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亿年前大暴雨(一场暴雨绵延了200万年)

很多人喜欢下雨天撑着一把伞走走,觉得非常惬意,而且下雨天非常适合睡觉,但是,如果下雨时间太久的话,就会令人讨厌了,比如南方的梅雨时节,家家的衣服、被褥总是潮乎乎的。

另外还有大雨,很多人也不喜欢,因为只需要短短几天时间的暴雨就能对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可是你知道吗?

200亿年前大暴雨(一场暴雨绵延了200万年)(1)

在传闻中,2.34亿年前的地球曾下过一场持续了200多万年的雨,对,你没有听错,单位就是万年,据说,也正是由此才开启了恐龙时代,这场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未来地球还会再出现这样的天气吗?

2.34亿年前的卡尼期积洪事件。

经过研究发现,在恐龙称霸之前,大约是距今2.5亿年前二叠纪晚期与三叠纪初期的那个时候,当时整个大陆还都连在一起,海洋水汽无法到达内陆,终年干燥少雨,一片荒漠,地质活动非常频繁,很快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火山喷发。

200亿年前大暴雨(一场暴雨绵延了200万年)(2)

目前主要怀疑对象是兰格利亚火山大喷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造成了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地球上95%的生命由此走向了灭绝,除此之外,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到了空气中,引发了严重的温室效应,地球上的温度开始节节升高。

在高温影响下,海洋中的水分大量、快速地蒸发到了空气中,从而形成了强对流天气,下起了没完没了的雨。

200亿年前大暴雨(一场暴雨绵延了200万年)(3)

但需要澄清的一点是,这个持续了200多万年降雨的说法是不对的,当时地球经历的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持续性降雨,或者说是一直在下雨的状态。

准确来讲在这200多万年里,降雨天数居多,偶尔也会有晴朗的日子,导致当时地球的气候条件非常湿润、潮湿,所以被一些标题党夸大事实的说成是持续了200多万年的降雨。

而地球经过了200多万年的湿润期之后,陆地环境彻底改变,草原变成了森林,无法适应环境突变的物种也只能灭绝,被淘汰下来。

200亿年前大暴雨(一场暴雨绵延了200万年)(4)

但对于当时的小透明恐龙来说,却是一个绝佳好机会,很快恐龙数量开始增加,逐渐演化称霸地球,迎来了侏罗纪恐龙时代,同时也是裸子植物的兴起。

未来有可能出现长时间降雨。

卡尼期积洪事件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地球生物史的了解,为恐龙种群的演变以及崛起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毕竟一直以来,古生物学家们对恐龙这个物种到底是如何称霸地球的过程都不太清楚。

200亿年前大暴雨(一场暴雨绵延了200万年)(5)

同时这次事件也让我们明白了自然选择的重要性,在大自然面前,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物种都显得非常渺小,随时都有可能被大自然重新“洗牌”,虽然目前人类是地球上的高等智慧生物,但也丝毫影响不到大自然的地位。

通过该事件还可以发现,持续降雨伴随着含量极高的二氧化碳排放,其次温度升高到某个临界值,然后随着气候冷却形成降雨,此次卡尼期事件就是由于火山喷发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温度升高,蒸发了海洋中的大量水分,形成降雨。

200亿年前大暴雨(一场暴雨绵延了200万年)(6)

虽然降雨能稀释二氧化碳,但温度下降又会形成强对流天气,再次产生降雨,整个过程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这才导致雨下个不停,对此,很多人提出了疑问,在全球变暖与日俱增的同时,未来还会发生这样长时间的降雨吗?

可以肯定的是最近几十年来, 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人类面临的严峻气候问题之一,虽然还没造成长时间的降雨,但是近些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是频繁发生;

200亿年前大暴雨(一场暴雨绵延了200万年)(7)

一旦突破某个临界值,或者发生一次强烈的地质运动,就会导致类似这种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那么地壳中被“锁”住的二氧化碳就会被释放出来,出现2.34亿年前的降雨盛况,那个时候可能会出现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实际上,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是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由于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的,与水反应能生成碳酸,这些碳酸再与钙、镁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盐,最后随着地质运动经过漫长的时间进入地球内部。

200亿年前大暴雨(一场暴雨绵延了200万年)(8)

数据显示,目前以碳酸盐形式存在于岩层中的二氧化碳总含量大约有2.7亿亿吨,大气中的以碳酸盐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总含量只有2万亿吨,随着地壳运动,火山大规模爆发,地球内部的碳酸盐就会重新释放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加剧温室效应。

如今地球同200万年以前一样,也受到了温室效应的影响,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受其影响很大。

200亿年前大暴雨(一场暴雨绵延了200万年)(9)

最近几年,地球频繁出现极端天气,对人类和生态系统已经造成了严重影响,但不同的是:现在主宰地球的高等智慧生物——人类,面对目前全球变暖越演越烈的情况,人类拥有更多的优势来解决难题,如出行尽量乘坐交通工具,低碳出行,减少使用塑料等不可再生产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