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取水有什么说法(丧葬中洗筋是什么意思)

清朝民间有一种十分令人不解的习俗,这种习俗名叫“洗筋”,洗筋其实是一种葬礼形式,故也称为“洗骨葬”,另一种说法也称为检筋,关于洗筋的定义,乾隆朝,江西按察使张师载在上奏圣人时指出:“江西省愚民惑于风水,凡父母葬后,辄将骸骨起出,用水刮洗,验其骨色红黑,以定吉凶,如红,即以粽包裹,仍葬原地,否则迁移别处,俗名‘洗筋’”。

丧葬取水有什么说法(丧葬中洗筋是什么意思)(1)

以上就是清人对洗筋的解释,简而言之就是清人比较迷信,在将父母下葬之后,过一两年再将尸骨挖出来,用水清洗,看骨头颜色变红还是变黑,因此来辨别吉凶,若变红则是吉,变黑则是凶。

古人比较迷信,认为墓葬风水能够左右一个家族的命运,因此人死后,都会花重金聘请风水先生来为墓地选址,为防止被风水先生忽悠,民间就想出了这么一个法子来辨别,其实洗骨葬也并非清朝独创,最早在《列子》一书中就有记载“楚之东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这种做法应该是最早的洗筋了。

丧葬取水有什么说法(丧葬中洗筋是什么意思)(2)

这种洗筋的习俗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很广,清朝时这种习俗在安徽、江西一带非常盛行,广东、广西一带称这种葬礼习俗为“葬金”“存金”“收金”等。

那为什么出现这种葬礼?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自然及古人认为的风水因素。我国南方一带比较潮湿,棺木易朽,白蚁侵蚀,所以葬者害怕亲人尸骨被蚂蚁侵蚀,便在下葬多年后发棺捡骨,用水洗刷干净,并用特制的防腐剂涂抹,这也就是洗筋葬最早的原型,其次,古人大多迷信风水,《葬经》中记载:“生者之气凝结与尸骨中,死后尸腐骨存,犹可受之生气与尸骨中,气感所生,鬼福及人”,古人认为死人能够保有活人,所以骨骸保存得好坏,就直接影响庇佑的效果。

丧葬取水有什么说法(丧葬中洗筋是什么意思)(3)

所以各朝代虽禁止洗筋这一风俗,可有不少人以身试法。

二、停柩不葬的原因。

至今,中国农村仍旧有停柩不葬的情况,停柩不葬的意思是人在死后并没有按照通常的礼法,在规定的期限内下葬,而是将棺柩先放在厅堂内、或者家附近,等到家中有足够的资金或者找到满意的墓地才正式下葬。

对于穷人家来说,停柩不葬,只能等到尸骨腐败后,捡尸骨入土的原因就是因为资金不够,古时候葬礼繁琐,耗费巨大,因此普通人家没有凑够足够的钱财,就不愿匆忙下葬,有失礼数,只能等到资金充足之时再打算。

丧葬取水有什么说法(丧葬中洗筋是什么意思)(4)

而对于富贵人家,则是因为墓地位置不满意,想依靠风水来延续财富,如果找不到合适地点又急需下葬,多半都先随便找块地掩埋,等到找到满意的墓地后,再将尸骨挖出,再次入土,甚至有的人家将尸骨存于瓦罐当中,古人称之为“骸罐”,所以由于种种原因,棺木腐朽之后,尸骨受损,只能捡骨易棺。

三、移民迁移

清朝时期移民并不少,规模移民也很多,对中国人而言,入土归乡是死者最后的遗愿,所以远在他乡的逝者,想要回乡只能通过运棺或者洗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运棺费用之高难以承受,因此归乡只有等待洗骨,方便搬运,久而久之,洗骨就成为了一种习俗。

丧葬取水有什么说法(丧葬中洗筋是什么意思)(5)

在我国江西、福建、广东一带主要都是南下的中原人形成,所以这一带洗骨的习俗很盛,不过他们也有流传尚久的检骨葬习,对于广东一带的客家人来说,祖先的坟墓非常重要,如果遇到要远徙的情况,往往会往上去挖掘几代祖先的坟墓,取出骸骨,清洗干净,但不能用水洗,只能用酒,洗干净后放在瓦罐当中,用布袋裹之,背负出门,待到迁徙之所,再将祖先尸骨入土,择吉日而葬。

四、民间孝道的影响。

中国自古奉孝为上,不过清朝年间,朝廷所定的孝道和民间人士对孝道的理解不尽相同,清政府认为洗筋这种习俗就是不孝,不过民间百姓并不如此认为,因为清朝禁止洗髓拣骨,可清代民众认为,不洗髓拣骨则是不孝的做法,所以民众是不认可清廷理念的,即使清政府多次禁止,民间依旧有人开坟挖棺,洗髓拣骨,屡禁不止。

丧葬取水有什么说法(丧葬中洗筋是什么意思)(6)

不过说到这,很多人肯定很不解,中国古代汉族一直竭力保存先人尸体,坚决不触动祖坟,那么南方一带的汉人,为何在清朝廷禁止之下,依旧“顶风作案”为祖先洗髓迁坟呢?其实这两种思想并不冲突,南方一带之所以迁坟就是怕虫蚁过多,虽然做法不同,可最终的目的都一样,就是为了保存祖先骸骨。

所以综上可以发现,民间洗筋检骨之根本原因并非清廷所认为的风水所致,那么,洗筋这种习俗,清廷为何要去禁止,民间和朝廷的矛盾冲突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丧葬取水有什么说法(丧葬中洗筋是什么意思)(7)

《大清律例》中就有禁止发冢的条例,而洗筋就正好符合“发冢”条例,发坟洗筋与儒家所提倡的“葬也者,藏也”有所违背,与正统思想有所冲突,其实清廷和民间根本的矛盾就是在此,也就是儒家伦常和民间习俗之间的冲突,清廷信儒并推儒,而民间习俗与儒家正统思想又大相径庭,清为维护儒学,亦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必须严厉禁止洗筋的做法。

《大清律例》对“发冢”有着明确规定:“凡发掘坟冢,见棺椁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发而未至棺椁者,杖一百,徒三年”由此可见,大清对于发冢罪处罚得非常严,可民众为了习俗,可谓是冒着被杀头的风险进行洗筋,而且“其子孙毁栖家长死尸者,斩”,所以子孙去挖掘祖先的坟墓,风险更大。

不过民间风俗,仅仅想通过一纸条文法律来禁止,实在是太难,因此地方官员各显其能,地方官往往会因地制宜地制定示谕,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清朝的法律,按照惯例,清末年间有人将法律分为成文法和惯习法,其中成文法又分为三种:一、律法,二、例法,三、示谕。

丧葬取水有什么说法(丧葬中洗筋是什么意思)(8)

示谕并不限于行政命令,所以示谕是律例之外的一种命令,用处非常广,不过民众看到示谕也要遵从,示谕多半是地方官在使用,洗筋这一习俗在江西安徽一带比较流行,所以当地很早就有关于禁止洗筋的示谕。

乾隆八年,江西按察使凌燽就发布示谕禁止洗筋,强调:“洗筋恶俗,尤所痛恶,或或经告发,或被查出,惟有按拟斩辟,立置重典,地师、堪舆诱惑、教唆、皆同罪。本署司决不少姑容,以贻地方风俗之害,至士为四民之表,尤当身先率化,若其冥顽不灵,知礼犯法,尤比加严”。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大清律例禁止洗筋的法律是在乾隆十一年才修撰的,而这则示谕则是在乾隆八年发布的,由此可见,在中央通过条例来禁止洗筋行为惩罚之前,地方官就已经将这种习俗列入法律打击的范围当中。

丧葬取水有什么说法(丧葬中洗筋是什么意思)(9)

对于士大夫阶层,洗筋的禁止就更加严苛,作为国家的中坚力量,士大夫必定要尊儒学、知国法,守国法,因此要以身作则,对洗筋之恶俗严加拒斥,为了禁止洗筋,清朝各皇帝都想出了很多办法,地方官也因地制宜制定相关适宜的规则,恩隆知县就禁止市场上贩卖用于装尸骨的陶器,以此来禁止洗筋。没有装尸骨的容器,民众自然就没有办法进行洗骨了,换别的东西又违背习俗。

并规定,有丧之家,如果不按照礼法入土,也要治罪,甚至是帮捡洗之人,也要被处于斩刑,明知他人洗筋而不劝阻之人,杖一百。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朝,迁葬是合法的,但洗筋则是违法,故要仔细分清迁葬和洗筋的区别,清朝律例对于迁葬的定义是指逝者入土为安后,亲属因故将其遗骨改葬别处。“其有故而依礼迁葬者,俱不坐”。

由此可见,洗筋和迁葬的区别就在于“有故”上,也就是说迁葬是有正当理由的,而洗筋则不然,不过,何为有故?

丧葬取水有什么说法(丧葬中洗筋是什么意思)(10)

保护尸体的金缕玉衣

明律学家张楷如此解释:“或因穴地步吉,或有水冲坏”,不过在清朝,穴地不吉的说法不被列入律法当中,因为风水本就无固定的说法,穴地吉或不吉主观性太大,无法辨别,所以实际实行过程中,是否合理用风水来解释就很难辨别,以此为理由上报也很难通过,因此若不是大水冲刷坟墓,或者白蚁侵蚀坟墓,多半是不被允许迁坟。

其次就是要以礼迁坟了,清朝官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迁葬之礼,由于比较枯燥,笔者在这就不一一举例。

那么,如此严厉的律法,洗筋为何依旧屡禁不止呢?

丧葬取水有什么说法(丧葬中洗筋是什么意思)(11)

首先,洗筋很难被发现,洗筋之人几乎都是墓主人的后代,而他们又都是揭发洗筋的民众,只要百姓们不说,官府很难发现,如果为此要每天派人排查,在人力上未免太过于浪费,所以在监管上难度很高。

其次法不责众,律法虽严,可实际实行起来很难,参与者又很多,往往是整个村子的人,如果为此惩罚整个村子的人,这未免太过于荒唐,也更容易激起民愤。

还有一点就是迁葬和洗筋极其相似,外人很难分辨,也无法区别,洗筋者完全可以说是在迁葬,以此来掩目,最后,地方官对于洗筋案压力很大,洗筋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危害,而律法定的罪又很重,以此来斩杀一个无辜的百姓,实在是违背良心,所以地方官的压力很大,很多时候就当作没发生。

丧葬取水有什么说法(丧葬中洗筋是什么意思)(12)

而且清朝政府认为民众之所以洗筋就是因为民众愚笨,说明地方官教化不好,这类案件多了,对地方官的名誉和前程都不大好,所以实际施行起来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洗筋禁止不绝的根本是对于孝道的理解不同,清朝想扼杀这种不同,成本太高,风俗的形成往往是几千年的习惯,想要通过严厉的刑法来禁止,几乎是不可能的。

通过洗筋这一习俗,可以看出清朝律法与民间习俗对于洗筋的博弈,反应了儒家常伦和民间观念的冲突,认识这一现象,对于认识多元的清朝很有帮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