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有这9个特征的人)

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有这9个特征的人)(1)

一、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提起“自恋”这个词,我想当今社会没有人不懂它的含义。但其实这是一个新词,是在1989年首先进行描述的。

当时英国著名的性心理学家、文学评论家哈夫洛克.霭理士,为了描述一种对待自己就想对待性对象的态度,甚至将自己作为性对象的病态现象,发明了“自恋”这个词。

后来,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采用了“自恋”这一术语,用来描述一般情况下,对自我的关注和自爱的态度。

每个人都有自恋的特征,或多或少,或严重或稀少,自恋甚至可以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来帮助我们抵抗别人的批评和对失败的辩解,甚至能够成为促进我们获得成就的动机。

但是,如果自恋过头了,就可能存在一种心理问题,也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存在一种不切实际的自大感,他们有超越一般人的夸大自尊。他们往往夸大自己的外貌、才能、出身、成就等等。并且他们也要求别人把他们当做特殊人物看待,他们对自己的潜力存在一种无限的幻想和权利感。认为自己有特权,并且需要别人不断赞美自己的这种无所不能和特殊性。

此外,他们也缺乏对别人的基本共情能力。他们只能体会和理解自己的感受,却无法理解、关心别人。在人际关系中,他们更倾向于成为一个情感上的剥削者。和他们交往的人,往往成为满足他们病态自恋的工具。这就造成了他们很难与别人建立相互依赖的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

但这就造成了他们更加孤独,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情感剥削的行为。#自恋型#

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

首先,前面我们也提到,自恋是一个每个人都会存在的情感。而在人格上,自恋型人格也是一种性格倾向。有的人本身就存在一些孤芳自赏的性格,而有的人又比较自卑,自恋感比较少(不是没有,而是这种情感比较少)。

请注意:这些都不是心理问题,都是非常的常见的心理现象。因为临床诊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还需要长期的临床观察,所以一切判断还是要以精神科医生的诊断为准。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能被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呢?

首先,他要满足“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人格障碍的诊断要符合至少3个方面的表现:

1、患者的人格表现是固定不变的、长期的和稳定的。也就是说,患者从童年开始就逐渐形成了这种固定的人格表现,而不是偶尔或者忽然出现“自恋型”“强迫型”“边缘型”等等表现。比如,某些人以前从来没有过过度自恋的表现,忽然变得很有钱,或者身居高位了,那么他就变得极度自恋。那么我们更多的考虑是社会环境原因造成的他的自恋表现,而不是人格方面存在问题。

2、人格障碍的患者有明显的适应不良的表现。也就是说患者对于自己的人格障碍以及因为人格障碍影响到的人际关系,感到主观上的内心痛苦。患者如果自己本身没有感到不妥,我们不能强制说某个人是人格障碍。

3、患者因为人格障碍,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业以及其他社会功能。也就是说,如果某个人我们感觉到他比较怪,但是人家生活好好地、工作好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表现也好好地,那怎么能说人家人格有问题那。那也可能只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不认可人家的生活方式或者观念。

所以,要诊断人格障碍,以上三点是基本的要求。

有的读者可能会说,很多精神疾病患者他的自知力是有问题的,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得病了。

但要注意的是,人格障碍患者的自知力一般情况下是完好的。如果一名患者他存在严重的自知力损害的话,那么我们往往去考虑更加严重的精神障碍方面的疾病,而不会优先考虑人格障碍。

那么“自恋型人格障碍”主要有以下9种表现特点:

1、他们对自己的重要性有一种过分的、不切实际的夸大感觉。比如虽然没有相应的条件或证据,却认为自己的成就和才能很出众,并且希望被别人认可。

2、他们总是沉湎在无限的成功、权利、美丽、辉煌或者理想的爱情幻想中。

3、他们总认为自己是“特殊”和独一无二的,并且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者身居高位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者与他们交往。

4、他们总是要求过分的赞美,并且非常需要其他人的赞美和羡慕。

5、他们总是认为自己被赋予一种特权感,比如总是期望不合理的优待,并且要求别人自动顺从他们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总是占便宜。例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共情的能力。不愿意承认或认同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8、他们常常妒忌别人,或者认为别人妒忌自己。

9、他们往往表现出傲慢、轻蔑的行为或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比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更容易主动求医。因为他们过分夸大的自尊心很容易被伤害,并且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如果他们的自尊心被轻蔑、拒绝、挫败或批评时,就会感到愤怒。结果往往会产生严重的抑郁,这是他们主动求医的主要原因。同时,为了避免自己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他们会主动疏远一些人际关系,来维持“自我满足的错觉”。

那么“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怎么产生的呢?

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有这9个特征的人)(2)

三、客体-关系理论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解析

目前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得病原因,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但精神分析学派,客体-关系理论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一套合理的解释。

精神分析学派的著名学者-梅兰妮·克莱茵,她也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她提出我们每个人幼儿期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正常性婴儿自闭:出生后的前三四个星期。这一时期婴儿只能知觉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而无法知觉到完整的自我。

2、共生阶段:出生后的第三至第八个月。这一时期,婴儿会非常依赖母亲,婴儿会期望在情绪上和母亲维持高度同步的状态。

3、分离/个体化历程:出生后的第四五个月。这一时期幼儿逐渐脱离对亲人的依赖关系。但又要寻找亲人来获得舒适和安全感。这就造成了在依赖与独立之间的矛盾感。比如一个刚刚会走路的幼儿,会骄傲的远离自己的父母,但很快就急迫的想要回到父母的怀抱。

4、对自我与别人的认识。幼儿满三岁开始。此阶段幼儿能更完全地了解并逐渐稳定与别人分开的态度。会开始与外界建立关系,而不会恐惧失去自己的感觉。

而梅兰妮·克莱茵认为,如果幼儿在第3阶段,没有经历分化的过程,就无法把父母理想化的同时,保留对自己的骄傲感,他之后就会出现自尊方面的问题,或者自恋型人格障碍。

四、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目前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主要依靠的是精神分析疗法进行治疗。药物方面,主要是处理一些并发症,比如治疗抑郁、躁动、焦虑等等。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如果您喜欢的话,请点击左上角关注轻松心理知识),这样您就能及时收到我分享的更多心理学知识。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有这9个特征的人)(3)

参考文献:

[1] Gerald Core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Tenth Edition》

[2] 陆林 《沈渔邨精神病学Shen YuCun's Psychiatry第6版》

[3] RobertE.Hales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Textbookof Psychiatry》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