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辨三岁孩子面瘫(揭秘2岁宝宝被)

看到可爱的小宝宝,许多人都会忍不住亲一口,尤其是面对家庭里的新成员,不论妈妈、爸爸或是其他长辈,都会情不自禁地亲吻小宝宝。但是你可知道,这很可能会使宝宝患上“亲吻病”。

怎样分辨三岁孩子面瘫(揭秘2岁宝宝被)(1)


案例

2014年11月,梅女士2岁的女儿被人亲了一下,当天晚上发起高烧,并且嘴巴变歪,面部表情突然瘫痪。

医生检查发现,宝宝得了“亲吻病”

该病由口咽分泌物经密切接触而感染病毒。


当然,案例不止这一件:

“2012年,一位也要出于疼爱,亲吻自家孙子,结果却导致孙子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死亡!

妈妈亲吻宝宝致手足口病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

爱孩子原本无可厚非,可是有时候有些爱,孩子真的承受不起,为了避免再次

出现这样的“死亡之吻”,各位家长们且“吻”且珍惜!



怎样分辨三岁孩子面瘫(揭秘2岁宝宝被)(2)

什么是"亲吻病"?

“亲吻病”即EB病毒感染,之所以被称为“亲吻病”,像父母亲吻儿童、口对口喂食等都会发生感染。因为该病由口咽分泌物经密切接触而感染病毒。

除了接吻外,该病最多见的传播途径还是人们平时近距离的交谈以及分享食物与细碎唾液在空中传播。


EB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冬为多。据了解,这种病的潜伏期在1~2周,起病急缓不一,症状呈多样性,如咽炎型、腺热型、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病情严重时,口腔粘膜还可能出现点状成簇性出血样小红点,甚至发展到牙龈,随后机体皮肤出现小红丘疹或靶心样丘疹。这种疾病具有自限性,一般会在10天左右自动痊愈。


以下10种情况下,千万别亲吻宝宝!!



1、出现水疱


妈妈如果在面部、唇角、眼睛、手足等部位,出现米粒大小的水疱,几个或十几个连在一片,并且伴有发热或局部淋巴结肿大,就应警惕是否感染“单纯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亲吻等方式传播,对成人危害并不十分严重,却可能对婴儿致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病毒感染,好发年龄在1~4岁,以出生后第二年为发病高峰。

怎样分辨三岁孩子面瘫(揭秘2岁宝宝被)(3)


2、浓妆淡抹


化妆品不少都含有铅、汞或其他化学物质,如果妈妈不卸妆就亲吻宝宝,或让宝宝亲吻妈妈,这些有害物质就会进入宝宝体内,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慢性铅中毒等病症。


美国就曾报道过婴儿因与母亲脸贴脸,误舔食了母亲脸上的粉脂,而发生铅中毒的病例。

3、伤风感冒


由于宝宝的抵抗力弱,免疫力差,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感冒病毒感染,甚而引发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症或合并脑炎、心肌炎,因此妈妈应对感冒病毒引起高度重视。

即使自己只是出现轻微感冒症状,比如轻微的头疼、咽痛,也应避免相互亲吻等亲昵之举。

怎样分辨三岁孩子面瘫(揭秘2岁宝宝被)(4)

4、口腔疾病


亲吻是直接的口唇接触,如果妈妈本身有口腔疾病,如牙龈炎、牙髓炎、龋齿等,口腔中就会有大量致病病菌存在,通过亲吻宝宝,这些病菌就会进入宝宝的口腔,引发宝宝的口腔疾病或其他并发症。


5、出现皮疹


麻疹患者是此病惟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能通过口腔飞沫传播。

而儿童本身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尤以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母子间的亲吻很容易传染此病。

怎样分辨三岁孩子面瘫(揭秘2岁宝宝被)(5)

6、拉肚子


拉肚子虽然是肠道传染病,但致病的细菌是通过口腔进入肠道的,因此带菌者的口腔也是传染源。

妈妈亲吻宝宝,或者给宝宝喂饭前,用舌头尝冷热等动作,都可能增加宝宝得痢疾的几率。


7、携带具传染性的肝炎病毒


如果妈妈是肝炎病人或肝炎病毒的携带者,亲吻宝宝是不够安全的。

甲肝的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和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而乙肝则通过注射、输血或血制品、密切接触、母婴等途径传染,乳汁、唾液、眼泪都是不安全因素。

怎样分辨三岁孩子面瘫(揭秘2岁宝宝被)(6)


8、流行性腮腺炎


这种病主要通过鼻咽部分泌物的飞沫等传播,传染性很强。

特别是对于抵抗力很弱的新生儿来说,如果大人唾液中存在腮腺炎病毒,都有可能通过唾液传染给孩子。


9、扁桃体炎


宝宝是扁桃体炎的好发人群。

这是因为1岁以下的宝宝扁桃体还没有发育完全。

而扁桃体炎患者的唾液中存在大量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当亲吻宝宝时就会把病菌传给宝宝致其发病。


怎样分辨三岁孩子面瘫(揭秘2岁宝宝被)(7)


10、流行性眼结膜炎


由于宝宝年幼,抵御疾病的能力差,很容易沾染上亲吻者正在患有的流行性眼结膜炎等疾病。

患者通过眼屎、眼泪及被这些病菌、病毒污染的手而传染给宝宝,也有可能通过亲吻的方式传染。

口腔里有几百种细菌,其中约5%可能会危害健康,亲吻可传染超过270种细菌。所以与宝宝亲密接触前,最好洗手、洗脸、刷牙、做好清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