸。

唐朝时李世民被逼签下渭水之盟(唐朝的城下之盟)(4)

大雨中的唐军

唐朝领兵大将是李世民和李元吉,突厥将领是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

这里我们有必要交代一下,颉利和突利并不是人名,您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官职名。在这个突利可汗之前,突厥也有人称突利可汗,这两个突利可汗并不是同一个人。

这个突利可汗是颉利可汗的侄子,始毕可汗的儿子。始毕可汗死后,弟弟处罗可汗继位。处罗可汗在位一年就死了,死后弟弟颉利可汗继位,封始毕可汗的儿子什钵苾为突利可汗。

李世民单骑向前,指责颉利可汗撕毁突厥和唐朝的盟约,并约颉利可汗单挑。

颉利可汗不知道李世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笑而不答。

李世民再次向前催马走了几步,派人指责突利可汗不应该背弃盟约,断了香火之情。

突利可汗也不回应。

李世民再次向前催马,做出渡河的姿态。

颉利可汗诧异李世民竟有如此胆量,再加上他听到了李世民和突利的香火之说,担心唐军与突利可汗暗中勾结,于是高声对李世民说:“秦王您不要渡河,我没有其他的意思,这次来只是想和您重申盟约而已。”

说完之后,颉利可汗就带兵向后稍微退却。

这次五陇坂对峙之前,突厥乘着战胜之利在士气上占优,唐军在心理上有些害怕突厥。李世民知道,颉利可汗并没有真正退兵,必须一鼓作气吓退突厥,不能给其反应的机会。

为了鼓舞士气,李世民在倾盆大雨中给唐军做了一次战前动员,他说:“突厥人之所以厉害,靠的是弓矢之利,现在大雨连绵,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对突厥来说犹如飞鸟折翼。我们住房屋,吃熟食,刀槊犀利,又以逸待劳,如果现在不趁势追击,更待何时?”

做完战前动员之后,李世民率领唐军在漫天大雨之中趁夜向前推进,突厥大惊。

颉利可汗想要和唐军开战,突利可汗表示反对。

内部意见不统一,这仗就没得打。

颉利可汗只好派使者去见李世民,请求和亲,李世民同意了。突利可汗也请求和李世民结为兄弟,李世民以恩义安抚他,结盟而去。

这次突厥入寇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武德七年的这次突厥入侵通常被看做事唐突战争的开始,虽然李世民用过人的胆略和智谋吓退了突厥,但是双方都知道,彼此都是对方最大的敌人,战争不可避免。

此后,东突厥和唐朝在关中、陇右等地出现多次交锋,双方互有胜负,但总体无关痛痒,直到武德九年。

这一年,大唐帝国的政坛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件大事改变了整个唐朝甚至是中国的历史。这件大事就是玄武门之变,在事变中李世民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一时间,长安城血流成河、杀声震天。

残酷的权力交接造成了大唐帝国政坛的短暂动荡,这些事情被颉利可汗看在了眼里。

趁他病,要他命。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十八日,突厥大军突然出现在长安城以北的高陵、泾阳一带,同时陇州、原州、泾州、岐州也出现了大批的突厥骑兵。这次突厥人玩狠的了,这种气势明摆着想要一举灭了唐朝。

大兵压境之下,李世民寝食难安。他连续召开军事会议商讨退敌策略,并号召各地军马进京勤王。

突厥人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到了长安近郊。突厥骑兵在畿辅之地大肆烧杀掠抢,京师城外的紧急军事情报像雪片一样落在李世民的御案之上。

八月二十九日,李世民带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轻骑出城,在渭水之畔和颉利可汗隔河相望。李世民的胆略和勇气对突厥人形成了极大的震慑力,他们看到李世民之后纷纷下跪。李世民斥责颉利可汗背弃盟约,先在道义上占了上风。这时,各地勤王部队也相继到了长安郊外。放眼望去,唐军红旗翻卷,甲胄盈野,气势夺人。

颉利可汗已然胆怯,派使者求和,李世民同意了。

第二天,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便桥之上相见,杀白马盟誓。

之后,突厥退兵。

唐朝时李世民被逼签下渭水之盟(唐朝的城下之盟)(5)

唐朝军队

这是一次极为凶险的武装冲突,差点改变了唐朝的国运。这次唐突战争,史书上对李世民的智勇谋略进行了大肆渲染,但是,无论怎样粉饰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其实这是一次城下之盟。只不过,比起宋朝的“澶渊之盟”,这次的城下之盟写的比较含蓄。其实,内容上却差不多。

澶渊之盟的核心内容有两点:双方约为兄弟,宋朝送给辽岁币。

唐朝和突厥的城下之盟之前,双方早已经约为兄弟了。这次,唐朝同样送了大量的钱财给突厥,据记载是“空府库”。

同样是送钱,不同的是唐朝是一次性付清,而宋朝则是每年都要付十万两白银和二十万匹绢,您可以把这种方法看作是类似于公积金贷款的等额本息法,只不过是无限期的。

同样是城下之盟,唐朝比宋朝更有面子一些,因为突厥从唐朝得到了大量的钱财之后,象征性的回了礼,从表面上看,双方貌似是平等互利的。

突厥退兵回去之后,派人送来马三千匹,羊一万只。但是,李世民没有要,只是要求突厥放还抢走的唐朝老百姓和被掳走的官员。

面子是有了,但是里子上的伤害无法忘怀。

这次城下之盟给李世民带来了深深的刺激。从此之后,唐朝开始厉兵秣马,打算报仇雪恨。面对着这个发起狠来连亲兄弟都杀的一代雄主,突厥人很快就尝到了国破家亡的滋味。

许多年后,已沦为阶下囚的颉利可汗由于住不惯长安的房屋,只好经常在院子里搭帐篷居住。阶下囚的日子并不好过,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这个五大三粗的突厥汉子不禁潸然泪下。或许他会经常想起和李世民的渭水之盟,因为那是他最后的荣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