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自述(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

导读

他成长于北京官宦人家书香门第,却致力于实践自己的乡村建设构想;他无心于从政,却大半生徘徊在政治边缘;他有强烈的出世情怀,却又以最入世的姿态奔走于世俗之间;他以佛法为信仰,却在“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光环中落下人生大幕。

01

“梁先生这个人,将来是要革命的”

我(注:梁漱溟之孙梁钦宁)的祖父梁漱溟1893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官宦人家书香门第,本名梁焕鼎,后以漱溟行世。祖父后来以“大儒”身份为人熟知,可他儿时却不曾读经,20岁才读《论语》。他的父亲梁济是个开明举人,对国事非常关注,常在家和朋友高谈阔论,允许儿子旁听并发表看法。

梁漱溟自述(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1)

梁漱溟的父亲梁济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祖父年少时就建立起了有主见的人格,有了独立的思想,“一是思考人生问题,二是思考社会问题”。他曾说:“我很早就有我的人生思想,约十四岁光景,我胸中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用以评判一切人和一切事,这就是凡事看他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假如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掉转过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的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

中学毕业后,祖父来到同盟会办的《民国报》任编辑兼记者。他经常出入于民初各政党团体的本部,参加各种政治会议,采访各式政界人物,耳闻目睹了一幕幕政治丑剧。对此,他深感苦闷和失望:“对于‘革命’‘政治’‘伟大人物’……皆有‘不过如此’之感。有些下流行径,鄙俗心理,以及尖刻、狠毒、凶暴之事……颇引起我对于人生感到厌倦和憎恶。”

于是,祖父辞去《民国报》记者之职回到家中,一头钻进了佛经佛典。1915年,祖父的表舅张耀曾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请祖父任他的机要秘书。在此期间,祖父写下了影响他一生的长文——《究元决疑论》,此文评议古今中外诸子百家,独崇佛法,引起学界广泛注意。第一任教育总长、后来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十分欣赏此文,力邀祖父到北大教印度哲学。

梁漱溟自述(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2)

《究元决疑论》

祖父到北大执教之前,曾准备到湖南衡山出家。但他从北京到湖南的路上,看到兵祸连连、民不聊生的惨状,甚为震撼。世间困顿,自己怎可心安于精神一隅?于是,他暂时放弃了出家的念头,写下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新派人物胡适看到这篇文章后,在日记中写道:“梁先生这个人,将来是要革命的。”

梁漱溟自述(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3)

梁漱溟

祖父在北大7年,正值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当时,新派主张“民主”与“科学”,用西方文化替代中国文化,祖父虽对“民主”和“科学”举双手赞成,但对新派全面扬弃中国文化的态度不予肯定,而旧派又根本看不上眼。于是,祖父只有自成一派。他对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西洋文化做比较,写了著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从中他得出结论:世界最近的未来,是中国文化复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经发表,祖父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新儒学的开启者”。

02

“只有乡村有办法,中国才算有办法”

祖父是一介文人,却最是心忧家国天下。时局纷乱,百姓流离,中国向何处去?苦苦思索之后,他意识到,中国是农业国家,中国的文明是农业文明,要想解决中国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农村问题。

祖父迫切地想把他的知识与理念运用到社会改造的实践中去。1924年,他主动离开北大后筹办曲阜大学、重华书院等,其间,他一直在观察民国一些实权派地方官员建设乡村的情况。

1928年,主政广东的李济深邀请祖父去广东进行乡治实验,祖父欣然前往。但广东的政局很快发生变化,因为闹矛盾,李济深被蒋介石软禁,祖父的实验随之失败。1929年,祖父又应时任山东省议长王鸿一的盛邀,前去河南搞村治学院,但刚过一年,中原大战爆发,他的实验再次破产。

梁漱溟自述(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4)

梁漱溟

中原大战之后,韩复榘出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邀请祖父和河南村治学院的原班人马在山东搞起了乡村治理,并从省政府先拨款10万元,作为他们在山东的乡村建设经费。

1931年,祖父踌躇满志地来到山东邹平。在邹平期间,他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举办乡村教师假期讲习班,通过培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乡村建设;举办农产品展览会,展出改良农具、改良作物、家禽品种等2800多种;进行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从国外引进品种先进的猪、鸡等,与国内的品种杂交,培育出更优良的品种,同时引进棉花、小麦、高粱、大豆,各种果树、桑蚕等一大批改良品种;创办乡农学校,启发引导农民自觉地、有组织地进行合作改良等。

但祖父的“乡村建设”有更大的宏愿:“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即建立新的礼俗。”“只有乡村有办法,中国才算有办法。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教育上都是如此。”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祖父的乡村建设被迫中止。但是,乡村建设却给他带来了全国性的声誉,国民政府聘请他为国防最高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祖父以国防最高参议会参议员身份访问延安,8次与毛泽东会谈。

梁漱溟自述(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5)

1938年1月,梁漱溟(左)访问延安时与毛泽东交谈时的合影。

03

“一觉醒来,和平死了”

1939年,祖父和学生及友人从大后方深入敌后,到6省8个区域去考察,历尽艰险。他看到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也看到了很多问题,他说:“第一是老百姓真苦;第二是敌人之势已衰;第三是党派问题尖锐。”

1939年11月,祖父回来后先在成都见了蒋介石,讲到党派问题时,蒋介石却说有事,让他回到重庆再说。祖父在成都还见了国共以外第三方的人物,如黄炎培等人。到重庆,祖父又找沈钧儒、邹韬奋等人商讨,同时也和中共方面交换了意见。之后,祖父穿针引线,发起成立了统一建国同志会。这是个不属于国共双方势力的松散型的第三方表达。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祖父不忍看到团结抗战局面毁于一旦,于是奔走于国共之间,力图挽救危局。同时,他也认识到,必须增强第三方的力量,使之成为决定政局的重要砝码,于是,立即和黄炎培、张君劢等人商量对策,最后决定成立一个民主政团同盟,并在国民党势力控制之外的区域(香港)成立言论机关。

梁漱溟自述(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6)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

祖父作为民盟代表去香港办了《光明报》。去香港过程非常曲折,重庆控制严格,不卖给祖父机票,他只能坐车往桂林,再辗转去香港。来到香港,凑的经费很快就用完。正当犯愁时,祖父遇到了中共在香港负责报社的范长江。范长江问祖父报纸为何还没出,祖父直言经费不足,范长江称有一位南洋侨领愿意捐5000元,祖父只用写个收条就好了。实际上,这5000元是中共给的。而蒋介石风闻民盟在香港的举动,采取各种手段刁难。

抗战胜利后,国共达成“双十协定”,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汹涌。虽然民主同盟一再声称自己并非暴力团体,只以和平方式争取民主,但南京国民政府却密令逮捕、暗杀民盟负责人,制造了血腥的“李(公朴)闻(一多)惨案”。祖父得知噩耗后,公开痛斥:“特务们,你们还有第三颗子弹吗?我在这里等着它!”

梁漱溟自述(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7)

抗战胜利后,国共达成“双十协定”。

1946年10月10日,祖父在上海见到了周恩来,希望共产党方面能够回到谈判桌上。周恩来说,国民党方面已开始搞一些摩擦,甚至包围解放区,共产党是有底线的。祖父连夜坐车回到南京,想为和谈再尽一些力,但一下车就得知:国民党军已攻下张家口。祖父脱口而出:“一觉醒来,和平死了。”这话被记者听到,刊在了第二天的头版头条上。

梁漱溟自述(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8)

1949 年,梁漱溟在重庆

后来,国共开战后,祖父宣布脱离民盟。此后,祖父深居简出,但仍心系天下苍生。他在晚年坦然自谓,“我不单纯是思想家,我是一个实践者……我一生是拼命干的”。

1988年,祖父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很累,我要休息。”

来源:新周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