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指的大伏天是什么(三伏这个说法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古人指的大伏天是什么(三伏这个说法从什么时候出现的)(1)

不管是什么时候,夏天都是最难熬的,而三伏更是让人崩溃。冬天冷了可以加衣服,可这炎炎三伏可怎么办?有人说躲进空调屋里啊,这多好解决的一件事!可是,古代时没有电没有空调怎么办?

古代时,人们被三伏天支配的恐惧都留下了记载,我们从一些古籍或者古诗词中会发现古代人对三伏天的态度那是极其无奈的,可无奈也没有办法,该热还是热,无奈的人们只好去发明很多辅助工具或者想别的办法来度过三伏天。

古人指的大伏天是什么(三伏这个说法从什么时候出现的)(2)

出生于唐末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这些有趣事儿:

长安富家子弟刘逸、李閒、卫旷等家世富豪,而好待士。每至暑伏中,各于林亭内植画柱,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召长安姝间坐。递请为避暑,会人皆爱羡。

看看这些唐朝长安富家公子,在三伏天也玩得这么嗨,而且人们会邀请别人避暑,还挺雅致的。

而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对三伏天也挺豁达的,在作者名字已经不可考的乐府诗歌《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其六·六月歌》中是这样写的:

三伏热如火,笼窗开北牖。与郎对榻坐。折杨柳,铜塸贮蜜浆,不用水洗溴。

我们之所以选这首无名氏的诗歌来举例,是因为我们可以从里面发现的一点线索是,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有了“三伏”的说法,至于什么时候出现的,咱们下面会论证。我们还可以看到,古人完全没有现代人因为热而产生的燥气。那么,这个三伏天是怎么来的?这么热的天气下,古人是如何度过的?他们在吃穿住方面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去应对三伏天?古代在三伏天又都有什么样的节日呢?

古人指的大伏天是什么(三伏这个说法从什么时候出现的)(3)

一、三伏由来

三伏的说法由来已久,具体到什么时候这个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什么时候,因为三伏是根据干支纪日配上节气来定的,所以必须跟天干地支还有24节气有关。天干地支的说法来源很早,可24节气却有个完善的时间,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四个节气,分别是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尚书·虞书·尧典》中是这样记载的: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既然有了仲夏,有关夏日的节气就会接着产生,到了周朝的时候,节气成为了八个,分别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而24节气的真正完善则是在汉朝时,汉朝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中,里面记载的24节气和现在分毫不差:

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是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

古人指的大伏天是什么(三伏这个说法从什么时候出现的)(4)

关于伏天的最早记载,据说是出现在先秦时期,司马迁《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中记载: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後子孙饮马於河。梁伯、芮伯来朝。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这段话意思是德公元年,开始住在雍城大郑宫。用纯色祭牲三百牢祭于鄜畤。经过占卜,定居于雍。其后子孙饮马于黄河。梁伯、芮伯来朝见。二年,开始设伏祭,杀狗禳除传播疾病的暑气。

关于这段的记载,网上有非常多的引用,什么史记秦纪六啥的,并且说先秦时期的秦国是说三伏天的开始,但是这里的记载有疑点。首先这是司马迁记载的,他是汉朝人,汉朝时的节气已经完善,不排除他用自己的方法去记录秦德公年间的事。第二就是这里说的是“伏祭”,也就是伏日,这在古代是一个节日。

但不管怎么说,这时候已经有了伏的概念。那伏天究竟是谁提出来的,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个不可能是一个人提出来的,也不可能是一个朝代总结出来的,应该说从商朝有节气开始,一直到汉朝时候24节气完善,经过了一代代人的观测和总结才出现。

了解了三伏天的由来后,咱们说一下古代人是怎么过三伏天的。

古人指的大伏天是什么(三伏这个说法从什么时候出现的)(5)

二、古人怎么过三伏

人活着,四件事无法避免,那就是吃穿住行,在炎炎三伏夏日,古代人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首先就是吃。

1:吃

有人说我现在热了吃根冰棍,古代人可没有这待遇,你可真是小看古人了,早在周朝时,人家就已经开始吃冰了,而且还是纯天然冷冻的冰,没有任何添加剂,周朝时还专门设立了这样的官职,就是负责凿冰和藏冰的人,以供夏日时食用。《周礼·天官冢宰·酒正/掌次》中记载:

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槃冰。夏颁冰,掌事,秋刷。

啥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官职叫“凌人”,掌管有关藏冰出冰的政令。十二月命令斩伐冰块藏入冰窖。春天开始检查盛冰的鉴。美味都盛在冰鉴中。三酒和浆人的六饮也都盛在冰鉴中。夏季王颁赐冰给臣下,就掌管颁赐的具体事宜。秋天,清除冰窖。

古人指的大伏天是什么(三伏这个说法从什么时候出现的)(6)

这一整套流程非常完善,而且这里还出现了一个重要东西叫“冰鉴”,其实就是古代的青铜冰箱。《左传·昭公四年》中记载:

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

就是说在古代,太阳在虚宿和危宿的位置上就藏冰,昴宿和毕宿在早晨出现就把冰取出来。当藏冰的时候,深山穷谷,凝聚着阴寒之气,就在这里凿取。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修藏冰井,东晋国子助教陆翙《邺中记》说:

在彭德府临漳县有铜雀、金虎等三座井台,十六国君王石季龙曾于井台藏冰,三伏之月冰赐大臣。

到了唐朝时,出现了冰盘,冰瓜和冰宴,当然这些都是富贵人家才能享受到的,《天宝遗事》中曾记载杨贵妃家会举行冰宴,饭桌四周围着巨大的冰,吃饭的人三伏天冻得瑟瑟发抖。

古人指的大伏天是什么(三伏这个说法从什么时候出现的)(7)

2:穿

在穿衣方面,古代人一直很豪爽,到了夏天,人们的衣服都选择透气性良好的,富贵人家穿丝,光滑凉爽,穷人家虽然没有丝绸,但至少有麻葛一类的衣服,这种衣服可比咱们现在的棉线衣服透气性要好。

《韩非子·五蠹》里记载尧帝:

冬日麑裘,夏日葛布。

到了汉朝时流行起了半截袖,多是女性穿,而到了唐朝时则成为了上层贵族女人们最喜爱的夏季衣服,特别在宫廷之中流行,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唐朝宫廷:

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

另外,唐朝女人觉得半截袖还不过瘾,于是又将领口开大,尽量让自己凉快。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背景却有唐朝的影子,里面宫廷女人的衣服还是经过了一些考证的。

那这就够凉快了吗?并不是,更惊快的方法是穿开裆裤。这让我们现在听来感觉不可思议,但古代确实是这样的,女人的裤子更像是现代的丝袜。当然男人也是同样,全指望前面的一片布遮挡。到了宋朝时有了改观,但女人新婚时,陪嫁的衣服里仍然有开裆裤。这里面当然不仅仅是有怕热的原因,还有很多别的原因,比如古代人衣服太复杂,这样上厕所更加方便……

古人指的大伏天是什么(三伏这个说法从什么时候出现的)(8)

3:住

我们看古代一些书籍或者参观一些博物馆时,会看到一些古人的枕头,有的是瓷的,有的是竹的。有时候我们就会疑惑,这么高,这么硬,睡觉不难受吗?其实古人也有苦衷,古人讲究留全发,就是一辈子不理发,这么长的头发,三伏天睡觉得多难受?只好用凉快枕头来帮助自己入眠。

当然了,一把荷叶扇子也是离不了的,枕着凉枕头,扇着荷叶扇,听着蛐蛐叫,还是睡不着怎么办?只好写来写诗了,古代人的诗那么高产,有一些是三伏天热得睡不着写出来的,有一些是三九天冷得睡不着写出来的。

当然了,人家皇宫或者富贵人家就要高级得多了,唐朝时叫“含晾殿”,利用一些机械原理为睡觉的屋子降温,比如用水车把水淋在屋子上,循环往复。

古人指的大伏天是什么(三伏这个说法从什么时候出现的)(9)

三、古代三伏天的节日

我国古代传统节日里,“伏日”是个很重要的节日,而这个节日究竟是哪一天,在古代时一般指的是入伏第一天,这一天要举行祭祀等活动,最初的来源被定义为先秦时期,就是咱们上面说过的《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中的记载,上面已经讨论过,这里不再举例。

汉朝时,开始向民间流传并成为一个正式的节日:

汉和帝曾令伏日尽日闭门,不干他事。

当然了,这一天是不会啥也不干的,祭祀和吃喝是保留节目。吃什么也是有讲究的。南朝梁时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

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

古人指的大伏天是什么(三伏这个说法从什么时候出现的)(10)

三伏天是我国古代根据自己的历法总结出来的一年最热时候,虽然没入24节气,但却跟24节气有着密切的关系,看着就是个简单的日子推算,但里面却蕴含着古代人对天地运行规律的了解,和对天干地支纪日的验证。我们不能看到这些就认为是迷信,因为我们很多东西都是那个时候传下来的,比如24节气,比如三伏天,这并不是什么迷信糟粕,而是古代人一代代的智慧累计,他们是先行开拓者,而我们是后来继承者。有了这些开拓和继承,才有了我们千年文明古国的不断层文化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