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莒南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1)

李龙传说艺术作品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于2008年9月28日被列为文登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8年6月10日被列为威海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6年12月30日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8年6月7日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莒南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2)

李龙文化研讨会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发源于宋村镇,该传说在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浙江等省份及东南亚等地区,尤以胶东半岛流传最为广泛。

李龙文化山会民俗活动场景一

除专建的李龙、龙母庙数处外,境内近百处寺、观大都增建“李龙王和龙母大殿”。每年李龙母和李龙生日,是全县民众的祭祀大典。道光本《文登县志》所记情节同上,唯改郭姓妻为“李姓妻郭氏”。因“自明祀神龙于柘阳山,山之后多郭姓,山之前多李姓也”。乾隆间袁枚著《子不语·秃尾龙》,记为“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沤衣,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采而食焉……十四月产一小龙……”其余情节同上。

旧时,因为胶东人“闯关东”的特别多,秃尾龙的故事早就传到东北三省,人们又创造了李龙跟黑龙江中的白龙战斗、李龙佑护山东人的情节。“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龙见于宋村之北山,一时合邑闹阗,立庙山巅,(昌山)改名曰‘回龙山’。……每岁三月初二,俗传为龙母诞辰,妆演杂剧,为龙母上寿。乡火之盛,甲于东方。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山东巡抚徐,奏请敕加神龙封号。奉旨封‘溥惠佑民’四字,神龙遂列祀典。”(见光绪本《文登县志》)至今,柘阳山与回龙山上的“龙母坟”仍在,每年三月初二的两处庙会,于1941年日寇侵扰停办,山上的建筑全部遭到毁灭性破坏,文革期间,由于开展破四旧活动,山会活动也遭到禁止。直到改革开放后,回龙山山会又开始公开兴起,三月初二到龙母坟祭奠,六月初八日“李龙爷的生日”,家家蒸饽饽纪念的风俗,延续至今。

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昌山下山东村来了一对讨饭的夫妇,男的姓李,其妻郭氏,结婚十多年没有生育。一天郭氏去河边洗衣服,见河水清澈,忽生口渴之感,便就岸边饮之,此时恰有一条大黑龙在河边游过,披鳞带角,翻波起浪。郭氏回来后大病一场便怀了孕,三年不产,忽一夜,雷雨大作,电光绕室,生下一怪胎:浑身乌黑,披鳞带角,腹下四条爬行腿,拖着一条长尾巴,活生生就是一条小黑龙。

李老汉见后,把他抱出去扔到了昌山荒野上。天渐渐黑了下来,郭氏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做了个梦,梦见龙王爷对她讲,这是我们的孩子,您还记得三年前你去河边洗衣服一事,并见到我显身,请把他抚养成人,将来对国家、对人民是有用之人,这是上天的安排。迷迷糊糊之中,感觉有物在他怀里使劲吮咂她的乳汁,睁眼一看,原来是孩子回来了。年复一年,这件事终于还是被李老汉发现了,李老汉感觉是不祥之兆,决定除掉人头蛇身怪物。这天晚上,估摸小黑龙要来吃奶,李老汉便用瓢把灯扣住,手拿镰刀在一旁守候。二更过后,听见风声,一怪物随风而行,钻进妻子怀里,妻顿时大叫一声昏迷过去,李老汉马上将瓢揭开,只见一条大龙尾悬梁,头伸进妻子怀里吃奶,李老汉拿起镰刀一下子把龙的尾巴砍了下来,龙痛得嗷嗷直叫,一爪把李老汉扔进东海,此时天空雷声大作,大雨倾盆,此龙变成了人,但长像很丑,身体健壮,因而以后称秃尾巴李龙王、李老爷。

莒南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3)

李龙文化山会民俗活动场景二

随着时光流失,李龙爷出外谋生,被推荐到京城张天师府中打工,张天师观面感觉此人不凡,有水龙之像,上呈皇上,封为封疆大吏,专管江河修造、治理水祸。

当时黑龙江不叫黑龙江,每年多次泛滥,人畜遭殃。李龙爷前来查看,乃白蛟作怪,决定与白蛟决一雌雄,并对众乡亲讲,此时水下大战乃为持久,如水返白水,应变投石灰,如水返黑水就投馒头,大战三天三夜,白蛟终于降服。百姓为纪念李龙爷,将此江更名为黑龙江。因李龙爷袓籍山东文登,以后,凡在黑龙江行船,船长必先高声问:“有山东的吗?”有人答“有”,方才开船,否则不敢开船。

莒南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4)

李龙文化山会民俗——百寿宴

几年以后,母亲病危去世,李龙王回家葬母于昌山。当地豪绅及父老乡亲为李母修庙,申报文登知县,县令欧文经请示登州府、济南府,由济南府转到京城,道光皇帝于28年降旨,封李龙爷为李龙王,并题“溥惠佑民”四个大字,遂列祀典,自此百姓就不断捐款修庙,形成雄伟庞大的庙宇群。在山东村西北角李父母住过的地方建起龙王庙,庙前建有戏楼,回龙山前怀修建龙王大殿,大殿最顶端竖一块横匾,上书清道光皇帝“溥惠佑民”四个镏金大字,龙王像前立着敕封“五湖四海九江八河龙王之位”,山顶龙母坟前一块玉碑上书“龙母之墓”,一棵柘树象把伞立在墓前。

每年三月初二是龙母诞辰日,近至烟台、牟平等县,远至东北三省、江南数省均有行商大贾、信主前来庆寿经商,仪式之隆重、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为东海之冠。

李龙文化的主要价值

1、具有鲜明的人类学、民俗学价值。李龙传说故事具有浓郁的胶东地方民风特色和语言特点,寓含了山东人民特别是胶东人民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等,涉及了当地人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形成了当地一些独特的风俗民情,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对研究胶东地方有关龙文化以及民间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已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

2、李龙王传说影响了当地的民俗。家家户户蒸饽饽、制做一些有特色的面点,如面鱼、面灯等等,成为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其传承人房德华,文登区宋村镇山东村人,男,生于1943年,从小就爱听秃尾巴李龙王的传说故事,现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讲述风格,2008年9月1日被认定为文登区级传承人, 2008年6月10被评定为威海市级传承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