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飞将王昌龄简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他是一代名将,流芳百世,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咏赞,可是却有人说他不过尔尔,其实大家都忽略他背后的那群人。

唐人有诗云: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龙城飞将王昌龄简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1)

卢纶算不上第一流的诗人,但他这首《塞下曲》却非常著名,几乎家喻户晓。诗中的将军射术高超,箭出石穿,数千年后仍可想见其英姿。

一、飞将军传奇

这位将军当然是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王昌龄的《出塞》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故后人又称李广为“龙城飞将”。李广历任边郡太守,长期战斗在抗击匈奴第一线,因其骁勇敢战,深为匈奴畏服,甚至“闻之……避之数岁”。

龙城飞将王昌龄简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2)

李广射石一事于史有载,非诗人夸饰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现实比文学作品更传奇。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能发力透石棱的惊世神箭,而且能征惯战智勇双全——

李广曾轻骑追击匈奴射雕者,途中遭遇数千匈奴骑兵。当时李广所部不过百人,显然寡不敌众,将士们无不惊骇急于逃命。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李广强自镇定,安抚部下的紧张情绪,随后大胆放弃戒备,以非战斗姿态暴露于敌军面前。匈奴疑惑,唯恐其中有诈不敢进攻,最后竟自行撤离,李广部得以脱险。

这场未进行的遭遇战,是后世或虚或实各种“空城计”之滥觞,充分显示了李广的优秀战斗素质。

瓦罐不离井边破,将军难免阵上亡,即便善战如李广,亦不免沙场失手。在抗击匈奴战争中,李广又一次遭遇优势敌人,不幸兵败被俘。李广佯装重伤昏迷,趁敌不备,突然跃起夺取良马弓箭逃走;匈奴数百骑追击,李广且战且走射杀对方多人,竟然死里逃生回归汉地。

正因为李广的漫长战斗生涯极具传奇色彩,他被后代文人墨客普遍喜爱,成为中国优秀军人象征。

二、屡战无功

就是这样一位杰出将领,戎马一生却不能达到武将人生巅峰——立功封侯,而这成了李广最大遗憾。

李广参与了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绝大部分战役,先后五次率军出征匈奴:

元光二年(西元前133年),李广率部随汉军主力于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设伏,不料消息走漏,匈奴察觉退走,全军无功而返。

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广出雁门(今山西省右玉县),遭遇匈奴大军兵败被俘,后寻机逃回,按律应治死罪,交赎金后被免职为平民。

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定襄(今山西省忻州市),没有碰到敌人,无功而返。

元狩二年(前121年),李广率四千骑出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县),不幸再次遭遇匈奴主力,友军张骞部失期没有及时赶到,李广部经过激战虽击退敌军,但部队伤亡殆尽,功过相抵不得封赏。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军大举出击匈奴,李广偏师分进,却因迷路没有及时赶到战场,大将军追究贻误战机责任,李广愤而自杀。

龙城飞将王昌龄简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3)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大名鼎鼎的飞将军,竟然从未在大规模作战中取得可观战绩!

有人说“李广无功缘数奇”。所谓“数奇”就是运气不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力固有尽时,老天爷不帮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尽管历次出师不利不都是李广的责任,但这不是偶尔一次两次,而是连续五次!命运已经给了他足够的机会,而他始终不能把握,这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三、轻佻之将

李广弓马娴熟武艺高强,这是他的长处,汉文帝甚至惋惜他生不逢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虽说“将在谋而不在勇”,但将领个人勇力对士气确有极大激励作用,尤其在秦汉时期,一员盖世猛将有时甚至可以决定一场战役走向。

问题是李广的定位并非冲锋陷阵的斗将。不管是镇守边郡的太守,还是后来统军出塞的将军,他都要为麾下将士负责。

以李广高光时刻追杀射雕者一战为例:虽然此役有惊无险,李广应对也非常冷静,但他身为太守,轻率放弃职守轻骑深入敌境,如果当时另有胡骑袭扰,无人统帅的上郡将士很可能惊慌失措,造成严重损失!

可见李广为将不够稳重,说他“轻佻”并不为过——这个“轻佻”不是道德评价,却危害极大,为人轻佻不过祸及自身,为将轻佻却要害死三军!

龙城飞将王昌龄简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4)

李广被俘一役也是他轻佻的体现:李广逃脱后“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这部分“余军”不可能是溃兵——这一战汉军以少敌多,打得非常惨烈,主帅被俘部队必定丧失建制完全崩溃,即便有少数人侥幸脱身,也无法自行编组,只能被友军收容,所以余军应该是后队。可见李广军分成相隔较远的前后两部,这种分散兵力的做法,显然不合用兵原则。只有一种解释:李广对远征作战的危险性缺乏认识,带上先锋军就出发,对后队放任不管。

这显然是一种轻率。身先士卒很好,但不能妨碍履行指挥责任,李广恰恰是没做好这一前提,他的骁勇善战只能是匹夫之勇。

四、治军简易

太史公记:李广出击匈奴“亦远斥候,未尝遇害”。所谓“斥候”,就是侦察兵,按说李广应该是重视战场侦察的。

“听其言观其行”,从实际表现看,李广未必善于运用侦察战术:

从追杀射雕者一战看,李广俘杀射雕者后,才忽然发现大队匈奴骑兵接近,显然他没有派人警戒,才会措手不及。

如果说那次因为兵少,无法布置周密的侦察警戒。那么在元光六年、元狩二年两次出塞,李广都统率着数以千计的大队骑兵,机动性与匈奴大致相当,本不至于轻易陷入遭遇战。塞外骑兵奔袭动静很大,数十里外就能看到扬起的烟尘,有经验的将领可以借此大致判断敌军规模。李广久历边塞不可能不懂,如果他在行军路上侦察得力,及早发现敌人,便可从容进退。

龙城飞将王昌龄简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5)

如果说匈奴提前设下埋伏,他们事先也要派出大量游骑吊着汉军,才能及时掌握李广行军路线,选择适当的伏击地点。显然李广既没有认真侦察前方敌情,也没有远出精骑强力遮断对方搜索幕,懵懵懂懂的撞入口袋阵。

就此看来,李广战前不重视侦察,临战无计划,单凭勇力打仗赌侥幸,根本不是合格将领!

五、台前幕后

且慢定论。

李广“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后来他还以庶人身份重新起用当救火队员,接替战败的名臣韩安国出任右北平太守。显然李广前期战功显赫,不可能都靠侥幸。

这一时期的战事规模固然不太大,却也不算很小,汉代是古典军国主义体制,全民皆兵,一郡拉出数千兵力并不困难。李广肯定打过多场数百上千规模的骑兵战,而且胜多败少。

难道说李广当太守时小心谨慎,统率大军就放飞自我任性胡来吗?

恐怕不是这样。

很多人觉得,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必然是出身草根。

其实不然。李广先祖是秦始皇大将李信,“广家世世受射”,可见李家是将门子弟。后来李广“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赎死罪需要一笔巨款——太史公就是拿不出不得不被切除某器官——李广“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也不是有钱的主,还得靠家族想办法,可见陇西李氏必为地方土豪。

将门传承又是边郡豪强,意味着陇西李氏拥有数量可观的部曲私兵,这些人从小和匈奴搏杀,战场经验丰富。将门子弟出仕时,家族通常会交给一定数量私兵,作为他们建功立业的基础。

李广早年作战就是以家族私兵为骨干掌握部队,他只需要耍酷摆造型,具体事务老家伙们自然会替他做好。

正是有这群幕后英雄存在,李广“人人自便”的粗放管理方式才没有演变成灾难。

李广看不到这些,他把成功归结为自己天赋异禀,一直抗拒正规化制度化,继续凭直觉打仗。

待到李广后期,老家伙们凋零殆尽,取代他们的是,仰慕飞将军赫赫威名来投的轻侠少年。

龙城飞将王昌龄简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6)

这帮人一腔热血,特别对李广的脾胃,于是得到亲信倚重。但轻侠少年们只想着轰轰烈烈,不屑于琐碎事务——也没有人来教导他们这些。于是行军打仗时,安营扎寨斥候警戒,这些看似平庸其实不可或缺的工作没人做了。

李广一直在纠结,为什么自己“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他上下求索,唯独没有想到那些默默奉献的老兄弟们。

六、李广受到迫害了吗?

很多人以为,李广是标准军人,不懂奉迎,最终被皇家贵戚迫害致死。

其实这都是错觉!

李广没有我们想象的耿直,他也会来事。

追杀射雕者一战的起因是,“(匈奴)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中贵人”就是皇帝亲信宦官,李广放弃职责轻骑出击为他报仇,显然有讨好的意思。

之后的灞陵醉尉一事也反映了李广的阴暗面:灞陵尉醉酒执法虽然不妥,但“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是依法办事,并无不当,不能以李广时为庶民,想当然脑补对方是欺软怕硬选择性执法。李广当时并未发作,而是服从了灞陵尉管制,却在被重新起用时,申请将该尉调入自己部下,然后公报私仇予以斩杀。事后李广上书请罪,得到赦免。李广的手段要害不在于心胸狭窄挟私报复,而是他理智的评估了利害关系,采取了最有利于自己的做法。

这么有心计的飞将军,你是不是有点毛骨悚然?

至于说皇室迫害,那更是子虚乌有:

汉武帝固然薄凉寡恩,但对李广却是没得说。卫尉郎中令都是皇帝卫队统领,非亲信不能充任,而当此职出缺,刘彻总是想到李广,即使李广死后还让李敢子承父业。

武帝给了李广多次建功机会,是李广自己不能把握。尤其是元狩四年那次,刘彻本来不愿让李广出征;但在李广一再请求下,还是同意由他担任前将军。皇帝金口玉言令出旨从,哪来那么多唧唧歪歪,他肯改变主意,体现了对老将军的体恤优容。

龙城飞将王昌龄简介(盛名之下其实难副)(7)

而大将军卫青“为人仁善退让”,更不可能有意迫害李广,调兵遣将是他作为主帅的权力,不需要对部将解释,李广也无权进行质疑。所谓“大将军亦欲使(公孙)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李)广”,更是典型阴谋论,卫青怎么能肯定一定能堵住单于?又怎么保证战胜?况且公孙敖是中将军,本来就应该随主力行动,卫青想暗箱操作的话很容易给他多记一笔功绩。事实上此役卫青部杀伤甚多,自身损失也很大,因此无人得以加封,公孙敖自然也没能恢复爵位。

将士卖命取功名,要一刀一枪血战才有机会得来,只要不是冒功,局外人没资格说三道四!

也有人为卫青洗白,说他令李广为偏师是好意,只要能及时赶到必能活捉单于成就大功。这也不可信,大漠行军艰难,意外极多,迷路失期是家常便饭,跟本不能算作可靠力量。实际情况就是主事者觉得李广是灾星,怕有他插手会坏了运气,没那么多弯弯绕。而偏师误期卫青追究责任也没什么不对,“急责广之幕府对簿”也算照顾老将面子,李广非要想不开自杀不是他所能预料的。

至于李敢之死,起因是小李怨恨卫青,竟然将他打伤――伤势未必多重,但性质恶劣。霍去病是私生子,从小跟着卫青长大,舅氏如父,当然不能坐视舅父受辱,他搞的是血亲复仇――这种事法律是禁止的,但为舆论所推许。卫青隐忍和霍去病暗箭都是将此事压在个人层面,李敢殴伤大将军犯的是大不敬罪,公事公办的话是可以治灭族的!汉武帝其实是和稀泥了事,一方面纵容了小霍,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李氏家族。

作者简介:鳄鱼不哭,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欢迎转发朋友圈。友情提示:本号已加入版权保护,任何敢于抄袭洗稿盗图者,都将受到“视觉中国”式维权打击,代价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谓言之不预也。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