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

久不发文,乃忙于生计故也。幸国有鸿运,小家得以持。于是有暇,得临习《圣教序》。

收集了十余个版本的圣教序,各有千秋。故而近日领悟总结,借助几个版本的圣教序例字,将一得之愚,略写于下,恳请方家赐教,亦愿初学能有一二启发,吾之愿也。

学书之次第,乃求师,明法,择帖,临习。故学习笔法之前,我们要明确行书的特点及练习方法,作为学习的总原则,而后须择一帖,认真品悟,即古人所谓“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行书特点

一、动:动态平稳,连动有势

行书所谓行,与楷书最大的不同,应是行书较楷书有更加明显的动态,而且笔与笔之间有明显的连动,所谓姿势,姿为端姿,势为动势,故而行书这种动态会更明显。下图可见两者的差别。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1)

柳公权楷书“序”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2)

刘铁云本《圣教序》“序”字

二、融:起收融,笔意融

如下所示,楷书起笔明显,笔笔分明,而行书大部分笔画都融合一体,起收融合,笔意也明显连起来,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会省略许多楷书的运笔动作,而是对这些动作的运用要求更高,所谓“笔意融”,也是“动作融”。正如武术的套路,先学好基本功,然后学习套路,学套路的时候老师会把每一个动作拆解,如何呼吸,如何使劲,都有讲究,等到这些连贯了,就能行云流水,正如我们的行草书,笔画的动作要在正书(楷、篆、隶)中打好基础。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3)

柳公权楷书“当”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4)

刘铁云本《圣教序》“当”字

三、欹:欹侧多,摆动多

所谓平正与欹侧,在行书是共存的,但是相对楷书来说,欹侧会更加明显一些,而且楷书的一些规则比如“横平竖直、端正均匀”等等,对于行书又不太适用了。如下图所示: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5)

刘铁云本《圣教序》“岸”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6)

刘铁云本《圣教序》“皆空”


在这里大家可以思考:规则的变化,是不是规则本身不正确呢?方法、理论的不适用,是不是代表着方法、理论是错误的呢?

当然不是,而是适宜这些方法、理论运用的环境变了。所谓“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庄子·外篇·卷五下·天运》有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其中孔子的怀才不遇暂且不谈,对于孔子所学习的先人的理论,老子的比方很形象:鞋印出自鞋子走路,但鞋印是鞋子吗?

同样的道理:方法、理论有其出处,有适应的运用范围,楷书的“平正”等笔法、规则固然正确,但适应范围,它们所归纳总结的根源,是根据楷书而得来,而行书的法则规矩,应该从行书得来,要有所变化,我们要去理解好这些变化。所以行书不是不端正,而是它的“端正”,是动态平衡,行书不是不匀称,而是它的匀称,来自整体的组合。

四、变

行书有多样性,是因为许多书法家对同一个字的处理不尽相同,这些差异造就了行书的多样性,大家都乐于称道《兰亭集序》里边“之”字的变化,觉得字字不同,体现了书者水平的高超。那么如果我们留心这些变化,临帖的时候积累下来,也就成了我们创作的不竭源泉。


综上,明白了这些,我们去学习行书,才不会一直纠结在方法、理论的矛盾之中,才会更加明晰这些差异,所谓“智者求同,愚者查异”,找到这些矛盾的共通之处,才能让差异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差异所累。

接下来简单讲讲我的练习方法:

练习方法

一、拟定计划与目标,并且对目标进行分类量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拟定目标,细化目标,拆分量化成一个个步骤,才能真正完成学习。有效的目标应该包含时间期限。量化是为了不让我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比如今天练习“起笔法”,那就先搞明白有哪些起笔法,各自有什么例字,我们要练到什么程度,花费多久,明天又练习什么,等等。这就是一个比较细的量化。

二、笔法原则:笔笔中锋,不投机取巧,脚踏实地

一定要注意书写的原则是书写,而不是描画,所以笔杆不应该摆来摆去投机取巧,笔的摆动范围不应超过掌心,手腕的翻动,应如船一般,晃荡而不能倾覆。脚踏实地,初学要有侧重点,比如练习圆转笔法,就重点把例字的圆转笔法写好,若字里有翻折笔法,可暂带过,学好一个再进行下一个,而不应该两个笔法兼顾——人并不能一手托住一只大西瓜。

三、分类量化的单字要精熟

临习单字,应该把其结构,笔法变换、轻重缓急、行笔路线等等都练熟,上文说道:行书的多样性,主要靠临帖,去积累各个书家对同一字的不同写法,从而运用在创作中。所以我们遇到单字,必须练熟。

四、其他

笔墨的选择也要适应书写,比如有专属行书的狼毫,光面仿古纸等,最好由明师指导。

起笔法

起笔法是字之所起,所以很多时候,下笔位置、方式要再三思量,而临帖的时候,又要认真观察,原字用的是什么起笔法。在这里,我不分露锋、藏锋,因为以下三法都可露可藏,所以还请细心体会:

一、侧入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7)

墨皇本《圣教序》“也”

所谓侧入,即是从笔画的侧面切入,应理解为下笔方向与行笔路线不一致,但这并不是把笔杆倾斜之“侧”,而是下笔方向之“侧”,谨记之!从这几张图,我们可以看到行书起笔侧入的明显“履迹”。这个起笔,可占行书《圣教序》起笔的七八成,所以不可不学,不可不精。此例字即露锋起笔。至于藏锋的侧入,可见许多的楷书横画。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8)

墨皇本《圣教序》“臻”,可见侧入之履迹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9)

“墨皇本”《圣教序》“之”的侧入

值得指出的是,侧入还有以下一些情况,有的是为了调整笔锋,有的是意连上一笔,所以造成了起笔的“7”,这也是侧入的一种。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10)

《圣教序》里“廿“字的竖起笔即是如此,不胜枚举

二、平入

平入即行笔路线和下笔方向是一致的。如下图许多例字即是。但是这样的平入,在圣教序较少见,但是也要认真练习,此起笔露锋起笔在行书、小楷较多,其他地方即尖头点、卧钩起笔等处皆有运用,有的魏碑或隶书也是有直接平入,造成藏锋的,学者多观之,方知我所言不虚。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11)

墨皇本《圣教序》中“之、书”二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12)

墨皇本《圣教序》“之”的起笔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13)

墨皇本《圣教序》“心”字卧钩的起笔方向与行笔一致

三、逆入

逆入藏锋,起笔方向与行笔方向相反,或者两者方向小于九十度。此法为最常用的入笔法,藏锋最多来自逆入,如下图。逆入亦可造成多种起笔的形状,这无非是变换逆入的角度造成的,这些变化需要我们细心体会,才能临写的更精准。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14)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15)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16)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17)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行笔法

讲完了起笔法,我们来讲讲行笔法。行笔过程中,有笔锋的转换,有方向的变化,有轻重的差异,有连接的不同,由下文讲讲我的看法:

一、中行法

本来我的草稿里,写的是“直行法”,但是后面觉得“中行法”更为贴切——中锋行笔,即笔毫之末走在笔画中心。就像骑自行车,不管怎样,都要保持好车子的平衡,只有车子平衡了,车轮中心着地,车子才稳稳向前。我们行笔,就是要求做到这一点。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18)

箭头所示即为中锋之“履迹”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19)

同上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20)

中锋行笔示例:墨浓于中,淡于外

“中行法”是行笔必须遵守的法则,此法独立出来讲解,但除了长笔画外,多不单独出现,而是一直贯穿在笔画中。

二、翻折法

翻折意味着像折纸一样,这里有两个主动动作,一个是把笔画主动按下来,再翻一下笔锋,主动折上去。如下图示例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21)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22)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23)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字

这些笔画有着明显的折叠痕迹,所以书写时要注意把两个主动动作明确好,并且在翻折的时候连接起来,好的翻折,两部分的交接应该清爽干脆,如折纸一般。应该注意调锋。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24)

晚翠轩本《圣教序》中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25)

晚翠轩本《圣教序》中字

三、圆转法

顾名思义,圆转回环。此行笔法,王羲之多用于横画与竖画的连接,或运用圆转替代大的横折。此时需要注意笔毫的中锋,减少笔毫的绞转。圆转的时候要注意:中锋定腕,转腕调锋。

笔毫绞转过度如下图所示: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26)

行笔时需注意调锋,避免如上情况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27)

朱卧庵本《圣教序》中字

此几幅图中即是圆转笔法。细细观之,可见圆转中亦有粗细,此粗细可从调整笔锋而来,也可从提按变化而来,学者不可不察也。而细观之,除了运用大圈圆转替代方折笔画之外,王羲之还喜欢将小圈运用在笔画连接处,两者共同增加笔画之间的一体感、笔意的连贯性。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28)

朱卧庵本《圣教序》中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29)

朱卧庵本《圣教序》中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30)

朱卧庵本《圣教序》中字

四、转折法

转折法较翻折法容易。翻折为光线反射一般直来直去,但是要加上主动的调锋翻折动作;而转折则看似有转圜,只是笔毛由于书写方向变化而被动转换,实际书写过程中并无转圜,而是省略了折笔的主动动作,直接来回。下图为例,竖下后直接提起,为转折。二者区别如下图: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31)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32)

晚翠轩本《圣教序》中字

下图为例,书写时动作的不同,对笔画的影响很大。转折只是平面来回,翻折需将笔锋立起后,再主动按下,继续行笔。

此两者都是折笔。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33)

笔者示例两者笔法差异

附:连接法

连接法其实属于行笔法,因为行书笔与笔之间连带明显,所以单独抽出来讲解一下。

一、跳接法

点与点之间常见,也多见于提按明显变化的笔画或结构里边。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34)

刘铁云本《圣教序》“言“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35)

刘铁云本《圣教序》例字

二、搭接法

意思是一个笔画搭在另一个笔画上,若以手搭肩,如下图撇捺的连接。更多见于横折等处。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36)

刘铁云本《圣教序》例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37)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38)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三、榫卯接法

如枝生于干,严丝合缝。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39)

刘铁云本《圣教序》例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40)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41)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42)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字

四、无缝接法

圆转多见,无缝衔接。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43)

刘铁云本《圣教序》例字

连接法无需过于执泥,练习时注重笔法,形象生焉。

收笔法

一、刹笔

如下图,“容、基‘’之长撇,“怀”竖心旁之竖、“天”之捺脚,皆是急刹摁住。笔到此处,力未尽而急收束,有弹抖之劲。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44)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45)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46)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47)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

二、提笔

此“提笔”是指动作而言,并非“提画”,须分清。提笔,即向上渐起之势,可见于钩、提、撇、捺等画。这些笔画收尾时没有尽势,但是也顺其自然而出,具体动作或提,或拿,或拉,皆可统称于“提起”。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48)

墨皇本《圣教序》例字其撇即是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49)

刘铁云本《圣教序》绞丝旁之提即是“提笔”

三、尽势

尽势即一字之末笔,无有所系,一往无前。此收笔多见于竖、撇。尽势不代表笔画超出字形的整体去喧宾夺主,而是有一种长剑破空之势即可。所以也要注意分寸,放中有收。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50)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51)

刘铁云本《圣教序》中未尽势与尽势的收笔区别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52)

刘铁云本《圣教序》尽势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53)

刘铁云本《圣教序》尽势

四、回顾

顾名思义,此种收笔是于笔画尽头有所回顾,意连至下一笔画。多见于撇、点。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54)

晚翠轩本《圣教序》中字

行书技法教程圣教序(以圣教序为例略谈行书)(55)

晚翠轩本《圣教序》中字


综上文,我们大略讲解了行书的书写要求、练习方法,以及一些基本而主要的、重要的笔法,其中未尽之处,或者有争议之处,欢迎大家指出,在评论区探讨。此文的初衷,既是自己的一点思考总结,又是抛砖引玉,期待方家能有更好的归纳,互相提高,吾之愿也。也期望初学行书的朋友看完此文后,对行书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架构,能把练习落到实处,吾之愿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