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供给与需求(经济学供给和需求)

有个笑话说, 如果能教会鹦鹉说“需求” 和“供给” 这两个词, 鹦鹉就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经济学供给与需求?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经济学供给与需求(经济学供给和需求)

经济学供给与需求

有个笑话说, 如果能教会鹦鹉说“需求” 和“供给” 这两个词, 鹦鹉就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

其实, 这虽然是个笑话, 可是却并非全无道理。 因为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方法, 是经济学家独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其他学科都没有这样的方法。

如果你碰到棘手问题, 苦思冥想想不清楚, 那就试试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考虑一下吧, 或许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但是离解决问题一定不会太远。 因为这种方法, 把所有相关利益者都考虑在内了。 而世界上最难以理解的现象, 如果从利益角度去看, 就立即清晰起来。

当我们买东西的时候, 最关心的是什么? 价格! 找工作的时候, 最关心的是什么? 是工资待遇, 而工资就是劳动的价格。 当一个企业投资时,

最关心的是利率和产出的价格, 因为利率表示投资的成本, 它是货币的价格。

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的, 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极大化。 在一个经济社会里, 人们追求的利益, 主要是经济利益。 而在所有关乎经济利益的因素中,价格是最最重要的。 经济学家说, 价格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核心和主角。

所以, 价格由谁说了算, 或者价格如何决定,从来就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

价格是一个商品的货币衡量, 大家非常熟悉,司空见惯。 为什么价格如此重要? 如此难以理解呢?

其实, 越是司空见惯的东西, 越是难以理解。

比如人很多, 但人的本质是什么, 到现在也没有人能说得清。 马克思说,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你看出来了吗? 价格也是这样, 看似寻常, 实则深奥得很。

人类很早就发现, 分工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因为每个人擅长生产的东西不一样, 而需要的东西却差不多, 都需要消费多种东西才能生存。 如果不分工, 每个人什么都生产, 就不如只做自己最拿手的东西总产量大。

比如, 在原始野蛮状态下, 两个人比邻而居,他们都需要消费两种东西: 鱼和肉。 但是一个人只擅于捕鱼, 而不擅于狩猎; 另一个人则相反。 如果他们不分工, 老死不相往来, 每个人都得同时进行这两种生产。

但是当只擅于捕鱼, 而不擅于狩猎的人去狩猎的时候, 其实他就放弃了更多的肉。 因为, 如果他用狩猎的时间去捕鱼, 用捕到的鱼, 可以换到比他亲自去狩猎获得的肉还多的肉。 因为他的邻居擅于狩猎, 而不擅于捕鱼, 因此他对肉的评价低, 对鱼的评价高, 他愿意用较多的肉换取较少的鱼。同样道理, 那个只擅于狩猎不擅于捕鱼人,

如果去捕鱼, 就会放弃更多的鱼。 想吃到更多的鱼, 就不捕鱼, 想吃到更多的肉, 就不狩猎。

当他们分工, 各自做自己拿手的而放弃自己不拿手的东西的时候, 他们整体的产量提高了, 鱼也多了, 肉也多了, 这就为他们消费更多提供了基础。

因为, 有了分工, 就得有交换, 否则谁也活不了, 不要忘了此时他们只生产一种东西, 但是需要消费鱼和肉两种东西。

因此, 人类都有交换的愿望, 就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 中说的: 给我我所要的吧, 你也会得到你所要的。

动物也有些本能的分工, 比如蜜蜂, 但是自愿的交换则不常见。

问题就来了: 交换怎么进行, 两种东西按照什么比例进行交换? 凭什么两条鱼换一头梅花鹿, 而不是相反?

这个交换的依据就是价格。 价格的本质, 是一个比例, 交换的比例。 绝对的价格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是100元, 你不必害怕, 因为一瓶可乐的价格是300元。

在经济学的历史上, 价格由什么因素决定, 是一个争议极大的问题。 直到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 , 这个问题才算是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刚开始, 为了认识价格, 经济学家先找了个“价值” 概念过渡了一下。 认为, 价值更根本,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经济学后来的发展表明, 这是一种不必要的迂回。 直接研究价格就可以了。 可是这样的“迂回” 在思想史上太多了。 所以, 首要的问题是, 价值这个内核, 由什么因素决定。

最初的探讨是从劳动开始的, 劳动决定价值,是经济学的著名论断。 威廉·配第、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这些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 都秉持这种观念。 威廉·配第的名言是: 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是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

两种东西能交换, 说明它们之中有某种共同的东西, 可以通约。 找到这个东西, 就找到了交换的依据。

为什么上述经济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把价值, 即两种商品交换的依据, 归结于劳动? 因为现实如此。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 人们获取食物和衣着就是靠简单的体力劳动, 比如捕鱼和狩猎。 为了获得食物和衣着, 只要劳动就够了, 根本不用机器, 只需要简单的工具, 这些工具, 都可以免费获取, 比如树枝和石块。

既然为了生产东西, 只需要付出劳动, 所以,当两种东西互相交换的时候, 只要看其中包含的劳动量就可以了。 劳动是此时惟一可以通约的东西,劳动含量相同的东西, 才能交换成功, 比如两条鱼换一头梅花鹿, 是因为生产两条鱼和一头梅花鹿所需的劳动一样多。

可是只靠劳动就能生产的时代过去了。 为了生产, 需要投入多种要素, 劳动虽然也必要, 有时也是重要的, 但是它不再是惟一的, 多数时候还不是主要的要素了。 因此, 决定价值的, 或者交换依据的, 不再只是劳动, 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被其他理论代替了。

劳动决定价值理论的代表人物, 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1817年他发表了其最有名的作品《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 这是古典经济学的巅峰之作, 李嘉图被称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李嘉图到处宣扬他的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 有一次, 在他演讲时, 有个听众问了他一个问题: 有两瓶葡萄酒, 一瓶生产出来后, 马上拿到市场上出售, 可以卖一个价钱, 比如10英镑; 另一瓶呢, 没有马上出售, 而是窖藏起来了。 过了一段时间, 再去卖, 卖价是100英镑。 这多出来的90英镑, 是谁创造的呢, 是劳动吗? 李嘉图当时没有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厉害, 如果你说这90英镑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就没有道理, 因为虽然把酒窖藏起来需要劳动, 可是这个劳动是非常少的, 跟多出来的价值严重不成比例, 起码这90英镑, 不能全是劳动创造的。 如果你说是劳动创造的, 那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就错了。 所以, 聪明的李嘉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攫住了伟大的李嘉图, 他非常苦恼,甚至给人写信, 声称自己想彻底放弃劳动价值学说, 就在这痛苦中, 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李嘉图去世之后, 他的弟子们继续发扬光大大师的学说, 继续演讲。 有个叫麦克库罗赫的人, 也是非常厉害的经济学家, 他在演讲时, 又被问到上述问题。 他的回答居然是, 多出来的这一部分价值, 仍然是由劳动创造的。 这个劳动就是大自然的劳动, 照今天的科学术语说, 就是酒分子之间的碰撞。

他说, 酒被窖藏起来之后, 人手虽然不再劳动, 但是大自然还在劳动, 一切引起人们希望后果的操作, 都是劳动, 哪怕是畜牲的劳动。 这是很可笑的解释, 因为劳动只能是人的劳动, 哪里有什么大自然的劳动、 畜牲的劳动呢。 正是这些忠实信徒的胡乱解释, 使得李嘉图原本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劳动价值学说解体了。

当时, 写了著名的《人口原理》 的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不无调侃地说: 我早就说过, 决定价值的东西, 不只是劳动, 现在你们也同意了, 不过, 我给你们说的大自然的劳动取了个新名字, 即“资本” , 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因为这个时候,资本的获得不再是免费的了, 要创造价值, 必须有资本的加入。 人们对价值的认识深入一步。

再后来, 著名的经济学家萨伊提出, 应该再加上土地, 就是劳动、 资本、 土地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认识又进了一步。 再后来, 又有人说, 要加上技术和知识。

也就是说, 当两个东西交换时, 不仅要看商品中包含多少劳动, 还要看含有多少其他要素。 比如微软操作系统, 价格很高, 可是劳动的因素却很少, 主要是资本, 还有知识和技术。劳动决定价值的观念, 至今有着深刻的影响。

据说, 在一次课堂上,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十个职业, 让学生选出最值得尊敬的职业。 有意思的是,选农民的最多。 学生说, 农民的劳动最辛苦, 粮食最重要, 所以, 最值得尊重。 其实, 最辛苦的工作, 不一定最值得尊敬, 因为它不见得能开创新世界。 开创新世界的劳动, 比如知识分子的劳动, 却不一定最辛苦, 但是更值得尊重。 粮食是重要的,但是人并非只靠粮食生存, 水、 衣服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粮食。

尽管加上了众多因素, 比原先单一因素的理论要科学多了, 但是这些理论还是存在严重的缺陷。问题在于, 无论是劳动, 还是资本、 土地, 它们都有共同之处, 那就是它们都是客观的、 跟生产有关的要素, 也就是供给方面的力量。 这些理论,根本没有考虑到需求一方的作用, 或者认为需求根本不起作用。

这是很大的缺陷。 两个包含同样劳动、 资本、土地的商品, 价格可能却有天壤之别。 比如, 当粮食大丰收时, 一斤粮食只值1毛钱; 可是当发生饥荒时, 同样的这一斤粮食可以卖100块钱, 甚至更高价格。 然而, 在这两种情况下, 它们所包含的劳动等客观因素是一样的。 所以, 光凭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等客观要素, 还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

包含劳动多的东西, 价值不一定大。 比如两个渔民, 每天下海打鱼。 有一天, 狂风大作, 浊浪滔天。 其中一个不敢下海, 而另一个却照样出海。 下海的这个人风里来浪里去, 历尽千辛万苦, 捕到了一条鱼。 而没有出海的那位很幸运, 在海边抓住了一条自己跳上来的鱼。 假设这两条鱼一模一样, 它们应该具有相同的价值, 可以交换到同样的东西,可是显然, 蹦上来的这条鱼, 几乎没有包含劳动,而辛苦打到的那条, 所包含的劳动一定多得多。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 劳动创造一切。 其实, 这更荒谬。 山中的走兽, 空中的飞禽, 水里游弋的鱼儿, 是大自然原本就有的, 跟劳动无关, 没有人的时候就存在了。 劳动并不创造一切, 劳动只创造了一部分东西, 如文学作品, 人造飞船等。

所以, 马克思曾经说, 劳动创造一切的说法,跌到了资产阶级的泥潭里。回过来说, 客观的因素决定价值的理论有严重的缺陷, 这启发了经济学家从主观因素上寻找价值的源泉。

我们购买商品, 是因为它们对我们有用, 这个有用, 可能是客观的。 也可能是主观的, 比如粮食能解除饥饿、 有用, 这是客观上的有用; 但是像歌星演唱会, 虽然歌星唱歌本身是客观的, 它的用处却是精神的、 主观的, 不同的人喜欢的程度, 进而愿意出的钱是不一样的, 有人愿意花1000块, 有人连100块也嫌多。

即使是客观上的有用也会变化, 比如当你很饿急于要吃粮食和当你已经吃饱时, 粮食对你的有用是不一样的, 虽然粮食解除饥饿的客观作用依旧。

同样的粮食, 当你饥饿的时候, 你愿意花很高的价钱去买; 当你不饿的时候, 你就不愿意花钱买它了。 为什么同样的粮食你花的钱不一样? 这是因为你对不同场合下粮食的主观评价不一样, 或者主观上的用处不一样, 饥饿的时候评价高, 吃饱时评价低。前面也提过, 在经济学上, 把物品对人主观上的有用叫做“效用” 。 我们愿意为一件商品出价多少, 取决于这个效用, 也就是主观上的有用程度,而不是客观的有用程度。

一件东西如果完全没有效用, 我们就不会买它, 可是, 是不是效用越大的东西, 我们愿意付的价格就越高呢? 不是的!

比如, 钻石几乎没有任何用处, 也就是效用很小, 但是它价格极高, 穷人买不起; 而水的效用很大, 可是价格却很小, 很长时期内几乎是免费取用, 每个人都消费得起。 这就是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的著名的“水和钻石之迷” 。 经济学家用了100多年时间来探索这个问题, 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获得圆满解决。

英国经济学家斯坦利·杰文斯( 他写了《政治经济学理论》 , 是数理经济学的创立者之一, 曾经用太阳黑子活动解释经济危机, 1882年47岁时不幸死于溺水) 、 法国经济学家列昂·瓦尔拉斯( 他写了《纯粹经济学要义》 , 是一般均衡理论的创立者。他的墓志铭就是: 一般均衡理论的创立者) 和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 他写了《国民经济学原理》 ) , 在19世纪70年代分别独立提出了类似的理论, 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理论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理论” 。

边际效用是和总效用相对的一个概念, 总效用是消费一种商品主观上所获得的总的满足感, 而边际效用是新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效用。

上述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说, 一件商品的价值, 不是由它的总效用决定的, 而是由其边际效用决定的。 当然, 无论如何, 跟客观的那些因素, 诸如劳动之类没有关系。

总效用的规律是, 开始的时候, 随着消费某种东西的数量的增加, 效用会不断增加, 可是, 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增加了, 然后就是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减少。 比如吃饭, 开始的时候, 吃得越多越满足, 但是吃到一个最佳状态之后, 再吃就不舒服了, 总效用就会下降, 当然我们一般不会吃到这个程度。

总效用先增加后下降, 是由边际效用造成的。边际效用变化的特征是递减, 也就是后一单位的效用, 没有前一单位的效用大。

为什么边际效用会递减呢? 因为我们的主观感受, 来自于我们脑细胞中的神经元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 一个力度相等的外界刺激, 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 神经元对其所作的反应会越来越弱。 好比你住在铁路旁边, 开始的时候, 火车经过的噪音,一定令你辗转难眠,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后, 你对这种噪声就根本没有感觉了, 它不再影响你的睡眠了。

认可了这一点, 就可以解释水和钻石的价值之谜了。一件东西, 一般都有多种用途, 经济学家认为, 理性的人们在拥有一件东西的多个单位后, 可以按照用途的重要性, 对这些东西进行从大到小的排序。 比如你获得了10000个单位( 姑且不论单位是什么) 的水, 你会把第一单位的水用来自己喝,第二单位用来做饭, 你认为, 做饭的重要性不如喝, 第三单位用来洗澡, 洗澡的重要性不如做饭,然后继续排下去。

最后一单位的水, 你想了半天, 也没有想起还有什么可以安排的, 你就把这最后一单位的水抛洒出去了, 抛洒在空中, 看着水在阳光下熠熠闪光。这个效用接近于零。

假如, 你也获得了10000单位的钻石, 对于第一单位, 当然是戴在身上炫耀, 钻石是奢侈品, 不是为了实用, 而是为了虚荣。 第二单位, 我无法想像你准备怎么用, 对剩余的其他单位, 我也不得而知。 但是, 对最后一单位, 也就是第10000单位,我们也假定你把它抛洒在空中。

可是我们每个人, 都曾经撒过水, 也看别人撒过水, 所以可以说, 水满足了我们所能想像的所有用途或者效用。

而谁见过扔钻石的呢? 没有。 钻石大概只能满足第一种用途, 也就是满足虚荣心。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 排在前面的效用大, 后面的效用小。 水可以满足我们非常靠后的包括最小的欲望, 于是, 它的边际效用很小, 甚或没有。 而钻石只满足了我们一个欲望, 只排了一个,其边际效用当然很大。 因为边际效用决定价值, 所以, 钻石贵而水便宜。

边际效用虽然解决了很大的难题, 但是也引起了经济学价值理论的争论和分裂, 到底是客观供给的因素, 如劳动、 资本、 土地等决定价值, 还是主观的边际效用决定价值?

马歇尔出来收拾了这个残局, 首先, 在《经济学原理》 中, 马歇尔把价值和价格统一了, 价值就是价格, 没有必要迂回地通过认识价值来认识价格, 可以直接理解价格, 此后的经济学就不再刻意区分价值和价格了, 价值和价格就统一了。

其次, 马歇尔采取了折衷的办法, 他认为, 价格既与供给有关, 也与边际效用有关, 即与需求有关, 是由两者共同作用决定的。

供给和需求都不是单纯的数量概念, 而是函数。 供给, 是价格和供给量的关系的函数, 反映的是生产者的行为。 供给并不就是生产, 生产是个行为, 供给却是个函数。 在供给中, 凝结着劳动、 土地、 资本, 以及马歇尔自己加上的企业家才能, 即企业家具有的组织、 领导、 创新的能力, 这是供给最新的一个要素。

在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中, 价格是自变量, 因为价格首先变化, 人们根据价格决定供给量。 一般来说, 价格越高, 供给量就越大, 因为价格提高,供给的越多, 利润就越大。

需求是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反映的是消费者的行为。 需求中, 凝结着效用、 边际效用、 偏好等因素。 一般来说, 价格越高, 需求量就越小。需求也不是购买, 购买是行为, 需求是个函数。

如果价格太高, 供给量就会超过需求量, 就出现产品过剩, 供过于求, 积压。 因为这时的价格,超出了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 生产者就会降价, 降价一方面使供给量下降, 另一方面使需求量增加,供求的差距缩小。

如果价格过低, 需求量就会超过供给量, 出现供不应求, 人们拿钱买不到东西, 发生抢购, 因为这时商品的价格低于消费者的评价, 即使以比现在更高的价格买, 也是合算的, 于是必然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买, 价格上涨, 也会使供求差距缩小。

所以, 必然存在一个价格, 使得供给量等于需求量, 既不过剩, 也不会有不足, 这个价格就叫“均衡价格” 。 均衡价格, 就是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实际价格。 一切按照均衡价格出售和购买的人都会如愿。

经济学家在说到价格高低的时候, 其标准就是这个均衡价格, 比它高就叫价格高, 比它低就叫价格低。 跟一般人所谈论的价格高低是不同的!均衡价格是对买卖双方都最好的价格!

如果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对买方自然不利, 而卖方就会有积压, 也不利; 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 对卖方自然不利, 但买方也买不到, 也不利。只有当价格达到均衡价格时, 买卖双方的利益才达到了最大化。

到目前为止, 经济学对价格的认识所达到的水平, 就是供求决定价格。 供求理论包含了此前所有理论的合理部分, 是最科学的价格理论。 当经济学家分析价格的时候, 就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人们对一个东西有需求, 是指有购买欲望, 而且买得起。

决定需求的因素很多, 比如要购买的商品本身的价格; 该商品的替代品( 替代品就是可以替代这个商品的商品, 比如牛肉就是猪肉的替代品) 的价格, 替代品的价格越高, 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 比如牛肉的价格越高, 对猪肉的需求量就越大; 互补品( 互补品就是一起消费的东西, 比如咖啡和糖) 的价格, 如果一种商品的互补品的价格提高, 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下降; 偏好也影响需求, 偏好就是人的“毛病” 。 比如你喜欢吃香蕉, 即使价格再高, 你可能仍然会买那么多, 可是我不喜欢吃, 如果价格提高一点, 我就不要了等等。

但是, 经济学家最重视的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过了, 这个关系叫需求, 或者需求函数。 而且关于两者的关系还有一个定律, 叫做需求定律, 即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一件商品本身的价格越高, 对它的需求量就越少, 反之就越多。

所谓其他条件不变, 就是替代品、 互补品以及偏好等都不变。 需求定律很符合知觉, 但是一定要注意其前提, 即其他条件不变。 如果猪肉的价格提高, 而牛肉等其他肉的价格提高得更多, 我们对猪肉的需求量还是增加而不是下降的。 只有其他肉的价格等条件不变, 猪肉价格提高, 买猪肉的量才下降。

有人说, 下雨的时候, 雨伞卖的价格更贵, 但是买雨伞的人反倒多了, 这不是价格越高, 需求量越大吗? 需求定律不对? !

可是, 不要忘了, 下雨的时候, 人们对雨伞的偏好发生了变化, 所以, 虽然价格提高, 需求量还在增加。 假如雨一直下下去, 如果价格再提高, 需求量一定会下降。 需求定律是对的。

厂商的供给也跟多种因素有关, 比如生产的技术、 是否能赚钱, 以及投入品的价格如何等等, 但是, 经济学家最关心的是商品本身的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我们叫“供给” 或者“供给函数” 。 相应的也有一个供给定律, 即商品本身的价格越高, 厂商的供给量就越多, 反之就越少。

供求决定价格, 而且因为需求和供给的背后都有多种因素, 这些因素不时地发生变化, 所以, 价格是经常波动的。

有价格出现的场合, 经济学家叫“市场” , 不管看得见看不见, 都叫市场, 比如小商品市场是看得见的, 而金融市场则是看不见的。

亚当·斯密曾经讲市场叫做“看不见的手” 。 人们大多不明白为何如此称呼市场。 这是因为, 买东西的人和生产东西的人、 卖东西的人之间是不认识的, 没有见过面, 但是价格这个市场的核心, 正是这些看不见的人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 是价格协调了他们之间的利益。你在超市里买了一袋美国提子, 可是并不知道它是哪个美国人从树上摘下来的, 也不知道是谁把它运到了中国, 经过了多少人的手。 而美国生产水果的人, 也不知道谁买走了它。 你们互相不认识,但是, 价格正是你们之间相互作用才形成的, 买卖双方互相看不见, 但是居然能共同决定价格, 所以市场叫“看不见的手” 。

价格是个奇妙的东西, 人们只要知道价格, 就可以判断事情是否对自己有利, 就可以据此来安排自己的活动, 价格把所有有用的信息都包含在里面, 把所有无关的信息都过滤掉。

比如当卖铅笔的人发现人们都蜂拥来买铅笔,愿意支付比原来更高的价格的时候, 他不必知道为什么人们突然对铅笔情有独钟, 他只要知道价格在上涨就够了, 他的反应就是向生产铅笔的人多订购, 这样他就能赚更多的钱。 而生产铅笔的老板也不需要知道为什么零售商突然多订购, 他只要知道订购价上涨就可以了, 他的反应是向木材提供商订购更多的木头, 于是伐木工人发现他们更忙碌了,工资也提高了, 可是他们根本不明所以。

价格之所以重要, 就是因为它关乎所有人的利益。 所以, 价格机制是市场的中枢。

价格机制, 就是价格上下运动, 以让市场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过程。 只要价格机制是灵活运转的, 价格可以自由地上下运动, 经济中就不会有卖不出去的东西, 就不会有经济萧条和失业。 因为只要东西过剩, 价格就必然向下运动, 100块没人要, 1块钱总有人买吧。 短缺了价格就上升。 如果劳动力可以一直降低自己的工资水平, 就不会有人失业。

问题就在于, 价格经常运转不灵, 价格凝滞不动, 东西卖不出去, 劳动力失业。

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宏观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找到价格运转不灵活的原因, 并致力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矫正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