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阅读器的利弊(电子阅读器黯然谢幕)

智能阅读器的利弊(电子阅读器黯然谢幕)(1)

图片来自网络

电子阅读器的落幕华说

国庆前夕,QQ阅读电子书设备/口袋阅用户收到了一种通知。通知说,QQ阅读电子书设备/口袋阅将于 2022 年 10 月 26 日停止相关业务的运营,此后设备将不支持新书购买。不过,用户可以继续使用设备阅读已下载的书籍,存储在设备中的电子书及个人文档不受影响。

智能阅读器的利弊(电子阅读器黯然谢幕)(2)

图片来自网络

“关门大吉”的不唯“口袋阅”。数月之前,亚马逊kindle服务号发布公告说,该公司将于一年后即2023年6月30日在中国停止Kindle电子书店的运营,并于即日起停止给经销商供货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对今年以来在亚马逊中国授权经销渠道购买的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亚马逊将提供非质量问题退货服务,退货截止日期为2022年10月31日。

一叶知秋。电子阅读器行业这两片最大的“树叶”的飘落,实际上也宣告着行业的整体落幕。

作为一种功能单一,专为阅读图书设计的电子终端设备,电子阅读器以类纸化——具有类似传统纸质媒介的质感,以及不伤眼——对眼睛伤害小,阅读清楚舒服,适合于长时间阅读,为主要的市场卖点。上市之初备受追捧,也引来无数的企业竞相下注。但热闹的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数年之后市场出货量便掉头向下,一路下滑至于今日。“口袋阅”和Kindle的歇业公告,不过是行业的一声喟叹罢了:“天凉好个秋”。

电子阅读器的谢幕,那原因,其实也简单:在各种替代品的竞争下,其生存空间日益逼仄。这里的关键和要害,是在替代品与电子阅读器的竞争中,前者能替代后者,后者却无法替代前者。

最有竞争力的替代品,不用说,是手机。过去三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说,在数字化媒介中,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2019年至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分别是100.41分钟、100.75分钟和101.12分钟。与此相对照,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分别为10.70分钟、11.44分钟和11.78分钟。2019年至2021年,分别有76.1%、76.7%和77.4%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而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的比例为24.8%、27.2%和27.3%。不论是从接触时长还是从阅读比例来看,手机均远胜于电子阅读器。

Pad(平板电脑)是外在产品形态最为接近的替代品。Pad(平板电脑)不仅屏幕远比手机大(折叠手机兴起和普及之后,这优势将会削减),而且近年来不少厂家也针对电子阅读,办公等需求,推出墨水屏平板,电子阅读器聊以自傲的类纸化、不伤眼的优点,也因此而不复存在。

一般而言,书是用眼睛看的,但这些年来,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悄然兴起,那便是用耳朵听。今年4月发布的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有三成以上(32.7%)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较2020年的31.6%再进一步,其中城镇成年居民的听书率为34.6%,农村成年居民的听书率为26.8%。“听书”这一数字阅读方式,是伴随着播客、音频等模式的出现而出现的,并由此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有声书。有声书云云,是指通过配音演员、专业录音制作人员将图书的文字内容转化录制为音频,读者依靠听觉完成阅读。有声书的出现,令书的载体越发的多元和丰富,在手机、Pad之外,智能音箱、车载系统、智能穿戴等终端设备也成为电子阅读器的竞争者和替代品。

电子阅读器作为一个硬件产品,当初受到读者青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背后的丰富的电子书资源。品牌电子阅读器大抵有阅读平台支撑,譬如说,亚马逊有kindle,掌阅有iReader,口袋阅的背后,则有起点中文网海量网络文学资源支持。然而,随着各类读书APP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其软件优势也消弭于无形。

这是说,从硬件到软件,电子阅读器面对竞争者或者替代品越来越多,而作为一款专为阅读图书设计的电子终端设备,高举免于娱乐、社交软件干扰旗帜的纯粹阅读工具,电子阅读器所宣扬的优点,在面对竞争时,恰恰是致命的弱点:在与各类竞品展开市场竞争时,功能单一的电子阅读器无法替代各类竞品除阅读之外其他任何功能,但各类竞品却能替代子阅读器的阅读功能!

正是这种不对称的相互替代,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离去,电子阅读器日益困顿而无法自拔。表现于市场上,便是收入不能覆盖成本,商业逻辑无法自洽。一言以蔽之,不能成市也。

2022年10月5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