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尾巴猴子阿姨历险记读后感(动物尾巴的故事)

小时候看到一部叫《决裂》的电影。影片中一位大学教授在课堂上讲解“马尾巴的功能”,讽刺专家关门教学,不务正业。其实动物的尾巴确实有你不知道的故事。

粗尾巴猴子阿姨历险记读后感(动物尾巴的故事)(1)

说起动物的尾巴似乎人人皆知,其实不然。所谓“尾巴”,是指动物肛门后方的那一部分,动物学家称其为“肛后尾”。这“肛后尾”只有脊椎动物才具有,因此它是脊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当然,脊椎动物中也有没有尾巴的动物,如蛙、猩猩和人,但这是一种次生现象。因为在脊椎动物的发展史上,它们原本是有尾巴的,以后逐渐退化、消失了。青蛙在幼龄蝌蚪时期,还有尾巴的特征。

粗尾巴猴子阿姨历险记读后感(动物尾巴的故事)(2)

脊椎动物最初起源于水里,原本像鱼一样都是有尾巴的,尾巴本来是一种运动器官或运动辅助器官。离水登陆后随着脊椎动物的进化,尾巴便由粗大变得细弱,运动功能也就逐渐退化,以至消失。仔细观察鱼的尾巴,它不仅粗大有力能左右摆动,还能借助尾鳍击水向前,操纵着游泳的方向。显然,鱼尾是真正的运动器官。

粗尾巴猴子阿姨历险记读后感(动物尾巴的故事)(3)

爬行动物中的蜥蜴,其尾巴紧贴地面,以左右摇摆来推动躯体前进并控制运动方向,从而将运动功能退居为辅助地位。鸟尾辅助运动的功能已为尾羽所取代,因此,鸟的尾羽称舵羽,由它“掌控” 着飞翔的航向。至于“马尾巴的功能”,充其量在奔跑时能平衡身体,在静止时能驱赶一下蚊蝇的骚扰罢了。

粗尾巴猴子阿姨历险记读后感(动物尾巴的故事)(4)

脊椎动物的尾巴在由运动功能、辅助运动功能逐渐弱化并进一步消失的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尾巴发生了种种变化,真是千 姿百态,功能各异。

比如壁虎在遇敌走投无路时,可以自己忍痛断尾而逃,以跳动的断尾迷惑敌人。

鳄鱼潜伏水边一动不动,当猪、鹿、牛、羊一旦来临,那粗大的尾巴会如弹簧出击,迅速将其扫入水中,成为其腹中的美食。

粗尾巴猴子阿姨历险记读后感(动物尾巴的故事)(5)

澳洲的大袋鼠,其前肢短小而后肢特长,休息时以粗大的尾巴配合后肢席地而坐,如三足鼎立的香炉,十分稳固。

大尾绵羊的尾巴,因贮存着丰富的脂肪而变得异常肥厚,能较长时间忍饥挨饿而不致饿死。

卷尾猴的尾巴是它的“第5只手”,长而灵活,富有缠绕性,既能攀爬树木,又能将身体倒挂在树上睡大觉。

粗尾巴猴子阿姨历险记读后感(动物尾巴的故事)(6)

粗尾巴猴子阿姨历险记读后感(动物尾巴的故事)(7)

环尾狐猴的尾巴上有黑白相间的斑纹,它会直直地树在空中,像一个特色旗杆,告诉它的伙伴们,我在这儿!

小松鼠的尾巴毛茸茸的,它睡觉时用尾巴当作棉被盖在身上,暖洋洋才能睡得舒服。

粗尾巴猴子阿姨历险记读后感(动物尾巴的故事)(8)

最没有用的当数猪尾巴了,又短又小,只能作为小摆设而已。现在的现代化猪场,总是在猪很小时就将其尾巴剪掉,免得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咬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