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讲解(古籍知识普及)

#古籍守护人#古籍是指历代流传下来的、内容比较丰富、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典籍,包括古籍善本、活字印本等,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籍讲解?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籍讲解(古籍知识普及)

古籍讲解

#古籍守护人#

古籍是指历代流传下来的、内容比较丰富、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典籍,包括古籍善本、活字印本等。

中国古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古籍整理主要通过影印古籍善本、整理研究古代典籍的方式进行。以影印本、校雠印等为代表。

影印古籍善本是指对古代典籍进行整理、标点、校勘并加以注释说明的工作。

古籍整理,就是对已经散佚或不再通行于世间而流传下来的图书进行校勘和标点整理并加注说明等,以便读者利用或者参考的工作。

一、书是文化遗产,古籍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文献价值。

一部古籍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包含了人类文明的精华。

二、古籍的流传不仅限于一个国家,也不局限于某地区。

三、古籍是记录一个国家文化信息最丰富的载体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古籍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的大量原始资料,为我们记录社会变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见证。比如我们现在使用过最多,最长时间的文献,就是古籍。

五、古籍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古代天文、历法和医药等方面学术信息,也就是古人留下来的“百科全书”;同时,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字也成为后人研究汉字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中国文字发展史最宝贵的资料。

二、《四库全书》由清朝乾隆年间编纂,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被誉为“丛书之首”。

《四库全书》共收录了乾隆时期的纪昀等人所编的3667部书籍,大约37000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后,乾隆皇帝在《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说:“如书之聚于朝廷者,皆国家之大典,不可以一家之书而私其家”。

《四库全书》共收书37000余卷,约4000万字。每一卷都是单独成册收藏的,每一册都配有特制的书架供读者阅览。

《四库全书》中收入书籍以经、史、子、集为主要构成内容,其中包括了自先秦至清代的各类经史子集文献。

另外还有大量的地方文献及图书善本、佚书等也收入其中。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还列举了各类书籍分类目录以供读者查阅。

三、明代《永乐大典》又称《古今图书集成》,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百科全书,其中内容丰富,所记甚详。

它是由明初大学士解缙主持编纂的,历时17年,共记载了15,000多条资料。

全书收录图书15,000余种,约有200万卷,大约有1000万篇文章和文献,共计3.7亿字以上。

《永乐大典》分《正史》《英华》《艺文》四大类。

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汇集了中国历代图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此书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典范之作,全书目录提要部分共列书目24,000,000余条,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宗教、地理等众多学科。

此书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编成完成,于朱棣登基后不久开始编纂,到公元1420年成书时已编成2960卷。

永乐大典自问世后便一直受到世人的瞩目,并一直流传到现在,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古籍之一。

四、“一部《永乐大典》”包括经史子集四部和天文、历算、地理、河渠、水利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永乐大典》是明代著名的百科全书,于明成祖朱棣在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编纂的,到明宣德四年(1429年)才完成。

《永乐大典》内容极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明朝的几位皇帝都参与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并各自撰写了大量篇章。

《永乐大典》主要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至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以及历代帝王的事迹。全书约3.8亿字,收录图书14000多种,约11000多册,分类科学,编排合理,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

但是由于后来战乱不断,《永乐大典》一度下落不明!

据载,《永乐大典》曾在明世宗嘉靖年间被人从宫中偷出。

五、清康熙年间,康熙帝编纂了一套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40卷,这套书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的各种图书资料,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本综合性类书。

古籍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按书的版本分:宋版、民国三版。

按书的内容分:包括古籍整理图书、古籍善本及孤本。

按图书的载体分:包括古籍线装本、碑帖等载体。

按书体或印刷(装帧)分:包括雕版书,活字印刷书和宣纸印刷书。

按流传地区及流传方式分则有四种:一是全国各地流散,二是海外传入,三是海外引进,四是本国自著自刻或外校流通。

六、《中华再造善本》(以下简称古籍)是由国家图书馆牵头编纂的大型古籍整理项目。

“再造善本”是指对现存古籍的影印出版,将其视为一部完整的古籍,进行影印出版,使其得到充分利用。

这一项目的实施将成为继国家图书馆“中华再造工程”之后又一个重大项目,将使古籍整理在古籍资源保护、保存、开发和利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华再造善本》由国家图书馆牵头组织实施,主要分为整理本和丛刊本两部分。

编纂工作于2007年10月正式启动。

编纂过程中还吸收了海内外知名学者参与,先后召开过两次专家论证会(第一批10人);并多次组织召开研讨会和全国学术研讨会,广泛听取了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2007年12月完成了第一批20册的出版任务;2011年12月完成第二批20册的出版任务;2014年9月全面完成项目第三期丛刊的出版任务,包括4种丛刊共14种出版物(1种全1册)。

该项目是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实施的大型古籍整理研究项目,总投资2亿元。

七、“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是我国政府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文化工程。

这项工程包括古籍普查登记、普查数据发布,数字化建设和学术研究四个方面。

在古籍普查登记方面,国家图书馆将根据国家重点古籍收藏单位的申报,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和各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古籍进行全面普查,登记造册。

在数据发布方面,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建立全国古籍保护中心数据库;二是制定全国古籍保护规划。

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国家图书馆计划建设中华古籍保护数据库,包括数字馆藏、数字资源和网上服务三个部分。

到2012年底基本建成并开通网上服务系统。2013年在中国数字图书馆中推出中华珍贵文献数字化工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