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郭嘉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演义中的郭嘉到底几分虚构)

引言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这短短八个字,可谓是将网络上对于郭嘉的过分赞誉表现得淋漓尽致。

郭嘉有能力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郭嘉没有能力,就不会让曹操心生遗憾,更不会被供奉在曹魏太庙之中。但若是因此,就过分吹嘘郭嘉的能力,甚至于把郭嘉的地位,抬得比位列武庙十哲的诸葛亮还要高,难免就有些过犹不及了。

难道在真实的历史之中,郭嘉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其智谋真得到了那种洞察一切,算无遗策的地步吗?

三国演义郭嘉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演义中的郭嘉到底几分虚构)(1)

少有远量,弃袁投曹

郭嘉字奉孝,颍川郡阳翟县人,生于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

颍川之地,自古便钟灵毓秀,人才辈出。郭嘉在这个大环境中成长,自然也是气质出众,才华超群,就连荀彧这样的人物都对郭嘉赞叹不已。

等到郭嘉二十出头的年纪,正逢汉室衰微,天下已乱,各路诸侯都在招兵买马。郭嘉自诩一身才华,也想着建功立业,便走出颍川,前往河北投奔袁绍。

郭嘉虽然出身颍川,但却并非是那些是世家大族中人,因此对四世三公的袁家还是抱有着几分幻想的。袁绍坐拥冀州,兵精粮足,有霸主之姿,自然便吸引了郭嘉的目光。至于说,郭嘉为什么不选择袁术,史书中没有提,但个人猜测也许是颍川地处豫州境内,与袁术的地盘相邻较劲,郭嘉早就看透袁术的为人了吧。

满怀希望的郭嘉见到袁绍之后,一盆冷水便被迎头浇下。名不符实的袁绍让郭嘉极为失望,只在河北待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便打算弃袁绍而走。

同样出身颍川的同乡郭图心中不解,便追问郭嘉为何要弃袁公而去。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三国志·魏书十四》

郭嘉撂下一句话,直接道破了袁绍的结局,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河北。从此之后,郭嘉便再也没有随意投奔哪位主公,而是一直广交好友,提升自己的能力。

直到公元196年,郭嘉在荀彧的引荐下,投奔到了曹操的帐下。君臣二人一番畅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从那以后,郭嘉便被任命为了司空府的军师祭酒,开启了他华丽的下半生。

这一年,郭嘉二十六岁。

三国演义郭嘉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演义中的郭嘉到底几分虚构)(2)

出谋划策,成竹在胸

郭嘉投奔到曹操麾下不久,就赶上了曹操征徐州,破吕布的关键战役。虽然曹军已经屡次战败吕布,但吕布退回下邳城中坚守不出,曹军再攻城池却是久攻不下。

此时曹军士卒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倦怠之色,厌战情绪在军中蔓延。曹操就有心退军修整,再找机会征讨吕布。结果郭嘉直接站了出来,用刘邦灭项羽的例子来劝谏曹操,言外之意就是要一鼓作气,趁吕布式微一举攻破,否则等吕布缓过气来,说不定会发生什么事情。

太祖欲引军还,嘉曰:“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今布每战辄破,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三国志·魏书十四·裴松之注》

于是曹操就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咬紧牙关,猛攻吕布,最终攻破下邳,生擒吕布,将整个徐州收入了麾下。

曹操杀吕布,尽夺徐州之地后不久,官渡之战便爆发了。曹操亲率主力北上,在东郡一带与袁绍夹河对峙,情势一时间剑拔弩张。

而此时江东孙策已据有扬州之地,兵精粮足,闻得曹操北上攻袁,便打算趁势偷袭许昌,打曹操一个措手不及。消息传来的时候,曹操麾下众人全部大惊失色,不知怎么办才好。

三国演义郭嘉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演义中的郭嘉到底几分虚构)(3)

毕竟据有江东之地的孙策,实力早已经不容小觑。若是当真北上进攻许昌,势必会让曹军首尾不能相顾,到时候一场大败是在所难免的了,就看是败在袁绍手上,还是孙策手上了。

可此时郭嘉却淡然一笑,说孙策必死与刺客匹夫之手,绝对没有渡江袭许的机会。果然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孙策被许贡门下刺客所杀的消息。众人这才放下心来。

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三国志·魏书十四》

而与此同时,刘备公然反叛曹操,袭取徐州以自守。曹操顿时就陷入了攻打袁绍,还是平灭刘备的纠结之中。这时也是郭嘉站了出来,建议曹操先攻刘备,回过头来再对付袁绍

郭嘉早就看穿了袁绍的犹疑的性格,就算是曹操分兵东征徐州,袁绍也不敢当机立断的出击。果然,曹操都已经大破刘备,收复徐州,生擒关羽回来了,袁绍依旧没敢出兵。

三国演义郭嘉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演义中的郭嘉到底几分虚构)(4)

远征乌桓,平定辽东

官渡之战后不久,袁绍便抑郁而终。

曹军诸将都想趁此机会出兵,一举拿下河北四州之地,彻底消灭袁氏的力量。但郭嘉却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劝阻了曹操。

郭嘉的理由很明确,如果趁着袁绍新丧,便大举进攻河北,势必会让袁绍的儿子拧成一股绳,全力抵挡曹军的进攻。但如果曹军佯装放弃河北,进攻荆州,那袁绍的儿子们势必会为了争权夺利大打出手,到时候袁氏内部一乱,便可以各个击破了。

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三国志·魏书十四》

事情果然如郭嘉所预料的那样,曹操稍一放缓攻势,袁谭、袁尚就为了争夺冀州之主的位置大打出手,河北四郡直接就陷入了内乱之中。曹操趁此机会出兵河北,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取邺城,占领了冀州。

紧接着曹操便以冀州为中心,一步步蚕食了河北四郡,将袁氏的残余力量赶到了乌桓一代。郭嘉因有献计大功,被封为了洧阳亭侯。

三国演义郭嘉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演义中的郭嘉到底几分虚构)(5)

虽然河北四郡已得,但袁氏残余势力仍存,斩草除根在所难免。但是三国时期的乌桓地区,已经位于今日的辽宁境内,距离曹操的大本营河南许昌实在是千山万水般的距离。曹军诸将唯恐远征乌桓之时,刘备、刘表等人趁势攻打许昌,便不太同意曹操亲征乌桓。

但郭嘉言之凿凿地说,刘备刘表等人互相猜忌都来不及,又怎么会有精力偷袭许昌呢?事实果然如郭嘉所预料,曹操都已经平定辽东班师了,荆州也没有出动一兵一卒。

在征讨乌桓的过程中,郭嘉感觉行军速度较慢,便建议曹操抛弃辎重,率精兵直取乌桓。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抛弃辎重,连夜行军,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敌军面前,杀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白狼山之战,曹军俘虏二十余万人,斩首乌桓单于,袁氏残部被迫逃往辽东。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辽东太守公孙康斩二袁首级献于曹操,辽东遂定。只可惜在班师途中,由于环境恶劣,水土不服,郭嘉感染了恶疾,不久便病逝了,年仅三十八岁。

呜呼哀哉!天妒英才!

三国演义郭嘉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演义中的郭嘉到底几分虚构)(6)

结语

郭嘉出奇策,擅谋略,有出色的大局观,是数一数二的谋士,这一点任何人也无可辩驳。

可以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都要有郭嘉的身影。曹操最终能一统长江之北,郭嘉绝对是居功至伟的。

但郭嘉的才能,也仅此而已了。

纵观史书中的记载,郭嘉的能力都表现在行军打仗、洞察人心上,可以在行军的途中帮曹操做出更正确的决定。可一旦涉及到其他方面,郭嘉的能力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以至于在史书中根本就没有记录。

这一点《三国志》的列传顺序中,也得以体现。

在《魏书》之中,除去魏国皇室,以及汉末群雄之外,记录的第一批文臣是荀彧、荀攸、贾诩三个人。而像程昱、郭嘉、董昭、刘济等人的排名,就相对比较靠后了。可见在魏国朝堂上的地位,郭嘉还是比较靠后的。

所以说,郭嘉能力出众,才华高绝,但实在是达不到网上所盛传的那种地位。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

《三国志·裴松之注》

想了解更多的三国历史,何不入手一套《三国志》,从此明白历史与演义之间的差别,可以用更辩证的目光去看待喜欢的三国人物。618期间,原价98元的《白话三国志》,只需98元就能包邮到家,你值得拥有。点击下方链接,果断出手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