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也不吃嗟来之食(宁死不食嗟来之食)

来自:前线客户端

宁死也不吃嗟来之食(宁死不食嗟来之食)(1)

清华大学荷塘北侧之畔的朱自清塑像

在清华大学里,处处都留有朱自清的痕迹。朱自清在此任教时,曾经居住过清华古月堂、南院(照澜院)18号、西院45号、北院9号和16号。

宁死也不吃嗟来之食(宁死不食嗟来之食)(2)

1933年,朱自清在北院9号门前与友人合影

朱自清《背影》一文,就是在古月堂润泽的灯光下写成的。1946年抗战胜利清华复校后,由朱自清提议将“旧南院”的称呼按谐音改称“照澜院”。1948年,他离世之前,一直住在北院16号。

宁死也不吃嗟来之食(宁死不食嗟来之食)(3)

北院16号老照片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以在散文上的极高造诣为世人所熟知。在他笔下,既有《背影》《匆匆》等感情深厚、深挚动人的描述人间亲情的文章,也有《梅雨潭的绿》《荷塘月色》等刻画精妙、情景相融的描写自然人文景致的文章。除了在文学上的成就,朱自清还是一位极具爱国主义气节的斗士。他为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并最终因严重胃病逝世的事迹至今仍广为传颂。抗战胜利后,美国由打击日本变成援助日本,甚至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一系列举动,激起全国反对,上海、北平等多地学生走上街头抗议。著名学者、教授也纷纷加入了抗议的阵营。出于爱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气节,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毫不迟疑地在著名的《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字。当时,国民政府时常缺额发放工资,加上严重的通货膨胀,教授们大多生活贫困。为了笼络知识分子,政府给他们发放可以低价购买“美援面粉”的配给证。

宁死也不吃嗟来之食(宁死不食嗟来之食)(4)

1948 年6 月18 日,110 名清华教职员工发表严正声明,拒绝购买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面粉

拒绝购买每月两袋美援平价面粉,相当于全家的收入每月要减少五分之二。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这意味着每月使家中损失六百万法币,对全家生活影响颇大;但下午认真思索的结果,坚信我的签名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既然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就应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朱自清患有严重的胃病,家里孩子又多,生活贫病交加。6月间他的体重已经下降到了不足39公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还是毅然决然地令儿子将配给证退了回去,拒绝了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长期的营养不良加上缺乏治疗,朱自清的胃病发展到胃穿孔。1948年8月10日,朱自清已在死亡的边缘,他勉强睁开眼睛,看着守在身边的三个孩子,握住坐在床边的夫人的手,一字一顿地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不满50岁的一代文豪,在他长期渴望的新中国诞生前夕,在黎明前的黑夜里陨落了。在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来源:综合《晚晴》杂志、《光明日报》、人民网等权威媒体内容作者:陆杨编辑:李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