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基本规律(浅谈格律诗之七)

文:清溪先生

我们在前面几个章节中讲了格律诗的布局谋篇、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现风格,那么这一章我们要讲的是如何选择适合我们的题材。格律诗也好,古风也好,他们的题材分类大体是一样的。大致可分为:赠别诗、借景抒情诗、闺怨诗(宫怨)、思乡怀远诗、言志诗、怀古诗、旅行诗(行役诗)、边塞诗、爱情诗、田园诗、讽刺诗、咏物诗、哲理诗、禅诗、悼亡诗。有些体裁古人写得多,现代人基本上很少写或者不写。例如边塞诗、行役诗、闺怨诗、讽刺诗、政治诗已经比较少有人写,宫体诗基本上消失了。这里时代的自然变化,也有环境的变化的原因。

平台上写得比较多的题材是爱情诗、山水诗、咏物诗、借景抒情诗、禅诗等等,写什么题材是根据自己擅长的方向或者是哪种题材更适合表达自己。我们常讲触景生情,一首好的诗作他的情感来得应该是强烈的,表达是自然的。这篇文章只重点讲三种题材。

一、赠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的名篇佳作很多,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友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高适的《别董大》,许浑的《谢亭送别》等等。

格律诗的基本规律(浅谈格律诗之七)(1)

送别诗的内容、表现手法、侧重点每个人都有不同,有激励劝勉,有抒发友情,有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1.1送别诗的特点。1.1.1送别诗的种类繁多。领域宽泛。有抒发爱情的。如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有抒发亲情的,如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有抒发友情、同僚情。古代的交通非常不便,求学、做官出一趟远门,有时候一走光用在路上的时间就是一两个月,甚至要半年。离别有时候就是生离死别。所以诗人之间的别离所蕴含的感情远不是现代人能比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字里行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1.1.2送别诗的写作手法多样,情深意长。1.1.2.1直抒胸臆。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慷慨激昂。1.1.2.2借景抒情。这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着的特点。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的这首送友人,首联写送别的地点,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便把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横和绕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暗示离别之后因为山长水远的阻隔,两人今后相见不易。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像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相见不易。“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借落日渲染这种低落的情绪,做到了情景交融。尾联更加情真意切,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这种离别使得两个主人的马都依依不舍,发出鸣叫。这种不舍更何况是他们的主人?整首诗借景抒情,感情真挚而感人。1.1.2.3伤感狂放,用离情暗写自身的失意。这类诗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和政治上的挫折,失意、哀伤情绪很浓。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的这首送别诗很特别,他不是写送别的过程。而是写送别后自己的所见,所想。友人远去,诗人酒醒,而离愁愈浓,不能自胜。悲伤迷离之际,朦胧恍惚之中,写下了这首诗。四句诗,一句描绘一个场景,四个场景,依时间先后顺序而排列。明着是写景,写送别,实际感怀自己人生际遇。满天风雨下西楼,一切皆在不言中。

二、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场景为题材。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其中王维的《鹿柴》、《鸟鸣涧》、《山居秋瞑》,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春夜喜雨》,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系列等等,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水田园诗他有自己的规律,有借景抒情,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有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抱负;有处在人生谷的时候,寄托着个人信念,抒发乐观旷达的情怀;有借山水明悟蕴含在风景中的哲理。

格律诗的基本规律(浅谈格律诗之七)(2)

清溪是非常喜欢写山水诗的,其中的《山行》系列已经写到第七十首。我在前边的几篇文章也多次引用,本篇文章便不引用我的作品。而是向各位朋友推荐@一凡诗词客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乡居野趣(28) /一凡诗词客

秋来小院无衰意,满架黄花出玉丛。

瓜伏塍间青带翡,榴藏叶底翠兼红。

喜看枝上殷殷果,填却心头落落空。

吟罢金风谁鼓掌,窗前两树碧梧桐。

这首诗开篇点题,秋来小院无衰意,只要是一个成熟诗人的作品,我们通过这一句就基本上可以确定,承句必定是继续铺垫小院中的景色,转句会写个人感受,结句会引申到更高层次的感悟。

一凡兄的这首诗就是这种章法,秋来小院无衰意,满架黄花出玉丛。满架黄花出玉丛,来得自然,来得巧妙。一般人会接着上句,把调子起高。但是一凡兄却用“满架黄花出玉丛”来吊起读者的兴趣。等于是第二句已经转到了承句。也就是我前边所讲布局中的一种句式:起承、承、转、合。

颔联“瓜伏塍间青带翡,榴藏叶底翠兼红。”继续写院中景色,地里有伏在叶间的南瓜,树上有已经红透的石榴。颔联里边有两个非常形象的动词:伏、藏。一首诗如何生动形象?一个高明的诗人经常用到的手法是用将物拟人化,赋与动植物人格,让读者感到所描绘的形象生动、饱满。但这个还不是颌联中的精华,颌联中的精华在于对颜色的描述:青带翡,翠兼红。把青红一词拆开,把翡翠一词拆开。所描述的颜色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色彩缤纷,三是对仗严谨。读者细究之下便能领略到格律诗的语言美、格调美

颈联:“喜看枝上殷殷果,填却心头落落空。”这一联对仗用到的是流水对,修辞手法用到的是通感。流水对的特别之处是出句和对句不是严格的词性对仗,如果按照工对的要求来说殷殷果和落落空是不对仗的,但是因为上句和下句的关系是密不可分拆的,所以构成了流水对。流水对的下句一般是上句的延伸,或者是转折,或者是假设,或者是因果关系(详情请参考《格律诗常用的十二种修辞手法》)。这里用到的是转折关系,“我”看到枝头沉甸甸的果实给我带来的喜悦,弥补了我心中因为深秋将要到来,落叶纷飞带来的愁绪。

尾联:吟罢金风谁鼓掌,窗前两树碧梧桐。尾联是全诗的精华,有人写诗喜欢将诗眼放在对仗联,我喜欢放在结句。一凡兄这首诗的诗眼也在结句,吟罢金风谁鼓掌,这里自然衔接了填却心头落落空。既然心情变好了,那么在“我”的眼里秋天便不再是哀愁的。

秋风划过树梢,两棵枝叶繁茂的梧桐树像是秋天的两只手掌,他们欢快地拍手,愉快地歌唱。原本只是两棵紧邻着的梧桐树,因为风的原因使得它们不停地摇晃和碰撞,但是,到了诗人的眼里便赋予了它们奇瑰的想象。

格律诗的基本规律(浅谈格律诗之七)(3)

三、思乡怀远诗思乡怀远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诗作抒发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思乡怀远诗分为羁旅、念亲、思乡、怀人(爱人)。3.1羁旅,主要是客居他乡或者是流落异乡引发的。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是唐诗羁旅作的代表之一,诗中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旷野广阔而宁静,整个世界只有明月相伴。一隐(人)一现(月),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情景交融,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美。

我们学写诗,就是要学他人是如何构建这种意境和美学的。格律诗的平仄是外物,我要学的是孟浩然是如何通过布局谋篇,如何作铺垫,如何做场景转换,如何将情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然后合理地释放出来,或者是藏而不露。

孟浩然这首诗的起句交待了背景,正在行驶的小船到了天色将晚的时候,将船停靠在了小岛上。承句日暮客愁新,这首诗和前边所讲的一凡诗词客的乡居野趣一样,不是标准的起承转合式。这首诗的承句和转句一体,承句即转句。如果是常规写法,那么承句依然是要交待船停靠以后发生的事情。但是这首诗不是,日暮承担承句的功能,客愁新变成了转句的功能。然后第三句,第四句全部写景,将日暮由视觉带来的思乡愁绪全部放在夜晚的风景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原野空旷,天幕低垂,这些景色烘托出来的孤独感都是为了衬托后边江清月近人。在这个的时刻,只有月亮能感受到我的孤独,只有月亮离我最近。我想要说的话,我思念的人是否也和我一样,在对着明月倾诉?这一句和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一首羁旅诗的代表作是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也是情语隔入景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烘托人物的情感。3.2、思亲念友。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岑参的《逢入京使》3.3、思乡,游子远在他乡,怀念故乡是永恒的主题。王建的《次北固山下》便是思乡诗中经典的经典。还有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一夜征人尽望乡,道尽多少辛酸。

次北固山 /王湾 (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4、思人、一般是写思念远在他乡的爱人。例沈如筠的《闺怨》、李端的《闺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也是属于此列。

月夜/杜甫 (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写怀念妻子儿女的诗不多,李白更少。杜甫这首《月夜》我上中学的时候背过,是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首杜诗。

@石尔先生西涧客的乡愁诗独树一帜,每每读起来爱不释手。石尔先生的乡愁系列创造了一经典的意象:谢桥,这个谢桥在他的乡愁系列中反复出现,反复吟诵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他的乡愁诗含蓄,低沉,但又不是忧郁。

七律·别谢桥 /石尔先生

水澹村空从此辞,野禽唤客任由之。

溪行几曲复几曲,芦满一池再一池。

明月清风何处买,谢桥别母有谁知?

白鸥飞处传消息,又到娘亲送我时。

起句“水澹村空从此辞,野禽唤客任由之。”给读者描绘了一个美丽乡村景色:水澹澹,天蓝蓝,鸭子在水里自由地游走,觅食,完全不顾有人招呼,这完全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而这么美丽的故乡,为了生活,我们又不得不离开他,去到陌生繁华的城市。

承句:出村的道路依山傍水,我一路走,欢快的溪水一路唱。池塘边长满了芦苇,我一路走芦苇也是一茬接一茬,风中的芦花像是站在远处送别的母亲,她的白发与芦花相映。溪行几曲复几曲,芦满一池再一池,作者在颔联使用反复的写法,这种反复我们在前边也谈到过,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转句:明月清风何处买,谢桥别母有谁知?转句的场景已经是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作者处理天衣无缝,我们只能从明月清风何处买中看得出来,转句写的是我已经离开了”谢桥“,在他乡回忆起与母亲分别时的情景,因此整首诗其实又用到了一个写作手法,倒叙。起句和承句所写的其实是作者回忆中的场景,而不是正在发生的场景。如果一个买字不足以证明的话,那对句中的谢桥别母有谁知,则是完全说明作者是在回忆和思乡中写的这首诗。

结句:白鸥飞处传消息,又到娘亲送我时。这一句比较难理解,白鸥飞处是不是化用了白鸥飞处带诗来,而引申为白鸥飞处带信来,意思是时间过得很快,用不了多久又要回到故乡。但是相逢往往又是短暂的,别离是长久的。还未相逢又写别离,作者内心的矛盾又加深了思乡的深度。结句中的消息一字用法可能不是太妥当,息字在平水韵中仄声字,用在白脚有撞韵的嫌疑。但是瑕不掩瑜,石尔先生的这首乡愁写得非常深情。

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请给个关注,点个赞吧!如果本文对您有小小的帮助也可以收藏转发。谢谢!浅谈诗格律诗的系列计划是写十篇,共计14章。写完之后,我再仔细校正一次,然后做成打包文件分享给诗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