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

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1)

弋阳年糕又名弋阳大禾米粿,产于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的汉族特色名产。弋阳年糕制作始于唐代,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以弋阳大禾谷米为原料,采用“三蒸两百锤”的独特工艺制作而成,以白洁玉润、柔韧爽滑而著称。2010年,弋阳年糕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里老表”品牌创始人许仕忠是这项技艺为数不多的传承人之一。

许仕忠介绍,弋阳年糕的传统加工工艺要求达到“三蒸二百捶”,具体分为6个步骤:1、将精选的弋阳大禾米洗净,用无污染优质山泉水浸泡3天至10天;2、将浸泡后的大禾米冲洗入甑,用大火将米蒸成熟饭;3、把蒸熟的米饭投入清洁的石臼中,用木棍反复挤压,再用木锤反复捶打后做成团,重新投入饭甑中用大火蒸;4、蒸后再投入石臼捶打,捶后再蒸,反复3次,捶打200次;5、将捶打好的年糕半成品做成小团挤入印板(雕刻有凹吉祥、喜庆图案),再手工压平,出板后即为圆形印花年糕或搓成条状为条形年糕。6、将成品年糕晾干表面后用立冬后至立春前10天的纯净山泉水浸泡可保鲜至端午节前后,或选用真空包装灭菌可保鲜一年。

相对传统年糕选用糯米或粳米为原材料的加工方式,弋阳年糕以弋阳县当地独有的大禾谷作原料。许仕忠说:“感官上,弋阳年糕色泽微黄、略带米质清香、油质发亮,外观透明似玉,清白如霜,油质发亮,而其他地区生产的年糕呈白色、无油亮光泽;风味上,弋阳年糕口味纯正、不粘不腻、柔软爽滑、韧性可口、久煮不糊,食用方便,咸甜均可,蒸、炒、烤、煮皆宜;而其他地区的粳米年糕则久煮易糊、口感僵硬、脆弱易断、缺乏适量弹性;糯米年糕则又偏向另一极端,口感绵软粘牙、韧性差无咬劲、抗拉强度低。”

弋阳年糕悠久的历史,留给后人一份美好的记忆,由于人们对这份记忆的传承,也让各地食客品着年糕有了一种久违的感受,所以现在弋阳年糕虽是一道美食,但在弋阳当地聆听着它历史,品味着它的内涵,此时弋阳年糕的味道早已超出了它作为美食本身。“在江西,‘阿里’是我的意思,‘老表’指表亲,是一种亲昵的用语,”许仕忠说,“成立品牌,一是希望将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二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品尝这一道美食。”(文/摄 中国网记者 栗卫斌 )中国故事工作室出品

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2)

年糕师傅们唱着当地民歌,将蒸过三次、小锤捶打之后的弋阳大禾谷投入石臼,用大锤捶打200次左右方能成型。

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3)

年糕师傅们将蒸过的弋阳大禾谷投入石臼用小锤捶打。

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4)

捶打过程中需要给木锤沾水润滑。

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5)

用小锤捶打每次需要两位师傅同时进行。

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6)

捶打好的年糕半成品。

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7)

师傅们将捶打好的年糕半成品做成小团挤入印板。

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8)

手工压平,出板后即为圆形印花年糕。

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9)

师傅们为年糕印花。

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10)

印板雕刻有凹吉祥、喜庆图案。

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11)

弋阳年糕采用“三蒸两百锤”的独特工艺制作而成,以白洁玉润、柔韧爽滑而著称。

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12)

感官上,弋阳年糕色泽微黄、略带米质清香、油质发亮,外观透明似玉,清白如霜,油质发亮。

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13)

制糕间歇,年糕师傅们探讨技艺。

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14)

弋阳腔作为江西省弋阳县地方传统戏剧,至今延续了700多年。2006年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闲暇之余,年糕师傅们欣赏弋阳腔《游园惊梦》,消暑怡情。

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15)

弋阳腔源于元末明初流行浙江的南戏,西进沿信江传入江西弋阳,和弋阳本地民间音乐和道士音乐相结合,“辗转改益”形成的一种新的剧种,称之为弋阳腔。与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称之为明代的“四大声腔”。

阿里老表烈阳年糕(阿里老表的三蒸两百捶)(16)

更多故事,请看中国网新闻中心《世相》栏目。进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