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必备汇总 高考地理概念整理

高考地理知识点必备汇总 高考地理概念整理(1)

61、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62、土壤、土地、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63、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生产部门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 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即土地的用途; 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64、草原、草地、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 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65、大农业、小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耕作业)。

6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67、无霜期、积温 无霜期:一年中终霜之后到初霜之前的一段时间。在我国,一般由南向北、从沿海向内陆逐渐缩短,与生长期长短呈正相关。 积温:日均温高出某一特定的温度期间的温度的累积总和。

68、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差值。 一般而言,山地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日较差、年较差较小;高原与同纬度平原相比,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如青藏高原有“一年无四季,一天见四季”之说。

69、自然带、气候带、植被带、植被 自然带: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不同,导致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气候带:如热带雨林气候; 植被带:如热带雨林带; 植 被:如热带雨林;

67、整体性、差异性 整体性:自然环境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 差异性:陆地环境及其各组成成分,按照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化,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70、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类型) 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71、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改变的人口移动。 人口流动: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地外出活动(探亲、旅游)。 人口移动:所有的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72、降水的条件物质条件:水汽、固体杂质 临界条件:水汽上升,水汽凝结达到过饱和。 降水的类型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 世界降水分布东岸多、西岸少。赤道多、两极少。沿海多、内陆少。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副极地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