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在现代属于考上了什么(范进是个有孝心的人吗)

一堂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范进中举》。在“各抒已见”环节中,教师就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说到主人翁范进时,

学生A说:我认为范进是一个没有孝心的人。因为,他一心痴迷于科举考试,不问家中生计,导致家中缺衣少米,揭不开锅,其母若大年纪“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这样的人,不是一个没有孝心的人吗?”

此生话还未完,学生B马上站起来说:“我反对这个观点,我认为,范进是一个很有孝心的人。他痴迷于科考,正是因为他有孝心,文中写道‘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说明,母亲愿意让范进去考试,希望儿子能科举高中。范进谨遵母命,参加科举,正是有孝心的表现。”

学生C说:“B同学的分析不无道理,但我更赞成A的观点,因为一个有孝心的人,应该是一个现实的人,首先应该让母亲吃饱穿暖。作为成年的范进,在多考不中的情况下,应该正视现实,正确评估自已的实力,放弃科考,找一个能养家糊口的职业,多挣些钱,让母亲安享晚年。但范进几十年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科举考试上,不顾母亲忍饥挨饿,一条道走到黑,五十多岁的一个大男人,还要让七十多岁、走路都不稳的老母养活自己,靠母亲喂鸡换米下锅,既便是“谨遵母命”,也不能算是有什么孝心,因为孝心不能只是空中楼阁,人毕竟不能只靠精神活着……

整个讨论过程,教师一言未发,只是用点头和微笑来肯定和鼓励学生,对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好像非常满意,还时不时把得意的眼光投向听课教师,好像在说:“看,我的学生表现如何?”

是的,从表面上看,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语言精彩,辩论有力;正反两方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乎逻辑,课堂气氛热烈。可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又在哪里?

在教师发给学生的导学案上,笔者看到:学习目标的第一条便是“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可是,我们课堂的结论却是:“范进是一个有孝心的人”,“范进痴迷于科举是谨遵母命,是对母亲的孝顺”,“范进痴迷于科举正是为了让其母生活的更好,是实现其孝心的最佳途径”,也就是说“范进几十年痴迷于科考是完全是正确的”、“科举制度是好的、参加科考是拯救人于水火的最有效途径”。呜呼!封建的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当时的知识分子,愚惑了百姓,时至今日,还正在毒蚀着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在这种“科举”思想支配下让我们的孩子为了“中举”在题海中沉浮,在考渊中挣扎,一考不中,就在复读,哪怕天荒地老……这样的结果不仅背离了教学目标,更与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南辕北辙!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对此的理解却陷入了误区:把自主学习,理解成为自由学习,教师不能随意干预。课堂上让学生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不论学生说什么,做什么,教师都赞成,都支持,都鼓励。甚至错误地认为,滑得越远、越离奇,课堂越精彩,越是对学生思维的解放。这就导致了表面上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思维活跃,但实际上,热闹的探究却是有温度,没深度,探究的问题游离于文本之外,偏离、远离甚至背离了学习目标,热闹过后一场空,学生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就像夜空中绽放的礼花,看起来艳丽无比,却结不出丰硕的果实。

范进在现代属于考上了什么(范进是个有孝心的人吗)(1)

在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与能力,是要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从这个方面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容动摇的。但是,学生毕竟是学习中的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在知识面毕竟还不够宽广,他们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他们的学习方法还不够科学,他们的思维的深度还有待于挖掘……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拓展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确保学习内容的正确性,能力发展的前进性,思维拓展的方向性……只靠学生自身是无法完成的,要由教师来引领,教师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学生人生的领路人。因此,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退位让贤。课堂之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容小觑。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一条航行着的船,教师就是船上的舵手,是课堂船的掌舵人,要牢牢地把握住航行的方向。课堂之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等于没有方向,没有限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并非意味着教师不能做任何的干预;重视课堂的生成,但要注意生成的东西必须要有价值…… 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课堂的调控力度,时时、牢牢地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航向,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适时引导、点拨、调节,发现有偏离、远离、背离航向的倪端,要及时的纠正与引导。让学生的学习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范进在现代属于考上了什么(范进是个有孝心的人吗)(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