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诗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写一首诗抒发苦楚)

秦韬玉是晚唐科场上臭名昭著的“芳林十哲”之一,他出身士族,叔父是宰相,叔母是广德公主。为了出仕,秦韬玉不走正道,投靠权阉、扰乱科场。后来靠山倒台,遭到士林集体唾弃。

哪些诗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写一首诗抒发苦楚)(1)

仕途失意之后,这位曾经的贵公子,写下了一首哀怜穷士的千古名诗。其中的心态,颇耐人寻味。

一、《贫女》赏析

《贫女》——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词歌直译:出生在寒门的我,从来没有见识过绫罗绸缎。想托媒人来替我说一门亲事,但是一想到这些,我就更加伤心了。现在的人只爱浓妆艳抹,谁会爱高洁的品性,喜欢我这样简朴的梳妆呢?

我有纤长灵巧的十指,敢与她们比拼刺绣的技艺,不屑与她们比赛谁的眉毛画得长。可叹我一年又一年地用金线刺绣,都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

秦韬玉这一首诗因为句句语带双关,历来为世人所喜爱。后来在清代被收进《唐诗三百首》,广为流传。诗中的女子虽然清贫,但是颇有一些傲骨。

哪些诗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写一首诗抒发苦楚)(2)

她到了该出嫁的年纪,知道自己没有漂亮服饰打扮,可能会嫁不到一个好人家,因此心里有一些伤感。世俗人的审美,大多是庸俗的。他们只懂得欣赏一个人的外貌和穿着,却无法她独特的气质。

诗歌写到这里,她的情绪是十分低落的。不过到了第五、六句的时候,她又开始安慰自己:尽管我没华丽的衣裳和妆容,可是我有纤巧的十指和精湛的手工,所以就不和别人比化妆了。

然而,这种自信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她年复一年地用金丝线,在绫罗绸缎上展现着自己的刺绣技巧。但是这些精美的作品,最终都成了别人的嫁衣裳。

这一首诗表面上写的是贫家女,其实也是写所有贫士他们因为出身的低微,找不到“良媒”来引荐自己,步入仕途。并且由于坚持自己的风格,绝不肯流俗,于是不被上层官僚欣赏。

虽然这些贫士自我感觉良好,可是永远只能在官员的手底下打杂。当幕僚,帮官员起草文书。文章写得再漂亮,最后署的也不是自己的名字,就好比绣娘替富家小姐做凤袍霞帔一样。

哪些诗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写一首诗抒发苦楚)(3)

士人总有怀才不遇的遗憾,秦韬玉这一首诗,引发了所有贫士的,甚至是“不遇”的贵族的共鸣,所以历来传播范围非常广。

不过,你要是因此认为秦韬玉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同情《贫女》,或者是贫士,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创作这一首诗,也是在自怜。

秦韬玉虽然出身士族,是宰相的侄儿。但是,事实上他很小的时候家道就中落了。叔母广德公主爱他胜过亲生,结果反而害了他。

让他年纪轻轻就和一帮狐朋狗友走到一起,最后结交权宦,把自己的名声彻底搞臭。叔父、叔母意外死于黄巢之后,秦韬玉失去最后的靠山。跟着马上遭人落井下石,所以才有了《贫女》之叹。

二、《贫女》的另一种解读

秦韬玉少年时代是一个花花公子,他的父亲是唐军里一个中下级的军官,叔父是宰相于琮。于琮娶了唐宣宗的广德公主,夫妻二人对秦韬玉特别疼惜。

哪些诗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写一首诗抒发苦楚)(4)

《唐摭言》中说:秦韬玉有辞藻,亦工长短歌。他大概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文学方面的才华。可他好的不学,偏要和“芳林十哲”里的一帮狐朋友狗友混迹一起,还写《吹笙歌》这样的淫词滥调。

他的叔父于琮当宰相的时候,和著名的奸相路岩是同事。为了让侄子混出名堂,叔父就把他推荐给路岩“代写文书”。

叔母广德公主的爱惜他如同亲生儿子,为了他,公然干预国家科考,亲自出面为他“力取甲鼎”。意思就是说,他这个叔母非要让他当状元!

估计本来依他的才能,考中进士是不成问题的,可是谁让他是宰相和公主的侄子呢。朝廷里面的正直的文人和考生,都被他们的行为激怒了。大家都在议论这件事,结果最后他就没能“及第”。

古代科考中“及第”,特指进入科考前三名。只有当上状元、榜眼和探花才算“及第”。这一次考试是在咸通十四年(873)的春天。也就是在这一年,发生一件改变他人生的大事。

哪些诗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写一首诗抒发苦楚)(5)

当年十一月,因黄巢之乱,他的叔父于琮和广德公主都遇害了。路岩倒台,叔父母也死了,秦韬玉就失去了可以在仕途上帮助他的“良媒”。

然而他不甘心,七年后他又卷土重来。结果遇到了路岩的仇家杨损,取消了他的考试资格。他最后被逼利用了过去家族中与宦官的关系,投靠了权阉田令孜才成功“及第”,后来官至工部侍郎。

《贫女》诗大概写于他叔父遇害之后,人生中最失意那几年。虽然广德公主待他如己出,但是他终非公主亲生,因此心里一直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从诗的内容来看,他虽然对自己的才华非常有自信,但是他并不相信:仅仅通过自身的才华,不依靠“良媒”与外在的手段,就可以得到世人的肯定。

哪些诗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写一首诗抒发苦楚)(6)

这种思路和他在现实中的所作所为,是一脉相承的。秦韬玉并不甘于给别人当幕僚或者是文书,他还是想成全自己升官发财,所以最后选择不择手段地投靠权阉,达到自己的目的。

结语

秦韬玉在唐朝科场上,曾经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家伙。今人读《贫女》,以为他写的这首诗只是在同情“怀才不遇”的贫士。其实仔细地了解一下秦韬玉的身世,你就会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

他不仅仅是在同情寒士,其实它也可能是在批判那些“寒士”。“敢将十指夸纤巧”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我再去开一个“后门”。

因此,秦韬玉写完了这首诗,把笔一扔,就跑去投靠了阉党。最后官至工部侍郎,最后还得了一个外号,叫“巧宦”

当然,不管秦韬玉自己本身是怎么想的。只要一首诗歌被人创作出来,怎么解释,那就不再是作者个人的事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